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振伟:下面有请加拿大宝佳副总建筑师刘震宇来谈谈。
刘震宇:时间也很晚了,我不想占用大家更多的时间。刚才我们也谈了一下。我们作为建筑师来讲在产业链当中是特别微观的一个小点。我们一个主要的精力是研究产业上的。既然是走进武汉,我们正好这两年在中部城市,包括郑州、武汉都陆续有一些公共建筑在落成。这样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能有横向的面对。因为我们公司本身在北京、上海待了多年,同样看到在写字楼这块,我今天想举一个现实的例子,房地产本身有公共建筑,公共建筑在形象上起的作用更大,因为它的单体都是突出显著的。我们等于在最近的几年当中,从大的一线的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些城市陆续的接到了新兴的地产带来的任务,其中包括了写字楼、酒店这样大型的公共建筑。在做同样的相同的产品的时候,我们来研究一下,同样在一线城市开发的产品,和我们在武汉、郑州和沈阳都有这样的写字楼的产品面市,大家发现同样打的口号都是高端的,智能化的,标准的口号都是一样的。实际上我们建筑师在做产品的时候,面对的是不一样的。我觉得稍微总结一下看一下他们当中的区别。可能对我们武汉来讲在开发项目的时候,我们的借鉴意义要大一些。
第一个就是说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首先建筑是长在环境当中的,建筑是城市的片断,城市是建筑的环境载体。离开了环境这个建筑的本身的特点就不突出了。建筑设计常规的美学标准,这些方方面面的介绍大家都可以理解的了。而这些共性的地方在不同的地方都是没有差别的,而它所带来的差别是环境差别带来的不同。(看图)从这里我们看到三张图片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别,这最左边的是郑州的办公楼,第二个是我们武汉的武汉大学开发的一个项目,这个建筑也是办公楼为主的建筑,最右边的一个是我们在北京正在建造当中已经逐步封顶的项目,从外观特色上来讲,其实他们三个是一个样子的。首先我们讨论的是地产项目,它更多的是来自于客户和市场的定位,从这三个项目来讲,它本身的要求或是开发商的要求都是一样的,都是在区域当中做到最好之一。你比如说拿体量来讲,因为最右面是在北京,北京的CBD是在国贸的长安街上,像这样的整个的建筑容量就达到了16万,总容量达到了20多万。中间那个是在武汉武大对面的,这个区域相对并不是武汉地区最好的办公楼区,但是它面临的市场不是高端的市场。在一个比较小的范围内还是不错的。但是它的整个的建筑容量也是达到了6万平米,地上也是4万8千平米。大家看到这只是一个主楼,还有一个副楼,最左边的是我们郑州开发的一个楼,它的总容量大概是10万平方米,地上是8万多平方米,从量上来讲,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动辄就是几十万的容量,那这样大的容量本身就需要非常强的市场的消化能力。我们在中国的城市要开发一个房产项目的时候,市场的容量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规模和品质,而这个品质有一个区域的标准,同样我们研究高级写字楼,是不是把北京某一个楼克隆过来就可以在武汉生根发芽呢?不是的。
这里看一个全景,这是我们武汉正在做的项目。这是郑州的项目,是一栋楼,但是也是一个联体的双子座的概念,这个是我们武汉正在封顶的一个楼,它的总容量达到26万平方米。从这几个项目来讲,实际上我们进入一个城市和区域,拿到一个项目的时候,其实首先明确的并不是口号性的目标,首先要确定我们设计的标准是要量化的,而只有这个量化的前提下,你才拥有你设计上的可选择权。这里面有几个提法,通过这几个不同的城市环境,实际上有一句话认知的比较清楚,所谓的高标准的选择固然需要高标准的需求,那样的情况下一方面确实是需要高水平的事业,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更高深的素养。真正的高端都是凤毛麟角的,它所面临的容量都是有限的,更多的是在有限的情况下做的真正的高端。这个时候对建筑师来讲,你其实面对的最难的问题不是你见过最好的楼,而是如何理智的选取。所以我们最后实际上拿到了一个结论,就是在任何一个区域要适度的去领导领跑者。这个适度很关键,而真正的适度是评价你的设计是否到位的关键点。
接下来我们看看怎么样把标准量化。先看看常规的概念,如何看待办公楼建筑的市场价值标准,咱们不妨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一下,不外乎我们总结的几条,最好的写字楼首先就在最佳的位置。风格适当、色彩得当、材料选择合适。第二个是外观。第三个是大堂,第四个是电梯,第五个是办公标准层。这里面包含很多,是你作为使用者享有的空间,你的净高、空间尺度等。第六个是设计上的很多的细节。这是属于产品品质上我们最后需要关注的,但是往往是前面的容易被照顾到,后面的不容易被照顾。所以你现在从一个小的方面看武汉到底有多大。谢谢大家!
