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观点是,我不相信和谐。如果你旁边有一个草堆,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这就是扎哈·哈迪德的性格。只能用震惊二字来形容她的建筑设计作品,因为人们对她的评价只会出现两种结果:一是极端热爱,一是极端抵触。此外,她不会给出中间的道路让你走
去年10月,扎哈·哈迪德获得2006年度Jencks奖。这个奖项,是授予那些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作出重大贡献的人。两年前,哈迪德曾获得被誉为建筑界诺贝尔奖的普利兹克奖。她是该奖项自创立25年以来的第一位女性获奖者,同时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
这些荣誉的获得,并不能掩盖人们对她的争议。这位有性格的建筑设计师,不断用建筑作品来表达对“解构主义”理念的理解。
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哈迪德没有太多耐性显示出女性的温和,但不少人还是用“酷”来形容她。哈迪德多次来中国,广州歌剧院设计方案等作品中标后,她与中国建筑界的交锋,让更多的人见识了这位女性的锋芒。
纸上建筑师
“扎哈·哈迪德是有性格的。”
中国著名建筑设计师马岩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哈迪德。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哈迪德的设计因过于富于想象与充满活力,虽然赢得了评论界的赞扬和建筑奖,但这些设计很少实施建造,她因此被人们称为“纸上建筑师”。
当时,建筑界大多数人都认为,哈迪德的设计只是乌托邦似的幻想,那像爆炸一样的抽象画只不过是画而已,要具体实施简直是天方夜谭。
这也是有趣的。哈迪德的设计体现了激进的美学观点,而常常令工程技术人员束手无策,开发商一看,只好掉头就跑。
即使哈迪德获得建筑界大奖普利兹克奖后,也并不是所有人都欣赏她的设计。在伦敦,哈迪德尚未拥有一座自己设计完成的建筑。哈迪德直言她在英国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
建筑评论家方振宁说:“建筑世界在很长时间内不认哈迪德,说得好听一点说她另类,说得难听一点说她是异端,所谓‘异端’,说白了就是‘邪’。”
但必须承认,哈迪德的执著、热情、诚实和勇敢,30年来从未改变过,而她的独创的确是咄咄逼人的。
不相信“和谐”
不过,现在这种情况已大为改观。
“她是位天才,手上的功夫甚为厉害。哈迪德画图时,那是我见过的最坚定、最确信无疑的一双手,她画的效果图总是那么美,从来没有多余的线条,也从来不用去寻找线条,就像是中国的书法。”扎哈·哈迪德的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帕特里克·舒马赫这样评价她。
“现在,世界已不是一幅单独的图景,而是由多种景象组成。”哈迪德直言,“一方面,我不会为自己在世界建筑中如何定位想得太多;另一方面,我的志向是要最终成为主流。”
这是哈迪德说话的方式。的确,她的坚定、干脆利落同样体现在言谈中。
其他建筑设计师经常提到,建筑与周围环境互动,以及要注重和谐,“我的观点是,我不相信和谐。什么是和谐呢?跟谁和谐啊?如果你旁边有一个草堆,你也会去效仿它,就因为你想跟它和谐?”哈迪德说,“为什么要去跟非常糟糕的东西和谐?和谐带来的结果是什么?”
她认为如今潮流的状况很糟糕。建筑应该为未来设计。
幻想融入建筑
英籍女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出生于巴格达,在那里她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孩提时代,哈迪德经常随父亲出外旅游,11岁的时候,她就想当一名建筑师。
很少有建筑师身上,拥有比哈迪德更多元的成分。在她身上,始终保留着儿时练习织地毯的记忆;她运用过二十世纪早期艺术家们的形式,建立起自己抽象宫殿的概念;她从城市与周边环境中吸取能量,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索;她运用电影摄影师感觉,在具有叙事性的镜头中,寻找到那些潜藏在现代世界深处的东西,再将它们描绘得犹如乌托邦一般虚幻。
哈迪德的毕业设计作品是《建造泰晤士河上的一座桥》,令人惊奇的是,她的表现图看上去非常像飞机场。毕业后,她的几个作品仍是描述性的,超具想像力,充分地应用了空间语言,这些作品就像是在直升机中或发射中的导弹上。
维特拉消防站、IBA大厦等,这些充分地体现了她的思想的作品,也引来了非议。而最具争论性的卡迪夫·贝歌剧院,那种极具张力的外型和大量斜拉构件的使用,再加上看似随意的空间布局,让她始终成为争议的焦点。
如今,这个秘密“地球人都知道”,那就是哈迪德将幻想融入到建筑中。
·南昌市:商品房新开工面积出现负增长 07/07/02
·经济体制改革与房地产发展 07/07/02
·成败李隆铭 07/07/02
·探秘“红顶商人” 胡雪岩江南第一豪华大宅 07/07/02
·领略真正的零耗能建筑 07/07/0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