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志强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在于,自己可能拥有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上感到骄傲的产品和健康的企业肌体,却越来越因为资金局限而被排除在游戏圈之外。
也许整个2006年下半年任志强都在筹备重组幸福实业的事情。当年底他兴奋的在博客上公布即将借壳SST幸福上市的时候,任志强的语气中充满了一种宣泄的意味。2002年脱离华润自立家门以来,任志强已经远离资本市场达5年之久。针对上市,任志强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华远已被许许多多的后来者远远的抛在了游戏圈外,但今天华远可以对资本市场说‘我们又回来了’,也可以对竞争对手们说‘我们合作吧’,因为我们已经有资格再次用资本市场的支持而施展自己的竞争力了。”
与华远类似,2006年谋划上市并可能在2007年上市的房地产开发商可能还包括SOHO中国,建业住宅集团,碧桂园集团、恒大集团这样的南北房地产巨头。其中最为准确的消息可能是华远与碧桂园,华远借壳重组的工作已基本完成,碧桂园基本完成上市前程序,3月底有望在香港上市。
如果单纯从企业角度出发,我们不难发现类似华远及碧桂园这样的企业在经营方面无可厚非,产品受到市场的欢迎,财务状况亦可以说是良好。但如任志强在博客中所言,华远与碧桂园在企业长期发展上无疑面临着困境,自2002年土地招拍挂以来,华远仅用挂牌的方式获得了一块土地。2006年,华远参与了北京多块热门地块的竞争,但均成为配角,存入国土局的保证金高达16亿元,仅利息损失就高达数百万元。
碧桂园面临的是同样的问题,2002年以来,在广州多个地块的竞争上,碧桂园表现远远不如万科、富力这样在资本市场上长袖善舞的上市企业。在一个依靠资金支撑起的土地市场上,一些原本依靠产品生产及销售支撑现金流的企业往往在土地争夺战中缺乏资金的竞争力非常明显。
任志强一个不可回避的矛盾在于自己可能拥有在北京房地产市场上感到骄傲的产品和健康的企业肌体,却越来越因为资金局限而被排除在游戏圈之外。
让任志强在土地问题上感到捉襟见肘的情况始于2001年3月26日开始实施的深圳市《深圳市政府100号令》,其时,该文件被称为“国内第一个规范地产市场运作规则”、意在为“防止划拨、协议转让土地过程发生腐败”。深圳“100令”确立了“土地局是土地唯一合法的土地交易部门。”要求所有土地及地上附属物的交易都必须由土地局下属土地交易中心以“拍卖为主,挂卖为辅”的方式进行。
2002年,深圳的这一政策被推广到了全国。2002年4月3日国土部通过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规定》。这被人认为是1998年房地产市场化改革以来改变游戏规则的政策,文件明确了经营性土地必须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出让,地方政府则应有计划的供应土地。但2002年的土地改革毕竟给开发商们留了一道口子,开发商们获得土地开发的重要途径依然是协议出让。2004年,土地市场的游戏规则彻底改变了,国土资源部、监察部下发了《关于继续开展经营性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情况执法监察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2004年8月31日,协议出让土地被彻底禁止,延续了21年的土地协议出让制度终于到了完成使命的历史时刻,招标、拍卖、挂牌三种方式开始全面登上土地出让市场的舞台。
由于大多数的土地招拍挂是通过竞价的方式获得的,谁有钱谁就能获得更多的土地!
有媒体认为2002年开始的这场改革彻底改变了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格局,区域性房地产公司不再独霸一方,与之相对的是类似于万科、富力、合生、中海这样有着雄厚资金后盾的企业开始了疯狂的扩张。同时,土地出让改革也给了类似孙宏斌这样的野心家们以机会,借此时机孙宏斌带着顺驰在全国范围内疯狂掠地,通过与地方政府扯皮,分期付款的方式完成了短期内的崛起与扩张。在此期间,各地地王的记录不断被刷新。
与之对应的则是任志强等地方派的失落,2004年以后的多个场合,任志强与潘石屹这样的地方房地产企业的代表开始叫嚣着土地的紧缺,时至2006年,潘石屹几乎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潘石屹说出了要退出北京市场的话。
与之相反的情况是,土地储备与资本市场结合开始日益紧密,土地储备多的企业往往能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多亲睐,而上市企业则更多的通过在资本市场上融资获得新的土地储备,如此循环,为了扩充土地储备上市企业往往不自觉的开始选择了扩张的道路。
2007年,任志强与潘石屹终于又开始重新思考向资本市场回归,然而此时的游戏规则也许又要改变了。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