主持人黎振伟:我们还是要回到居住文化,当然居住文化有很多的方面,建筑有很多配套的产品也会影响到我们生活的品质,下面我们有请箭牌卫浴方春总经理帮我们介绍一下。他们如何去打造居住文化。
方春: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来到武汉这里来和大家交流。其实一个城市的文化关系到我们老百姓生活的细节。其实现在反馈到一个点,在卫生间的配置、设置上,消费者在这方面的投入比例越来越大。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就是我们今年给清华大学卫生间的设计现状的调查,以及对产品的配置研发方面我们提出的一些新的成果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其实卫生洁具是我国一个朝阳产业,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浴产品已经不是简单的洗浴功能需求,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中它的实用性、舒适性和艺术性。具体而言,卫浴产品的发展受到消费者心理与认知情况、使用空间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要明确卫浴产品现存的问题和主要的发展方向必须从这些因素入手,通过对它们的解析和综合,找出卫浴产品设计的定位和方向。
作为房地产行业的配套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企业,我们致力于完善家居换提供人居整体配套生活方案。
现在家庭小型化是非常重要的趋势。典型的三口之家,占了购房比例是很大的,占了30%。其实现在的家庭当中,有一个“太太”的原理,太太在消费当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在收入上来讲,现在城市的居民收入也在不断的增长。
现在90平米的户型要求一定要占到一定的比例,从这两年住房需求的比例来看,像今年来讲装修应该是比新建的面积多,现在卫生间的面积大多在3—7平方米左右,不少住户希望洗脸和便浴、盆浴分开。尤其是在新的国家的标准要求中,不断要求卫生间有整体的解决方案,包括洁具、浴室家居、浴屏、浴缸、龙头、花洒、瓷砖配件都有不同的要求。
通过我们对人体功能性的研究,了解到消费者会有物理需求和生理需求,从原来的方便使用的卫生间提升到文化和个性享受、放松、心灵个性的卫生间,使整个的家庭卫生间更具有品位。从原来的单一功能性到现在的合理性,对城市空间很好的营造。
为了配合城市特色进行市场调研推出目标产品。各个阶层都要分类供应。刚才我们讲箭牌卫浴有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收入间的需求。我们通过这次的研究发现,我们卫生间设计的重要性,从设计入手解决居住的生活问题。卫生间的每人每天花在那里的时间约为2个小时,卫生间设计应该从需求功能单元出发,并且要从家庭成员的行为入手提供解决方案。现在发现卫生间常出现的问题有:清洁的问题,比如说各个角落,一些隐蔽的地方出现不容易清洁的地方。
比如说我们提供的全封闭产品设计,避免卫生死角,自洁右面使卫浴设备更容易清洁。
比如提供的PVC浴室柜,箭牌系列实木板等,解决他们的问题。
另外针对特殊人群、老人、小孩的需求进行解决。比如说马桶太高,小孩子不方便使用,另外有老人需要的安全问题,或是老人引起的对健康影响的问题。我们提出的几个解决方案,就是家庭里面需要配置儿童需要的产品。另外对卫生间卫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提出防异味功能的设计,以及坐便器防异味功能的设计,浴缸防异味功能设计,坐便器冲水静音设计,管道施釉防臭技术等。
另外针对空间使用设计不合理的现象,我们提供了暗藏水箱式坐便器和利用边角盆的设计。
卫生间的娱乐设计也会引入到我们的产品里面。同时针对安全的问题,现在卫生间里面需要有防滑和安全的功能,并且有安全的扶手等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针对节水将推出4.5L超节水型马桶,和3.6L的节水型马桶。
现在卫生间除了人体的清洁功能和护理功能以外,包括一些其他的护理单元、洗衣单元都会在卫生间里体现,首先需要对功能进行分区,需要分割为浴室,管线要集中,卫生间数量增加,卫生间配置地拖盆。卫生间配置男用小便斗等。包括洗浴盆。地热、浴霸、散热境灯等。现在整个卫生间的设计都是采用的配套的设计,我们不断对卫浴空间进行改造,追求的只有一个目标就是不断使人的生活品质不断的提高,而不懈的努力。谢谢大家!
