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盛商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百盛)正在加速独资化行动。百盛日前发布公告,通过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虹桥百盛商贸有限公司以约十亿元增持四川绵阳百盛余下的中方40%股份。之前的四月,百盛以7.3亿元,收购鞍山百盛余下49%股权连同其土地及物业使用权。百盛已经悄然登上中国百货业一哥宝座。从扩大在华持股份额到变身独资,借力资本市场的百盛,已经成为零售业全面开放背景下,海外资本分食中国市场的范本。
据《财经时报》报道,百盛一季度实现总销售收入22.554亿元,增幅58.4%,净利润1.605亿元,增长55.5%。这得益于其2006年对北京和昆明百盛股份的增持。目前在百盛控股的38家门店中,百盛旗下的独资店已经达到了近二十家。
其实,百盛从2005年便开始大力在内地开展独资计划。该公司先是在成都开设了内地首家独资门店。2006年7月,百盛5.2亿元回购北京百盛余下44%权益。北京百盛旗下拥有五家百盛门店,这也成为百盛独资化的重要一步。2007年,百盛更是斥资5.1亿元收购江西凯美,K&M百货店品牌,这也使得百盛成功进入江西。
百盛也在不断改善其管理机构。百盛目前在北京和上海设有两个商品中心,分别管理中国北区和南区的业务。百盛如今仍在加快在华的扩张速度。钟荣俊透露,百盛计划每年新开门店五到六家,2007年将在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和杭州开设共五家,共投资一亿元人民币以上。
如果不是因为监管政策的改变,百盛或许并没有今日的风光。事实上,隶属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的百盛,从1994年以合资企业身份进入中国,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水土不服。
因为政策限制,百盛最初在中国投资,都是以合资的身份展开。但在利润分成、物业租赁等方面产生的纠纷使其深受困扰。百盛与青岛合资方的股权纠纷,至今尚未解决。2006年,百盛还曾将鞍山合作方告上法庭。
为了加大在华影响力,百盛采取了品牌输出的模式拓展业务:即由百盛负责品牌输出和人员管理,合资方投入资金、场地。。
这种模式并不成功。到2003年底,百盛在广州的两家品牌输出店相继遭遇关门的命运。在2003年时,金狮集团董事长钟廷森曾表示,百盛百货计划在五年内将中国境内的百货店网点发展到三百家,达到在中国主要城市都能见到百盛百货的局面。目前来看,这一目标显然难以实现。
但百盛在中国内地的持续扩张给其资金、管理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百盛2006年底发布公告,将陆续收购输出的管理百货店。知情人士说,“加快独资步伐,收回品牌输出管理门店的措施,将大大降低公司的营运压力,分散风险。”
不仅仅是百盛,在零售行业中,无论是家乐福还是易初莲花,这些外资企业都在借鉴百盛模式加快独资化进程。
但相比于大卖场、超市这样可复制性强的模式,百货连锁实现全国铺点的难度很大,这也让业界对百盛下一步的扩张提出了质疑。
事实上,百盛的很多门店,大部分处于国内二、三线城市,利润微薄,流动负债很高。同时,百盛接近80%分店物业属于租赁物业,租金占营业额7%至8%,租金成本达到了3530万,占年度经营收入总额的7%。
百盛对此并不担心。在百盛的内部计划中,通过拓展业务巩固和并购增加市场占有率已经成为第一要务。多年和品牌经销商的合作也让百盛底气十足,百盛现有前一百个供应商中有约55%已经与该集团维持了至少五年的业务关系。
对于百盛而言,当务之急是,抓住欧美等大型百货巨头尚未进入中国的时机,依靠融资渠道的优势,加快跑马圈地获得更多市场份额,为将来进一步的搏杀奠定基础。
·英国富豪菲力普·格林的美国梦 07/06/11
·百盛加速独资 荣登一哥宝座 07/06/11
·Art-deco:永恒的建筑之美 07/06/11
·宜家创始人坎普拉德的人生 07/06/11
·百思买的“人事地震” 07/06/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