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志 | 博鳌光荣与梦想:黄金时代

观点网

2018-05-26 23:58

  • 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到底是什么时候结束的,行业内各有各的说法。但如果说2007年和2008年那一段时间是一个转折点,相信很多人会同意。

    2005年,樊纲再一次来到博鳌,作为经济学者,这一次他在论坛上不再“形单影只”,这个房地产商们聚会的全行业论坛上,开始出现一群经济学家的身影。

    当樊纲在论坛上回忆起2001年自己“在座的诸位是中国最春风得意的商人”言论之时,他身旁坐着的人除了开发商群体,还有巴曙松、陈淮等一批首次来到博鳌的经济学家。

    ▲樊纲在博鳌房地产论坛

    博鳌房地产论坛经济学家群体的质量和数量,在2005年正式达到了第一个巅峰。也许就是从此时起,房地产商们聚会的行业论坛上,总是活跃着一群经济学家的身影。

    2005博鳌房地产论坛主题的关键词是“变革”,开发商们在调控之下,想到了改变;紧随之后的2006年,这个关键词进化成为了“转型”;2007年,大家则是想要“寻找中国房地产共同的未来”。

    从2003年开始的调控已经持续两三年,在大多数人担心的时候,樊纲说出了一句真话:房地产商依然是这个社会当中最挣钱的商人。

    而中国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到底是什么时候结束的,行业内各有各的说法。但如果说2007年和2008年那一段时间是一个转折点,相信很多人会同意。

    所有人都在寻找共同的未来,都在说要变革和转型,但是却没有预料到,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即将逝去。

    博鳌变革

    远大集团董事长张跃出现在2005博鳌房地产论坛上并不让人意外,虽然远大以中央空调闻名,但在房地产火热的这些年,各行各业的企业都想要在房地产里面分一杯羹。

    更何况,无论是中央空调还是其他各种空调,都是属于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的产业链条。

    ▲张跃在博鳌房地产论坛

    张跃亮相博鳌八年之后,远大集团在长沙规划了一座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计划使用预制组件,像堆积木那样在三个月内拼装起全球最高的摩天大楼。

    虽然这个“天空城市”直到2018年仍然没有任何竣工的迹象,但远大集团却因此在房地产行业吸引了更多关注。

    铜锣湾集团陈智应该是博鳌房地产论坛最早一批专注商业MALL的发展商,当时,铜锣湾在全国总共有54个网点,其中43家是ShoppingMall。

    1998年,陈智从国外带来一种全新的商业模式——MALL;2004年,陈智挤入了胡润富豪榜第11位,他还计划在全国以最快的速度开设上百家MALL。

    今天商业地产竞争过度的环境中,铜锣湾已被越来越多后来者超越,但在2005年,陈智的铜锣湾仍然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标杆企业之一。

    提到百货行业,不得不提及的一个人和一个企业是国美和黄光裕。

    那一年,胡润富豪榜的首富是黄光裕,国美风光无限,但他一定没有想到几年之后自己会有一场牢狱之灾,创立的企业也几乎被他人夺取。

    那一年,任志强仍然热衷于“语不惊人死不休”,他时常成为舆论的热点,“为富人建房”的言论,更是招来一片围追堵截。

    潘石屹虽然没有去到博鳌,但他开启了自己的“博客生涯”,开始朝着成为开发商里面的“网红”转型。

    刘晓光与任志强、潘石屹、胡葆森一样,都向论坛发来了贺信——这是中国房地产的变革一年,也是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变革一年。

    ▲巴曙松(左一)、陈淮(左二)在博鳌房地产论坛

    巴曙松第一次来到博鳌,就成为了“明星”,他说变革中的中国房地产,与其说房地产的变革,不如说房地产金融的变革。

    “金融”是巴曙松身上最显著的标签之一,他也时常被陈淮调侃“你们这些搞金融的,要对房地产出现的问题负责”。

    而陈淮出席房地产行业的论坛,必然是会引起关注的重量级人物。

    首先是他身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的身份背景,虽然每一次他都孜孜不倦地表示自己“不是官员,而是学者”;其次是风格,陈淮演讲和对话时一贯地尖锐、幽默、一针见血,对经济学家和地产商都“不留情面”。

    陈淮与巴曙松在论坛上经常性的针锋相对,成为了很多人记忆中的精彩场面。

    郁亮首秀

    2006年,郁亮还没有日后坚持长跑健身锻炼出来的精干身材,脸型比较圆润,也很低调,但没有人能忽视郁亮的一言一行,因为当时万科已经逐渐显露出“一统地产江湖”的气象。

    ▲郁亮在博鳌房地产论坛

    那一段时间,万科拿地凶猛、产品类型丰富、管理权限下放……变化之大、扩张之快令同行侧目。对于这些问题,郁亮一本正经地对外声称:“这些是我们两年前就想好的。”

    有媒体在报道郁亮这个说法的时候,不动声色地在后面加了一句:两年前?掰着指头算一算,彼时王石正在博鳌房地产论坛骂孙宏斌吹牛!

