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安二宜楼
二宜楼内带有西洋气息的壁画
精美的壁画、题字,是土楼特色
在“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进入冲刺阶段,福建土楼愈发引起世人关注。在近日华安县举办的“福建土楼建筑文化论坛”上,来自建设部、北大、清华等单位的10多位专家学者认为,土楼建筑理念上的天人合一、建筑形态上的宜人宜居、文化意蕴上的和谐灵动,彰显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风采,其生态型、环保型、开放型的建筑思路对现代建筑营造具有较多的启示意义。
天人合一符合生态环保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生土建筑艺术杰作,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期,并一直延续至今。
土楼一般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契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与会的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振华教授,建设部外事司司长、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副会长李先逵都认为,这种吸收了传统“风水”理念的土楼建筑,体现了“天人合一、以民为本”,同时,它在有限空间里的营造也体现“注重科学、把握规律”。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于希贤教授说,西方的建筑学、规划学在上世纪才传入中国,在这之前,中国人已经依靠传统的“风水”原则营造了土楼这样的建筑杰作。土楼是中国古代山川灵气与人文灵气巧妙结合的典型,它已有200多年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一个保存建筑DNA的活体。
筑造土楼一般是就地取材,选用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材料,专家们指出,这样的用材符合生态、环保理念,也符合节约原则。
著名土楼研究专家、原福建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黄汉民教授说,土楼冬暖夏凉,是生态型建筑,是“天然的空调”,因为生土筑成的土墙可“呼吸”,能透气,像农作物采收后放在土楼里比放在水泥楼房里更易保存,不易发霉。同时,土楼用的材料是泥土、木头,来自大自然,即使土楼倒塌毁坏,它们又回归大自然,不会造成污染。
程振华教授指出,现在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土楼建造就是节约型的,原材料最少,取得的建筑面积最大,这值得人们注意。
宜人宜居空间兼顾公私
土楼建筑形态上的宜人宜居,也引起专家们的关注。
李先逵说,单元式住宅是从西方引进的概念,几年前还被认为是最好的建筑模式,其实这种模式在我国两三百年前的土楼中就出现了。土楼一般分圆形和方形两种形态,其内部建筑又分通廊式、单元式和两者兼而有之三种。华安县的二宜楼是通廊式和单元式兼有的土楼,既有敞开的公共空间,又有维护私密的小空间,比现代的“单元楼”更合理,弥补了其相互封闭、没有交流空间的不足。
研究土楼20多年、多次造访福建土楼的黄汉民教授对二宜楼也是情有独钟,他一连用“八个最”来形容其独特:环境最宜居、布局最独特、防卫最周密、外墙最厚实、设计最科学、壁画最丰富、保存最完整,以及获得“国保”最早——1996年,二宜楼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首个获得“国保”的福建土楼。
和谐灵动传统现代共处
专家们对土楼独特的建筑文化也产生了浓厚兴趣,他们认为,这种文化意蕴上的和谐、开放意识,值得现代人学习借鉴。
区别于其他土楼,华安二宜楼里有大量的彩绘、壁画,而且一些墙面还覆有1932年的《纽约时报》等英文报纸及部分西洋壁画。对此,建设部城镇化专家委员会高潮研究员认为,这与山西大院、广东碉楼出现此类西式文化符号的时间同步,说明中国建筑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吸纳西方建筑文化元素,并加以融合。他同时指出,这种吸收、借鉴、融合之态,在此后的发展过程中,很遗憾地被片面化,造成如今的一味夸张模仿,形成了“千城一面”“一块瓷砖从海南岛贴到漠河,失去了中国特色”。
·美林7.5亿收购上海港博大厦 07/07/05
·中国人居环境第一赛事 极速启程 07/07/05
·国土部开展工业用地大调查 07/07/05
·探秘“红顶商人” 胡雪岩江南第一豪华大宅 07/07/05
·香港回归十年:合与和 07/07/0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