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孙宏斌还是顺驰,都是中国地产界的黑马。但这匹黑马也因为跑得太快,痛失前蹄。今年9月初,顺驰中国以12.8亿人民币买掉了顺驰中国55%的股份,从2003年的崛起到2006年的没落,顺驰仅仅风光了三年,但其在这三年中的兴衰,正如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一个缩影。
2004年当顺驰中国以超级“大胃王”到各地拿下12000平方米土地时,不少分析家认为是宏观调控成就了顺驰。如果开发土地不是以招、拍、挂的方式出让的话,顺驰中国不可能那么顺利地完成全国扩张的战略。正是宏观调控,成就了“顺驰王国”。而恰恰是宏观调控,使得顺驰中国的资金难以为继,最终孙宏斌不得不把顺驰中国低价卖掉,让出了控股权。土地、资源、政府关系被称为房地产开发的三要素,土地对顺驰中国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但是仅仅有土地还不行,土地只能为后续的扩张提供了可能。有了资金才能使得开发顺利进行下去。按孙宏斌的想法,多少钱拿地并不重要,关键是付款方式,可以通过快速开发,快速销售回款的方式来筹集资金。项目的运作环环相扣,每个项目都带着一条绷得紧紧的资金链,绝不允许有大笔的资金扒在项目上。每个项目的运作环节,都需要上个环节的顺畅运转,需要上个项目的成功。这种没有万一的运作方式,其中所隐藏的风险,稍为懂点房地产开发的人都会明白。因此随着2005年房地产宏观调控的推进,顺驰中国的“地产神话”的结局,便可预知了。当然,孙宏斌至今都还在做假设:如果没有宏观调控,顺驰中国现在会是一番什么景象呢?假如只是设想,现在的顺驰是当年万科的写照,如果没有当年的教训,万科如今的发展也不会如此的稳健。作为一个有12年房地产经营经验的房地产公司,做出如此冒险的快速扩张,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如果有地方政府的帮忙,孙宏斌或许可以不用卖掉控股权。如2005年底,苏州市当地政府为了缓解民工和顺驰的矛盾,政府替顺驰作担保,让有关机构借了3000万元给顺驰,以归还拖欠民工的工资。但顺驰上海公司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据说:“愤怒的民工冲进顺驰上海公司在武夷路上的办公别墅,顺驰的员工被迫从后门逃走。”而在90年代时,上海汤臣其实也经历过相同的危机,但在当政府的帮助下,最终度过了难关。顺驰的买家、路劲基建董事局主席单伟豹透露,顺驰目前拖欠的土地费用加上银行贷款余额,总数高达46亿人民币。一个自有资产不足10亿元的公司,欠着地方政府这么多土地钱,能否度过难关,当然要看当地政府的脸色了,好说的,再拖一、二年,再帮忙弄点贷款,也许难关就过去了。如果当地政府不买账的,那就是另一种结局了。因此越是这样的时期,越体现了房地产开发中,政府关系的重要性。顺驰在天津老巢,政府关系应当没什么问题,但在其它地方就不一定了。
顺驰的结局,在业内看来是预料当中的事情,本不足怪,让人奇怪的是:在这两年中竟有不少人一直为顺驰喝彩,把顺驰作为学习榜样。从外界看,都认为房地产是个暴利行业,顺驰的超规模扩张,顺驰所到之处均以超出正常市价几倍的价格拿地,说明房地产业的巨大利润空间。因此从外界的观点,认为当初同行业对顺驰的质疑,只是因为顺驰破坏了房地产行业的高利润。看看下面的事实就清楚了:2005年上半年,顺驰通过香港联交所聆讯准备上市,但最终因市盈率过低,基本无法实现募集资金的目的而放弃。上市不成,孙宏斌希望摩根士丹利入股顺驰,为此摩根士丹利提出要和顺驰签一份对赌协议,提出摩根士丹利以7.5亿元收购顺驰20%的股权,同时约定,如果明年顺驰的利润率无法上升到某一个水平,摩根士丹利在顺驰的股权将上升到40%。孙宏斌同意了这份魔鬼式的对赌协议,但是2005年10月19日,摩根士丹利最终还是放弃,原因是无法接受顺驰利润率过低的现实。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顺驰的利润率在3%-5%左右,在某一阶段利润率比这个数字还低。低利润率甚至还是建立在低质量水平之上的。这并不是中国政府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也不是某某媒体的统计数据,对于广大的老百姓来说,总是个可以相信的数据了吧?对于房地产这样一个高资金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来说,难道我们期望所有的房地产企业都在这一利润水平上运转?如果那样,将不会再有开发商给我们盖“好房子”。把顺驰树立为敢于向高利润开刀,改变游戏规则的榜样,看来是树立错了。以石家庄[2003]009号地块,出让总价为5.97亿,出让土地面积为186263.7平方米,容积率不高于1.8,这样算下来,楼面地价(分摊到每平方米建筑面积上的土地成本)就差不多1800元,而当时这一地区的商品房销售价格,最高也就2400元/平方米,拿地的楼面地价都接近周围楼盘的销售价格了,这能说明别的开发商是暴利吗?不要建筑成本和管理费及其它费用吗?如果顺驰在这块上建的房子能以2400元/平方米销售出去,而且还有钱赚,那真的说明别的开发商是暴利,但是那是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如果真有这样的事情,那也只能说明了一件事,即孙宏斌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做慈善事业。