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建筑·城市 >> 正文
    留住城市的记忆
    https://www.guandian.cn2007-06-25 11:08:20来源: [ 光明网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关闭

      【导读】旧城改建中的创新与守护,是当前大多数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发展需要大刀阔斧,需要除旧革新。但是,城市建设中也需要适度的保持和保护。没有保持,就会失去了一个城市原有的容貌和基调;没有保护,就会割断一个城市的历史血脉和历史信息。我们不能在崭新的高楼立起来、坚固的大桥架起来之际,才突然发现身后是一片苍凉,才突然发现我们和我们的城市一同失去了记忆。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城市,包括大大小小的城镇,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条条宽阔街道伸向远方,片片居民小区星罗旗布。这一切都标致着我们的生活在改变,在提高。但是,我们曾经十分熟悉,饱蘸生活历程,印证历史的东西却在不断逝去。我们常常疑惑:这座城市,抑或县城,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城市、那个县城么?

      比如许多县城的城墙、古老的街道,以及著名的学堂、礼堂、大院、商肆恐怕都不见了。许多县城当年最繁华的商业街是“十字大街”,而最有名的饭店往往是“十字大街”街心中名的二层、三层小洋楼。这些街道多在改造中失去了本来面目,而有关的建筑恐怕也早被新的和更高的大楼所湮灭。在我居住的这个城市,过去有一个名为“小南门”的商业区,南北长二里,被称之为当地的王府井,遍布各种商户,可谓吃穿用玩一条街。周末逛一逛,还真是一种享受。现在真正的王府井依然,而我所在城市的这个“王府井”在城市拆迁中不见了。这些事物构成了记忆中的“过去”。它们的逝去,有时让我们欣喜,有时让我们感伤,有时则欣喜与感伤交错。

      不只是我居住的这个城市,城市建设中的许多遗撼也再困扰着一些名气更大的城市。今今年4月,加拿大摄影师雷格·吉拉德出版了新书《上海印象》。这本书记录了三十年代到六七十年代的上海。人们从中发现,吉拉德的照片记录下来的许多历史建筑现在已不复存在了,上海的古老正在一点点的被现代蚕食。暮色四合下,老上海的弄堂正轻声哀叹着所剩无几的黎明。

      旧城改建中的创新与守护,是当前大多数中国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发展需要大刀阔斧,需要除旧革新。但是,城市建设中也需要适度的保持和保护。没有保持,就会失去了一个城市原有的容貌和基调;没有保护,就会割断一个城市的历史血脉和历史信息。我们不能在崭新的高楼立起来、坚固的大桥架起来之际,才突然发现身后是一片苍凉,才突然发现我们和我们的城市一同失去了记忆。

      实际上,建筑,包括城市的一片土、一片地,甚至一根树、一块匾,都是有生命的。它不仅仅是一个实体,一个实物,它往往更是一个符号,一段基因,传承着一个地方的一段历史、一种人文精神。建筑从来缄默不语,他只是静静伫立在那里,就能释放出千万本史书所不及的力量,这是历史的积淀所赋予它的一种力量。但是,这种力量一旦被摧毁便永远无法修复。

      基于此,我们很欣喜在新闻中读到有关的报道:北京什刹海地区,老胡同里“长”出了新的四合院,居民们高兴地说“院子的味道回来了”;南京,设立历史文化地名保护名单,进入名单的老地名将力保在城市发展、改建过程中“永不消失”;杭州创建文化遗产数据库,将全市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社团、民间艺术之乡(村)造册追踪保护;上海已将苏州河边一些原本准备拆迁的老厂房保护下来,改造为艺术场馆,如今又有著名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呼吁将杨浦区的工业基地保护下来,因为“它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开始”……

      为了子孙后代,为了历史,让城市中一些东西“永不消失”的确是再英明不过的了。

      其实,“永不消失”的东西很多,不只是远古的文物。二三十年代的东西要保存,四五十年代、五六十年代,包括刚刚过去的七八十年代的东西我们都要有选择地保留。譬如一个解放前的大戏台,一座大跃进时的砖拱桥,一面写着文革口号的墙,一座计划经济时代的大厂房,如有可能,都要尽可能地保存下来。这些东西,连缀着历史,承载着记忆,现在虽称不上古迹、文物,但多少年后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来说,就是名副其实的古迹、文物。

      因此,城市规划、设计、建设是一门大学问,也是一门大艺术。尤其如何割舍,如何巧妙地将传统与现化结合,是城市建设成败的关键。我们的城市、城镇建设中,还应多吸取一些历史学者、文化人士参与其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一座城市的价值,往往不在于它有多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也不在于它的街道多么宽敞漂亮,而在于它有没有历史的沧桑感,以及独特文化的味道和世代传承的人文精神。我敢说,香港再漂亮,再现代,再繁华,它的综合价值恐怕也永远不可能超过北京。

      让我们为城市多保存一点记忆。这“记忆”不能只存在于你我的脑海和书本、画册上,而应让子孙后代还能来到它们面前,能“记”能“忆”。

    相关文章

    ·香港人在深购房促使深房价涨势迅猛 07/06/25

    ·留住城市的记忆 07/06/25

    ·万科拟非定向增发募资将超百亿元 07/06/25

    ·国家大剧院外部正式亮相 07/06/25

    ·恒基兆业地产:融资上百亿 今年欲全投内地 07/06/25

  •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