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 天心阁
天心阁位于长沙市东南角,与岳麓山相对峙,是长沙古城的一座城楼。建于何时,尚待考证。据清乾隆《长沙府志》和乾隆二十四年(1759)李汪度《重修天心阁记》:“城东南隅,地脉隆起……冈形衍迤,遥与岳麓对,上建天心、文昌二阁,振以其势。”由于地势高拔,登临可瞰全城,凝睇湘江。旧时阁有匾曰:“楚天一览”,并有对联:“四面云山皆到眼,万家灯火最关心”。阁两旁门额写有“居高明”、“远眺望”,楼上前后有明廊,三楼设有警钟。
清咸丰二年(1852),太平天国西王萧朝贵部在此歼灭清兵甚众,城垣几被攻破,萧于此役殉难。辛亥革命前夕,陈作新等在此商讨光复计划。1930年7月,彭德怀率红军攻入长沙,曾在此召开会议,布署战斗。1938年11月,天心阁毁于“文夕大火”。1983年重修,保持了主阁原貌,并参照古岳阳楼,增建了两座二层辅阁,像鹏鸟的主体与两翼。天心阁阁楼高17.5米,用60根木柱支撑,主辅阁饰以用花岗和其他高级石料雕凿的狮子、葫芦头、梅、竹、芙蓉、车、马、龙等。阁上32个高啄鳖头,32只凤马铜铃和10条吻龙,造型别致,古香古色。
西安 北院门回民历史街区
从西安市中心钟楼向西100多米、穿过鼓楼门洞,就进入了西安回民历史街区。区内有大小形态各异、年代不一的10座清真寺,约2万名回民“依寺而居”,维持着原有的宗教传统和生活习惯。西安著名的北院门“小吃一条街”、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中国三大城隍庙之一的西安城隍庙都在区内,以汉族和回族为主的多个民族于此居住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氛围,具有独特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2003年,位于这个街区的化觉巷232号院落保护工程从15个国家的4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了“2002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化觉巷232号是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的小四合院,已有8代安姓回族人生活其间的这座256平方米的小院落,融合着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理念和穆斯林建筑的文化元素,是多元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天津 老饭店建筑群
利顺德大饭店位于原英租界内,现和平区解放北路与泰安道交口。始建于1863年,最早是由英国传教士殷森德建的接纳英国新移民的旅馆,1884年英国人乔治·瑞德加以扩建,成为英国古典式三层平坡顶的砖木结构建筑,是当时英租界内最大、最高的建筑,英文名ASTORHOTEL,中文名为利顺德饭店。这部分建筑至今仍存,1996年国家文物局正式挂牌确定为国家级保护单位。百年来,许多中外名流曾在此下榻驻足,一些重要的事件曾在此酝酿、发生。
建于1920-1921年的环球饭店,后改名为皇宫饭店,位于和平区解放北路179号,原是英商所有,现有原建筑三层楼房两栋。建于1922—1923年的国民饭店,坐落在今赤峰道和和平路交口转角处,由瑞士人设计,法国建筑风格,大院正门是塔斯干柱式古典门楼,风格特异。近代爱国将领吉鸿昌就是在国民饭店被国民党特务刺伤逮捕的。建于1934年的渤海大楼坐落在和平路南段东侧,和平路与丹东路交口的夹角地带,由法国人设计,大楼主体八层,局部十层,顶上有方型云亭,八层至顶层逐层缩小,建筑高度47.47米,是当时天津最高、最新式的大楼,登上楼顶可以远眺海河,俯瞰市景。大楼结构牢固,造型优美壮观,历经半个世纪的风蚀和1976年大地震的洗礼,风采依旧,是天津早期现代高层建筑杰作之一。另外第一饭店、交通饭店等也是知名老建筑。
桂林 江头村、长岗岭村古建筑群
灵川县九屋江头村,现有村民168户680多人,90%以上的村民姓周,是目前广西唯一完整分布着明、清、民国时期民居的古建筑群。现存明、清、民国时期民居100余座,其中具有明代居民特征的有近20座。民居大多保存完整,格扇雕花玲珑剔透,有“中南镂花第一村”的美誉。由于相传该村周姓家族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因而在古建筑群中,处处都能找到周敦颐的文化遗痕。据初步统计,明清以来江头村周姓共出秀才170人,举人25人,进士8人。庶吉士7人,出仕为官者163人,其中七品以上官员达34人。
灵川县灵田乡长岗岭村有“小南京”的美誉。该村的建筑也以明清时期的为主,其建筑结构、工艺、跨度都堪称桂林民居之首。古墓石雕的豪华气派、古商道的幽深完整位居桂林之前列。以至于后人称“前有靖江王陵,后有长岗古墓。
两村的古民居古建筑群今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喀什 高台民居