黎振伟:谢谢方总,我们台下的嘉宾抓紧时间来讨论。第一位我们请林总,谈到居住文化,武汉市南北相容的,其实又有东西和南北,其实您的机构是属于厚土机构,你如何体现它的文化和地域更好呢?
林少洲:我想这个居住文化其实包括两个部分,就是两个大的系统,核心是在它的生活方式,其实不同地区的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区域的人还是有差异性。
第二个系统可能就是在符号系统上,就是文化符号。它和审美、标志性、归属感这些东西有关系。比如说在北京提到它就想起天安门,它对城市的文化、归属感是很有意义的。在上海会想起外滩这种国际化的十里洋场的感觉。提到武汉每个人脑海里会想到一些符号系统。可能对外地人来说提到武汉就会想起黄鹤楼、长江大桥等。我觉得作为文化系统是有它的意义的。
对居住的地区来说核心也是有这两大系统。过去我们若干年做了很多欧陆风,最近几年本土的风气开始回归,尤其是在一些大的城市,大家走过了国际化的过程之后,希望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认识。这是一种社会心理的体现。更多的是对生活方式的探讨。我觉得这方面有若干层次的内容。我觉得现在中国的社区由于区域性的整体考虑,一个小区就是关起门来,尽量的该配齐的配齐了,全中国的会所几乎配置是很严重的。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重复建设其实用起来就像我在北京的住所一样。一看到有很多的空地,但是没有交流。所以我觉得这块的问题就是社区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另外就是社区内部家庭和家庭之间的互动。因为这点我觉得在传统的居住模式里面,尤其是类似于会所功能的。你比如在中国的老村落里面往往是一个宗祠,搞个仪式,这样作为一个社区里面居住的风格,而在西方是一个教堂作为小区,而我们中国搞的会所只是解决了一些功能,比如说有健身房和游泳池,但是没有解决精神上的归属。你作为社区居民这一群之间并没有解决。所以我们到了这个邻居之间觉得很别扭。中间很有障碍。对它的这种去研究,要满足这种新的市场需求。我觉得这方面还有很多的文章可以做。中国人喜欢和人交流,在跟人交流当中产生很多的生活意义和价值。我感觉在武汉人是很喜欢“打麻将”的,这个其实是一种人际互动。当然说有没有比更高级的互动方式是可以研究的。你可以设置一些很好的空间去满足它。
主持人黎振伟:林总提到了社区的精神关注,老人和儿童的关注等。这也是居住文化,中国人讲和谐。我们请刘力博士谈谈,因为武汉是一个本土文化。武汉的建筑风格是欧式好还是什么好呢?如何体现武汉的城市竞争和建筑的居住文化?