事实证明,在石家庄[2003]009号地块上建起来的顺驰·蓝郡,其销售价格不可能是2400元/每平方米,据“银河房产”打出的信息,顺驰·蓝郡的销售价格是均价4000元/平方米。所以王石说,顺驰是扰乱市场秩序的害群之马。真不知道那些为地价拍卖拍出天价而呐喊助威的消费者是怎么想的,地价高了房地产行业的利润就能降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一个区域的土地拍卖价格上去以后,受益的首先是政府,其次偷着乐的是已经在这一区域范围已经拿了地的开发商。因为他们已经以比较低的价格拿了地,楼房的卖价却可以参考新出让地块的售价来确定,这叫“随行就市定价法”。如顺驰·蓝郡的销售价格是均价4000元/平方米,它的楼面地价是其它楼盘的10倍,其它楼盘也跟着卖到4000元/平方米这一幅度范围内,土地差价就是稳赚的。这才是房地产开发商的超额利润真正所在。
顺驰中国的结局也证明了:没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的管理制度,企业的发展肯定会出问题。
在快速扩张时期,为了追求拿地效率,顺驰中国采取充分授权的方式。各项目公司的经理权力非常大,几乎拥有完全的决策权。但是公司高层管理者所拥有的股份只占5%,孙宏斌占有95%的股份。这种充分授权的管理制度,缺少制衡机制,仍然停留在道德的层面,与过去旧的企业制度没有什么区别,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既不是产权所有者,也不是单纯的职业经理人,比产权所有者位置要低,但比职业经理人位置要高。对于这样的公司结构,有专家认为,孙宏斌的授权方式其实不是一种产权制度层面的管理革新,恰恰相反,这种表面的授权带有强烈道德色彩和人治色彩,只是一种模糊的、缺少制衡机制的原始管理方式,与真正的现代企业制度相去甚远。孙宏斌却自认为这是顺驰在快速发展时期最好的管理制度,被认为是旧管理制度的颠覆者。
由于放权,导致项目公司的总经理权力过大,结果滋生了许多腐败现象。“一个高速公路上的大型广告牌,通常广告投放成本为30万元,但顺驰却可能需要花60万元,当运营部提出质疑时,老总就说,这个地段很重要,一定要拿下来。”越到后期,腐败现象越严重。“在顺驰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是,各地的项目经理通常在交房前离开。因为交房的时候必须重新进行成本核算,很多项目经理都过不了这一关,便一走了之。”这是原南京顺驰某高层管理人员的话。“信任和尊重每一个人”这是顺驰的企业文化。工作可是放手让员工去做,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企业员工的潜能,但是要有相应的制约,权力没了约束,不可能不出问题。孙宏斌为什么这么信任自己的手下,用孙宏斌自己的话说,是由于他们人品都不错;万一他们贪污了,随时撤换他们就行了。可是这样一来,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多大呢?北京顺驰分公司的一把手就曾经几易其人,人员大出大进,尤其是区域战场上的一把手反复换人,是兵家大忌。为了应对高的人员流动,顺驰必须靠人才堆积来保障必要时有人干活。说明顺驰是一个执行力弱,管理成本非常高的公司。
人品属于道德的范畴,在利益面前,道德永远都是苍白无力的,可悲的是不少国人至今还陷在道德的泥潭里不能自拔。
因为要实现快速扩张,尽快回笼资金进行再生产。因此需要在拿地后以最快的速度进行开发,以尽快拿到预售许可证,实现销售。顺驰项目进度的“高速度”、“高效率”令业界惊叹,北京领海开盘时间为6个月零10天,苏州开盘时间为7个月零20天。而建设速度过快肯定会影响到住房的质量,加上快速扩张后项目管理跟不上,顺驰很多地方的项目都出了问题。房地产产品关系到业主的终身安全和幸福,因而客户对房子的要求是精工细作。顺驰为了促销,前期的设计策划工作做得非常超前、精致,但后期跟进却往往以牺牲实体的质为代价。质量出了问题会影响销售,而销售受阻,资金就没法按时到位,也就没有办法如期交房,诸多问题一起涌现。加上顺驰所提倡的地产“地产—戴尔模式”:尽量占用客户和供应商、合作伙伴的资金,推迟交房。这种损害客户利益的行为,最后只能以品牌价值的消耗为代价。顺驰曾经的口号是:“永远值得你信赖”,而现在它的形象已经在很多业主心中彻底毁了,面临的是严重的信誉危机,顺驰的做法与它“中国地产界第一”的梦想是背道而驰的。中国的房地产企业要做品牌,也闹腾了好一阵了。顺驰中国至今仍然出现于各房地产知名品牌的前列,如果都像顺驰这样去做地产品牌,那么中国房地产企业可以说没救了。
顺驰公司在各项目上出现的问题,也说明了房地产公司要跨地域快速发展,没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管理团队,是难以实现的。但愿以后不要再出现类似的房地产黑马,只要规模,不要效益的事情,中国的企业已经做得够了,没有必要再重复了。古人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这样才能走上正确的快速发展之路。
·任志强的矛盾 07/02/13
·广州楼内公司卖房纷纷"从良" 物权法有利住改商? 07/02/13
·沪房产中介逆市扩张 07/02/13
·首钢8平方公里宝地之争曲终人不散 07/02/13
·幸福实业合并华远地产 任志强终于借壳上市 07/02/13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