    时隔两年,“航母”合生创展在百亿之后止步不前,“黑马”顺驰风流云散,“备份”的融创仍然潜伏于水面之下,而万科开始询问鼎之轻重。

    这是博鳌房地产论坛的第六个年头,连续第二年有很多经济学家活跃于论坛上,以至于郁亮在演讲之初,用“郁式”调侃说:“参加这么多博士参加的论坛压力非常大,我小的时候就佩服那些说话我听不懂的人。”

    除此之外,郁亮的博鳌首秀四平八稳,没有像前两年王石参加论坛时那样锋芒毕露,时刻都是焦点人物。

    讲真话的小孩

    这一年,巴曙松第二次来到博鳌,就把时隔一年回到博鳌的潘石屹架在了火上。离开了万通之后,“六君子”各有缘法,但潘石屹肯定是其中越来越红的一个,2006年甚至已经是房地产行业的“明星级人物”。

    在博鳌房地产论坛现场,只要潘石屹一出现,他的身边都会围着一群人。日渐成熟的老潘,开始习惯性保持着他日后独有的那种微笑,谦和而又精明,还带着一丝世故。

    此时,博鳌房地产论坛的兴旺,却反衬中国房地产在调控大环境下的低迷,整个行业的舆论空气都带着一些压抑。对于调控政策,开发商肯定有很多想法,有很多建议,但似乎并不敢放开了说。以至于潘石屹连夜写了一个书面演讲稿,提醒自己要小心再小心。

    因此,巴曙松在论坛上用调侃的形式,以潘石屹为例说出了当时开发商们的心态:

    “潘石屹的演讲非常精彩,就像他博客中描写的小孩,听后很受感动。从潘石屹读的发言稿中,我看到了一个受惊吓的小孩,一个谨慎的小孩,一个试图以聪明的方式讲真话的小孩。”于是,大家不说调控,只说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之后,中国房地产行业到今天似乎已经面临新的拐点。

    有人说,房地产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尽快过渡到一个有序化的行业与市场,因此房地产行业转型,就是一个从混沌到有序的过程。

    2006年这个转型的年代,现身博鳌的房地产商们代表除了潘石屹、郁亮,还有行业熟悉的林明彦、易小迪、卢铿、林少洲等。

    经济学家阵容中,樊纲没有来,但巴曙松、陈淮继续列席,还有赵晓、王小广、易宪容等几位声名显于地产行业之内的专家学者。

    林明彦当时带领着凯德中国稳步发展,这是他第二次出席博鳌房地产论坛。后来他成功接掌整个凯德集团后,代替林明彦在博鳌为凯德发声的人选,换成了凯德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罗臻毓。

    曾经和王石、任志强等人平起平坐的卢铿,如今则已经在地产圈淡去了身影;易小迪亦如是,此前以“万通六君子”之一的名头响彻地产江湖草莽时代,而后带领阳光100风起八桂。而施永青和陈劲松是当时中介服务领域的代表和重量级人物,中原及世联行在今天地位已更加稳固,虽然这个领域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当时间转到2014年,经济学家和地产商之间的互动模式再一次升级,博鳌房地产论坛推出了“经济学家早餐会”,此时经济学家的阵容已经可以说是星光璀璨。

    陈启宗出山

    “邀请陈启宗先生出山,我们请了七年。”

    ▲陈启宗在博鳌房地产论坛

    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恒隆陈启宗作为重量级嘉宾压轴出场,风头压过正当红的郎咸平,成为现场赢得最多关注的人。毫无疑问,陈启宗是有大智慧的人,一贯风趣幽默的谈吐让气氛轻松愉悦,但言语间透出的却是让人回味与深思的行业准则与经营之道。

    2007年之前,内地大多数发展商对陈启宗的了解或许还停留在“听说过”的概念上,而就是从这一次博鳌演讲开始,陈启宗让更多内地地产人记住了他。

    陈启宗直接道出了恒隆做商业地产的根本战略——买最贵的土地,盖最好的东西。时至今日,这个真理还无人能破,因为恒隆早已经成为很多内地商业地产商学习的标杆。

    事实上,除了陈启宗这位重要嘉宾,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参会的房地产企业是创办七年以来最多的一次,而在房价快速上涨的2007年,房地产市场情绪仍然高涨的,这是地产商们的一场盛宴。

    但空气中也隐藏着风暴的气息,这一次不是亚洲金融风暴,而将是即将到来的全球金融风暴。

    恒隆地产、纽约证券交易所、香港各大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2007博鳌房地产论坛已经呈现出国际化趋势。其中,汇丰银行、中信证券、美银美林等多个投行的参与,使得博鳌房地产论坛的金融资本属性逐渐被开发出来。

    谈论房地产,怎么可以离开金融?所以当巴曙松说出投资界那一句经典名言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深有同感——他说,只有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而刮台风的时候,连猪都会飞。

    大家都在问,房地产未来会怎么样?对于2006年“地王”频出的现象,潘石屹直截了当地表示:“这是一个真正的泡沫。”

    ▲任志强(左)、潘石屹(右)在博鳌房地产论坛

    与潘石屹“唱空”有明显分歧的是任志强,他对中国房地产一直都是“看多派”。为了强化自己的立场,任志强甚至把自己的演讲主题改为了“衡量房价上涨的合理性”。

    “未来房价可能不是继续下降,而是必然上升。”任志强的观点,一向在广大围观群众中争议甚大。

    显然,大家都不喜欢听真话,因为真话往往都不好听。

    作为“网红经济学家”,郎咸平试图用一个超长的演讲来回答“为什么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而且政策调控失效”,但在中国房地产领域,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

    对比任志强的直面矛盾,郎咸平最终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一定要跳出经济圈才能解决问题。

    也因此,“房奴”成为了2007年的汉语新词,建设部原副部长杨慎在论坛演讲时说,把贷款买房、贷款租房、分期付款说是“房奴”,“我不同意这种情绪化的观点”。

    潘石屹说他的智慧很有限,所以大家聚集在一起,借助众人的智慧,寻找未来的答案。而这就是2007的大会主题:寻找中国房地产共同的未来。

    撰文:徐耀辉

    审校:劳蓉蓉

    致信编辑 打印


  •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