刘力:其实并没有对武汉城市真正的研究过,如果我们把中国的建筑和住宅和日本比一下会发现,日本虽然非常现代,但是它形成了日本现代建筑风格以及日本现代民居风格,就是把传统和现代很好的结合起来了,而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上升曲线阶段,这个曲线是一个抛物线形状。纵轴是建筑风格的西化程度,也就是在初期阶段,中国人就是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武汉多数的楼盘肯定都是西方风格的,当然也有个别的开发商自己独创一些风格。
这个趋势总会有走到头的一天,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肯定会接近日本或是美国,那到那个时候,肯定会找到一种比较适合表达中国人的民族气节和理念,同时也可以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的住宅。像现在的成都就是探讨的特别多,北京也有个别的例子,虽然不是特别好,所以我觉得未来开发商想探讨的话,可以探讨一下中国自己的建筑风格和现代方式的结合。
主持人黎振伟:其实武汉正处于发展阶段,就是学习外面的阶段,如果开发商能向我们陈总一样如何去创新,那么万科产品的特色是很明显的,你们在武汉是如何看待的,如何有自己的独特的方式的?
马爱民:这个题目还是很触动我,一说到万科在武汉做了这么多年,让我特别激动的一个项目,可能是今天上午大家看到的,我们在徐东做的润园项目,因为这个项目可以说对万科集团来讲是千载难逢的一块地,然后我们用千载难逢的机会做成了一块项目,因为我觉得中国的文化和居住文化的融合,以及生活方式上,我感触最多的就是我在这个项目上做的体会。因为我们当时拿的是非常有人文特色的,因为是517工厂,然后工厂的建设,里面的植物,紫藤还有树等,我们当时是被感动的一塌糊涂的,而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是保留了很多它原来的风貌,我们把润园很多工人工作的痕迹在我们那里进行保留,然后对于树木,把轴线和肌理全部留下来进行展示,在居住文化里面我们认为第一是对土地文化的保留,我们在这块土地上做建筑的时候一定不能破坏它,所以我们做润园的时候最重要的一点是把这个土地的属性呈现给大家。然后在呈现上把建筑和住宅一点点从缝隙里面展示出来。我觉得可以从这里面形容润园。作为一个开发商的设计师,在做的过程中对居住文化的理解最重要的意义是一定要尊重人文的因素。第二点就是对人的尊重。第三个就是对城市的一种社会责任。因为这个说法万科提了很多,我觉得对城市文化来讲可能就是记载一些城市文化的符号。比如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这可能是我们做居住需要付出一定努力的环节了。
主持人黎振伟:对土地属性的爱护,对人的尊重,文化的保留,其实说到做建筑,忽略了最关键的环境、人文,这些是做建筑做不出来的,这个居住文化是很有特点的。最后一位天下置业的陈总,你们对那种创新如何把握,还有如何与外部的学习与创新呢?
陈潜峰:其实我们企业自身的原因,还有过往的经历促进了我们的产品有所变化,我们武汉市提到了居住文化,还有本土文化,在武汉市我们理解其实没有文化是武汉的文化。和刚才马总谈到的保留原生态的东西,做出润园的产品,本身企业的规模不一样,大小也有差别,我们其他在每一块土地上专注产品的创新,是站在消费的角度上做规划设计,因为跟年龄有关系的原因,可能未来进入地产行业的人越来越年轻,他们对决策是不同的。决定了它的产品就是多元化和丰富的经营。而不同的公司都各不相同,因为企业有对居住文化的理解,做出来的产品也是不同的。所以也是百花齐放,顺应主流的。
主持人黎振伟:我们今天走进城市·观点论坛武汉行到此已经全部的结束,非常感谢台上的嘉宾,也感谢台下的嘉宾,我们一直坚持到现在,谢谢大家!
·对话环二:城市文化与居住文化 07/05/17
·07室内设计流行趋势发布会成为文博会焦点 07/05/17
·观点机构、城市·观点论坛秘书长陈诗涛女士致辞 07/05/17
·成都从“无建筑”到“有建筑” 07/05/17
·潘石屹、范小冲、巴曙松纵论大连地产 07/05/1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