建筑,起源于人类的各种生存需求、生活需要。“形式服从功能”,应是建筑发展历程当中极为贴切的结论,因此也在世界范围内被建筑师们所遵从。当代的建筑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发展起来的。人工建造的建筑物是承载有形的生命和绝大多数活动的场所,同时,建筑的建造和使用也服从于人类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
建筑又具有非物质性的特别内涵,许多优秀建筑已经超越了人类的种族差异、政治分野和文化疆界,获得普遍的价值认同,也成为追求审美情趣、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物化手段之一。建筑由人类进行创造和建设,它们的形象和空间既是生命运动和行为的容器,也更是装载精神和理想的载体。悉尼歌剧院形似远行的傍海银帆,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用上冲的尖顶和自然化的纹饰吟诵上帝的魂灵,即将在北京落成的鸟巢或水立方……,等等。这些建筑物的设计按照某种自然界的实物形式原型确立“生长”的基因,反映出建造者对自然环境的关照和对生态意象的渴望,其所探索的人与自然共存共荣、和谐相处的环境模式,正在逐步成为建构城市家园的精神理念。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空间支撑体,在空间和造型发生演变的同时,也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我看到一些中国建筑方案,其形式基于生命意象和生态模式分析,为当代建筑设计开辟了更为广阔的新视野。
有效利用并处理好城市原有的生态体系、尊重本地的生态环境意象、以基地要素为背景创造独特的空间效果,已经被建筑师视为一个方案构思和设计的重要前提。此外,许多建筑设计方案已经把生态模式和地域文化置于首要位置,并且将富有活力的精神、生命取向鲜明的语汇、物质生命的形态融入到了建筑的构思和设计过程中。
仅仅解决功能和技术性需求,已不足以成为当代城市的建筑设计的主动力。引入系统化的生态学观念,并汲取生命形态及要素,具备一定的地域性,反映建筑创作的创新方向,才能够赋予新建筑更丰富的生命意像、更有冲击力、感染力。建筑创作需要洋溢激情的设计理性和发散性的创意,而建筑创作的理性又必然来源于对基地环境、建筑功能进行把握和研究而产生出来的冲动和热情。
近年国内多次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竞赛当中,许多建筑方案的造型和意象都反映了源自“生命意象”的设计主题,出现了激情灵动、理性与浪漫相碰撞的景象。例如,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的一个方案就显示了虚空无尽的宇宙空间启示,借助宇宙空间图示推演建筑的设计造型:方案借由建筑物所在场地的“绿源”为其生命内核,并逐步推演出组团式的空间结构,自然式庭园反映出作用力同引力场的一致性,各分散的建筑体块被赋予实际的使用功能,将生命状态初萌时的原始动力借助空间进行有机的演绎与排列。该方案对于力场的空间解释和设计分析使得组团呈现分而不离、散而有序的恒久意象。
人的生命虽然不能得到永生,而人所创造的建筑及其所表达的意象却会汇入文化的源流,能够长久存在并被人们所承认和记忆,而这些记忆必然成为人类生命演进的佐证。
·番禺绿茵岛百栋别墅大肆违建 07/11/13
·中海发展携兄弟企业开发两大房产项目 07/11/13
·众安房产首日上市大跌近15% 07/11/13
·*ST广厦子公司18.5亿竞得杭州九地块 07/11/13
·中信地产A股上市在即 07/11/1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