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建筑·城市 >> 正文
    城市别丢掉“个性”
    https://www.guandian.cn朱华2007-04-09 10:47:00来源: [ 景观中国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关闭

      或许是逛的城市多了,每到一地总觉得没什么印象,城市与城市所不同的只是楼群建筑高低有别、城市规模大小有异。有时连着穿行几个城市,虽然空间置换了,但映入眼帘的仍就是“不变的尊容”。旅途的劳顿、视线的定格,不免产生乏味之感。显然,这种乏味来自于诸多城市“脸谱”的相似,个性的缺乏。

      当前城市趋同,普遍存在“四有四无”现象:即有绿化没有山水,有建筑没有栖居,有规划没有特色,有指标没有记忆。没有记忆的城市是苍白的、缺乏个性的。

      城市趋同,根本上讲是“为谁而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纵观各地城市化建设景象,建筑业无疑成了助推城市发展的“急先锋”。不客气地讲,许多建筑是专为富人而建,为开会、旅游而建,为不停地拆迁搬家而建。如此“一个款式”地大建特建,城市的文化消失了,历史中断了,特色全没了,而“脸谱”却一样了,以至于人们还未接触某个城市却感觉“似曾相识”,或虽接触多次却印象不深,难得忆起。

      毋庸置疑,城市是为人而建的,人决定了城市建成什么样。房子是生活的一种延伸,是每个地方的人的生活方式的表达,从更多意义上说建筑应该是人与自然环境的一种“天人合一”,但“千城一面”的“城市化病”,使得建筑并没有延伸一个地方特有的生活,让人们身在其中,看不到自然也看不到自己,好像“生活在别处”。

      城市建设不仅体现在规模大小上,还应体现在个性打造上,有明显区别于其它城市的“脸谱”。其“脸谱”应体现各地独特的山水意境、人文积淀及至由此形成的建筑形态、生活方式。“脸谱”决定着人们的记忆,也体现着一个城市的魅力。北京所以是北京,上海所以是上海,西安所以是西安,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北京“大”、上海“高”、西安“古”。北京“大”、上海“高”不必说,大凡去过西安的都有这样的印象,市区内到处都是城市历史遗迹和仿古建筑,大街上经常有老外与你擦肩而过。历史文化名城的厚重底蕴让中外游客流连忘返。西安这个古都在城市建设方面的确大气,在中国都喧嚣起来的时候,西安依旧安静地坐镇中原,坚守着古典的大气。这种古典的大气在城市化加速发展中愈来愈显得气势恢宏,富有魅力。然而,更多有着厚重历史的古城则远不及西安。据了解,过去昆明有许多骑楼,是根据昆明的气候考虑的,夏天多雨时节,就是没有带伞,也可以在骑楼下漫步。雨天可以躲雨,晴天可以遮阳,这才是昆明原本的生活。过去的老昆明就像今天大家趋之若鹜的丽江、大理古城一样,比它们可是古典多了、气派多了,是专为人的栖居而建造的。而现在的昆明市区变大了,人口变多了,除了气候宜人还能略加证明其是“春城”外,其它的已经没有了一点想象力,于是怀旧的人们常常发出“这个城市越来越不好玩”的感慨。

      治疗“城市化病”,让“千城一面”的城市换个“脸谱”形成自我,当前尤其要警惕趋高趋大、消费无度的现象。住在豪宅并不等于有了“栖居”,幸福生活更不等同于奢华。一个城市、一座建筑,要体现居民与山水世界相携、相生的脉络,要将人对居住消费的热情转移到追求人文内涵上来,如此才能继承、凸显城市的“根源性”,让人始终留着些记忆。

    相关文章

    ·开敞空间的界定与分析 07/04/09

    ·建筑风格浅析之一:巴洛克建筑 07/04/09

    ·广州今起严打囤房抬价 07/04/09

    ·碧桂园何以上演神话 07/04/09

    ·怎样读管理书 07/04/09

  •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