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一座被“大学城”包围的城市
在郑州这个拥有三四百万人口、20多所高等院校的城市,目前出现了4座“大学城”。
前不久,郑州市违法批准征用土地建设龙子湖高校园区的问题受到国务院严肃处理。随着龙子湖高校园区问题浮出水面,郑州规划的4座大学城也被多方关注。
据悉,龙子湖高校园区是郑州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中郑东新区建设规划的组成部分,因与国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不一致,未能获得国家批准。
四座“大学城”包围郑州
现在的郑州,东南西北4个大学城“四足鼎立”,把整个城市包围了起来。据估算,4座大学城的占地规模将在2万亩以上。
龙子湖大学城地处郑东新区东南部,规划面积22平方公里,预计容纳学生近11.7万人。该项目于2004年4月获郑州市批准。“按照规划要求,区内高校采取一次征地、统一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进行。”当地一位知情人士介绍说。
按规划,在这个高校园区内,10多所高校将围绕着水面面积达1.2平方公里的龙子湖湖心岛扇形布置,岛上规划了高校师生配套服务的商场、电影院、图书馆、宾馆等公共设施。有人认为,这种环境的高校园区在国内尚不多见。
而有关人士指出,此前已建成其他3个“大学城”,其规划也多与新城区发展有关。
2001年3月,针对郑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当时人气不足的困局,河南省社科院副院长刘道兴建议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新的“大学城”。经多方论证,确定以郑州大学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为龙头,在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形成高校园区。现在,这里被称为郑州“大学城”西校区。其中郑州大学占地4200亩,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占地3700亩。
在郑州以南约20公里的新郑市龙湖镇双湖经济工业园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郑州大学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中原工学院等相继入驻,这里被称为郑州“大学城”南校区。据介绍,该大学城规划面积约为21平方公里。
郑州“大学城”北校区位于素有郑州北大门之称的“桥南新区”。其中包括占地760亩的中州大学和占地630亩的郑州师专。再加上郑州铁路警官学校、河南省艺术学校等院校,该大学城占地约2150亩,目前已初具规模。
今年年初,位于规划中的郑东新区龙子湖大学城引起了国土资源部的注意。5月29日,国土资源部和监察部针对全国5起非法占地事件派出联合调查组,其中就包括郑州龙子湖高校区。
据介绍,2003年至2006年,郑州市政府及有关部门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违法批准征收集体土地14,877亩,用于龙子湖高校园区建设。2005年国土资源部对郑州市违法批准征收占用土地问题进行了调查,并报经国务院同意,要求郑州市纠正土地违法行为。但郑州市并未进行整改,还扩大违法征占土地。
“大学城”带动新城人气
按照1998年《郑州城市总体规划(1995年至2010年)》,郑州市区人口的长远发展目标为500万~600万,城市化水平达70%~80%。由于郑州中心城区规模偏小,且受陇海、京广铁路交叉分割,拓展空间受到制约,开建新城区成了郑州扩城的选择。
郑东新区被当地政府认为郑州城市发展的新龙头。2002年初,由日本设计师黑川纪章设计出郑东新区CDB方案。按照此方案,郑东新区的愿景规划范围150平方公里。区内设6个功能区,“龙子湖高校区”为其中之一。
“吸引高校入驻各大学城,成为地方政府解决区域内人气问题的首要选择。”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郑州业内人士表示,建设大学城对于河南高等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同时还可聚集人气,拉动城市框架的快速发展。
龙子湖高校园区是以大学园区为核心的城市新区,规划人口约15万,基本为学生、教职员工。与入住市民和购房业主相比,高校区师生更容易在短期内汇集人气。郑东新区龙子湖建设指挥部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从开工建设到正式入驻,仅仅1年多的时间,堪称“龙子湖速度”。
“郑州此前已有借兴建大学城提升新区人气的做法,如位于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西大学城。”有业内人士认为,郑州大学城对于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意义很大,但结果并不像外界想象的那样红火。比如高新区地产起步虽早,但发展迟缓。2003年商品房价格仅为1350元/平方米,地价不到20万元/亩;2005年底商品房均价也不过1860元/平方米。
据介绍,在“新城”人气不能很快聚集的同时,先前繁华的“旧城”也渐渐被抽成“空城”。如郑州大学、中原工学院等高校原校区,只留有部分研究生及一些特殊学科系。算上节假日,新老校区全年有近三分之一时期处于“半空”或“全空”状态。平时新生报到,研究生在新老校区来回颠簸,教师上下班班车往返等问题凸显,成本加大。
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所长陈秀山就此事接受采访时表示,新建大的城市可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地位,这对郑州尤其重要,它正在和中部其他地区的一些城市争夺中原龙头地位。在现有财政体制下,巨额土地出让金对地方政府来说是一块很大的收入。新的城市规划开发可以吸引更多的外部因素投入到新城市的建设中来。
低地价推动“大学城”
“大学路上没有大学了!”2005年3月,大学路上的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把原校区100多亩土地,以1.35亿元出让给郑州新长城房地产有限公司。这是河南高校首次采取土地置换方式筹措建校资金。
“对于大多数高校来说,土地置换是为了还贷!”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道兴曾表示,新校舍建起来了,高校的还款压力却大了,平均每个学校负担五六个亿,有的达到七八个亿,银行债务使很多高校不堪重负。
2005年下半年,河南省要求已经批准建设新校区而且规划占地面积达到学校事业核定规模需要的高校,或者建设新校区时已经将老校区进行置换的高校,原则上都要进行老校区的土地置换。“按照这个思路,河南全省高校的老校区几乎都将面临被置换拆除的命运,卖地成了河南高校的救命稻草。”有业内人士认为。
然而无论哪种投资方式,最终的资金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而且对后续资金的供应要求迫切。
有人认为,对于郑州这样一个人口三四百万,在校大学生30万~40万人的城市,同时在4个方向分建大学城,很难形成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如果将郑州的20所高校合起来建设,其优势无法比拟,对于郑州的城市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
专家指出,大学城不是一个大学集中场,更不是简单的圈地扩建。否则,容易埋下违规圈地等隐患,也会偏离高等院校的自身建设发展规律。
“真正吸引高校进驻的原因在于低廉的地价。”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介绍说,当时在郑州市区的地价在20万元/亩左右,而在新区则在5万元/亩左右。
按有关规定,经营性用地一律采取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出让,但以办教育的名义,发展商可以用较低的价格从政府手中获得土地,对投资商的诱惑力巨大。
今年年初,高速兴起的郑州龙子湖大学城引起国土资源部的注意。随后国土部和监察部对其开展联合调查,当地有关方面“对既定事实做一些程序上的完善”的想法没有完全变现。
有关方面表示,事实上,大学城建设过程中所出现的违法违规批地等问题,只有通过法律和政策的规范才能够解决。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建议。转载需经观点网同意并注明出处。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