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观点机构、第一财经日报、搜狐网、焦点房地产网、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共同主办的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于8月17日上午在索菲特大酒店盛大开幕。土地是房地产的核心命题,未来的土地流通规则会给行业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的企业如何在土地运营上实现自身价值的提升?中国房地产产业结构会在土地上产生怎样的裂变?在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中,或许能找到答案。以下为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8月17日下午顾云昌演讲实录。
顾云昌:各位嘉宾下午好!好一首《死了都不卖》,广告做得很精彩。大家知道中国的经济现在是一片涨势,所有的指标都在增长,GDP在增加,当然股市也是在增长。从刚才当中形容牛市,如果股票死了都要爱,那我的房子死了都要买,因为房价在涨,买涨不买落。
我发言主题是两句话:第一句话是钱松地紧,第二句话是房地产发展的统筹进步。从需求方面看,我们政策的需求是持续的保障,第一次是自动性、主动性的需求,第二次是被动性的,第三次是农民进行的需求。在需求持续旺盛的同时,我们有看到了投资性需求势不可当,也可以说我们自助性投资需求是挡也挡不住。投资性的需求,势不可当,这样过剩的洪流,对牛市的影响冲击,在这样需求面前,我们收紧银根,有人说我们的投资过热,投资尽管保持比例,但我们竣工面积大幅下降,特别是2005年比上年下降1.8%,导致了现在我们整个商品住宅市场是萎缩性转化。我清楚记得2002年和2001年是1.2:1,2005年和2006年是0.8:1。从总量来看,当然需求旺盛,所以到今年年初的时候,今年上半年到7月份,房价也是预料之中的。年初的时候,我曾经也说这样的话,我说过房价上涨的压力还很大的。
这是从我们楼市的情况看。那么有人说,“国八条”是新的概念,现在不是以“国八条”政策出现,而是以货币政策、金融政策、财经政策的角度来实施,我们回顾一下这几年中国楼市正面临的问题,第一,为什么房价上涨,什么原因地根收紧?土地改革,你说地根收紧对不对?第二个银根缩紧下,在缩紧银根的时候,我们依然收紧是房贷,放开口袋,买房人多了,他想办法给自己融资,加大了融资成本。第三条,在市场供应情况下面,增加税收。第四条,调整供应结构。但是我们主要是供应结构,在紧锁的情况下,调整供应机构难度有多大,为什么市场供应。第五,在又好又快发展当中,我们规范这些市场,会影响我们的房价,所以将会威胁我们房价的走势。资金流入泛滥加上虚拟泡沫是房价上涨的主要原因,但是风险大,导致我们需求的旺盛,现在一个是主张土地,另外土地的收紧还有土地的闲置,造成了房价的上涨。那么土地供应量不足它肯定会涨价。所以我们现在必须面对供不应求的房价上涨。
如果让我们楼市得到好的发展。那么现在对房地产责任的认识,我想强调我的观点,我的观点是当前从中国的经济当中有三个不足,第一个是资金流动性过剩,因为我们外汇大量的进来,这是主要的原因,第二过剩是劳动力过剩;第三个过剩,可能出现产能过剩、钢筋水泥过剩。我们存在的一个不足,就是供应不足,能不能把三个过剩和一个不足结合在一起呢?我想可以。第二重点建设,目前也会产生产能,因为现在我们是总量不足的,第三重点建设不会产生产能过剩,而是得消化产能过剩。流动力过剩、劳动力过剩,可以工厂来需求,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加大供应量,我企业很清楚,因为我们企业这些供应量特别是去年比今年下降了,我们的投资堆在土地上面而且我们的成本加大了。所以关键是土地供应,我觉得我们土地供应方面,有些问题是应该解决的,是可以解决的,在目前状况下,统筹解决具体问题呢?有没有出路呢?第一点,我想增加土地住宅供应量,房地产开发供应,我们建设当中有很多基础设施工业用地。第二点,有人提高供应,提高它的经营成本。另外再讲一点。我们是以农民为主,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以调控因素为主的。那么至于供应过剩长期存在,决定了房价。
谢谢大家!
链接:顾云昌简介
顾云昌,现任中国房地产与住宅研究会副会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20世纪80年代初着手住宅商品化研究,1985年开始研究土地问题,1998年进入中房协工作,曾多次参与国家房改政策的研究和制订,是国家房改方案的主要起草人之一。九十年代,顾云昌先生曾参与2000年国家小康住宅科技项目,任产业政策组组长。
·王德勇:全球地产看中国 07/08/17
·牛建明:融资的效率与渠道 07/08/17
·聂睿:海外资本市场对国内房地产发展的作用 07/08/17
·精英对话之“中国房地产企业价值思考” 07/08/17
·陈启宗:房地产企业的生存选择 07/08/1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