位于喀什老城东北端亚瓦格街的高台民居,是喀什地区比较纯正的维吾尔族人社区。这里建在一个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距今已有600年历史。这里共居住着近600户人家,人口有2000多人,这里的居民世代聚居,房屋依崖而建,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这样一代一代,房连房,楼连楼,层层叠叠,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在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之间,形成了四通八达、纵横交错、曲曲弯弯、忽上忽下的50多条小巷,可谓是能自我生殖的建筑群。近年已开始旅游开发,与内地的“农家乐”相对应,这种城市古民居的旅游方式被当地称为“城家乐”。
无锡 荣巷近代建筑街区
明代正统初年,荣氏始迁祖荣清率百余族人自金陵迁至无锡西郊定居,清康熙二十五年始建荣氏宗祠,渐有荣巷名称。民国初年,荣巷正式建镇,因为是著名民族资本家荣德生家族诞生地而著名。荣巷分上荣、中荣、下荣三个自然村落,拥有从清代到民国的一系列历史风貌古建约157幢,还拥有1915年建成至今仍在使用的室内体育场,建筑种类之多令人眼花缭乱。2002年10月,荣巷近代建筑群被评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荣巷位于无锡市西郊,面积约8.22公顷。根据政府规划,将于近年建设荣巷老街商业带,以荣瑞馨花厅为中心,布置文化娱乐用地,恢复荣巷东浜和西浜水体,利用荣巷中学的西片水池与荣巷码头前水系连通,形成环流。
但是,有居民对改造意见提出反对,认为方案违反了文物保护“整旧如旧”原则;仅保留十余住宅的规划很难体现原有风貌,弯弯曲曲别具特色的荣巷老街要改成笔直的,更让人难以接受。不过,尽管出现一些反对意见,容巷的重建已经箭在弦上了。
扬州 吴道台宅地(中医博物馆)
扬州中医博物馆也即坐落在泰州路的吴氏宅第。这群号称“九十九间半”的大型私人宅第建筑,为光绪十四年(1888),浙江宁绍道台吴引孙在任上聘请浙江工匠在扬州修建而成,建筑由浙江人设计,浙江人施工,建筑材料也都是从浙江运来,耗时五年建成。整个宅第为长方形大院落,东西长80米,南北宽70米,宅第规模宏大,结构精巧,雕工精致,保存完好,以浙江建造法则为基础,又糅合了扬州传统的建筑风格,为扬州古建筑中独具一格的住宅建筑群,也是江苏省保存的两个浙派建筑群之一,其宅内的测海楼是全国四大藏书楼之一。
抗日战争期间,吴道台宅第的芜园被日军强行征用、毁坏、住宅内第四、第五轴线筹后进楼房被烧毁。解放前,吴宅曾为民国省立医院,建国后,初为苏北人民医院使用。1952年改为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使用,后用于职工住宅。“文革”中被任意拆改,使整个建筑群遭受重大破坏,加之风侵雨蚀长年失修,导致构架倾斜卯榫脱位,部分屋面坍塌。为了保护这组精美的古建筑群,1998年居住在此的居民被迁出,后经相关部门筹资,已修缮向公众开放。
济南 宽厚所街
位于宽厚所街55号的金家大院,其完整的四合楼建筑在济南古城区独此一家。
据记载,金宅建于1910年左右,由4个院落组成,如今仅剩主体建筑——四合楼还保持着原始风貌。该建筑的北中堂楼上下10间,东西厢楼和南穿堂楼各上下6间,全楼均为玻璃门窗,石制或砖砌拱券门窗套体现出西洋建筑特色。北中堂楼与东西厢楼相接处各设有木楼梯,由此上楼,踩着吱吱嘎嘎作响的木地板沿二楼回廊散步,在红柱、青瓦与宁静的天井构成的氛围中,令人不禁有时光倒流之感。
在大气之余,金宅不失其精致。如北中堂楼和南穿堂楼门旁立有石制八棱倚柱,柱头和半圆券上的浮雕狮子、阴雕植物栩栩如生,技艺细腻;再如二层回廊栏板上木雕翠竹,33幅图案姿态各异,无一雷同。
今年宽厚所街将全面改造,民居中将只保留金家大院原址不动,由此金家大院便成为硕果仅存的济南历史生活缩影。
苏州 北寺塔
北寺塔是报恩寺的俗称,位于北塔公园,是中国楼阁式佛塔,号称“吴中第一古刹”,始建于三国,相传是孙权为报母恩所建,因而得名抱恩寺塔,距今已经有1700多年,而塔本身则建于南北朝梁代,为11层宝塔,高76米。大雄宝殿在塔之前,建于清代,民国十年重修,却被拆毁于文革之中,从此古塔失去大殿的衬托,成为一个孤立的古建筑,整个建筑失去了空间的平衡。
目前塔的四周尚存部分明清时期重建的报恩寺殿堂建筑。位于塔东的不染尘观音殿,俗呼楠木观音殿,始建于南宋绍兴二十三年,现存殿宇为明万历时重建,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殿为重檐歇山造,面阔五楹,进深五间,内四架,前置檐廊,檐高7米,四周檐柱为抹角石柱,内柱用楠木。
·阿克苏诺贝尔出118亿欧元购ICI多乐士 07/08/14
·家居大腕大举抢滩西安 07/08/14
·金地集团增发完毕圈地忙 07/08/14
·新恒基黄俊钦身家超过700亿 07/08/14
·阳光100斥12亿入主无锡大盘 07/08/14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