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Oscar Niemeyer)是20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他因在巴西利亚的一系列令人震撼的建筑而为世人所仰慕,在这些建筑中他成功的用混凝土塑造出了属于巴西利亚城的特殊建筑形式,至今仍能同昔日一样带给我们巨大的震撼,让那些曾经以各种方式接触过这些建筑的人们从眼睛到内心都受到强烈的视觉效果带来的冲击。他也因此为巴西利亚城与自己赢得了诸多荣誉。
奥斯卡·尼迈耶1907年12月15日出生于里约热内卢,1934年从里约热内卢国立美术学院建筑系毕业后在卢西奥·柯斯塔的事务所工作。1952年与勒·柯布西耶合作参加了纽约联合国总部大厦的规划小组。1956—1961年被巴西总统任命为巴西新都巴西利亚城的总建筑师,与规划师柯斯塔一同主持参与巴西利亚的规划建设工作,同时设计了其中最为重要的公共建筑。后来因为国内政变移居法国,在欧洲设计了法国共产党总部与阿尔及利亚康斯坦丁大学等一系列建筑。
巴西动乱结束后他又重新回到故土,将其具有鲜明地方特征的设计带回了巴西。奥斯卡· 尼迈耶已经从事设计工作七十多年,他设计的建筑几乎比任何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师都要多。1987年,由尼迈耶担任总建筑师参与主持的巴西利亚城作为一个建成不到30年的城市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1988年,他获得了建筑界最高荣誉普立策建筑奖;2004年日本美术协会“世界文化奖” (2004 Praemiun lmperiale awards)也将建筑奖授予了这位仍坚持建筑创作的97岁老人,再次肯定了奥斯卡·尼迈耶卓越的建筑成就。
现代主义的乐章
尼迈耶将现代主义与巴西本土精神相结合,在远离欧洲现代主义革命主战场的巴西奏响了另一篇现代主义的华彩乐章。尼迈耶于1936年参加了里约热内卢教育与健康部的项目,开始与勒·柯布西耶合作,其后又于1952年参加了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设计工作,再次与勒·柯布西耶合作;其作为总建筑师参与了规划师柯斯塔主持的巴西新都巴西利亚城的规划,这个新城的规划建设亦受到勒·柯布西耶关于现代主义城市思想的影响。
现代主义建筑精神对尼迈耶的建筑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一直不断在寻找建筑中新的形体与诗意的表达方式,将现代主义的伟大精神深植入巴西本土肥沃的文化土壤中,从而在南美的大地上生长出属于这片热土的建筑。在巴西利亚我们看到了国会大厦,巴西利亚天主教堂,看到了巴西利亚万神庙,阿尔瓦瑞达宫。在巴西利亚我们随处都能看到尼迈耶的画笔曾经触及的地方。单纯有力极有秩序的形体总能将理性而坚定的现代主义气质传递给我们,紧紧地抓住我们的眼睛和内心,让人感到安详而平静。硬朗的直线与极具有张力的曲线让尼迈耶的建筑丰富饱满,兼具视觉的张力与人性的亲和力。与早期现代主义建筑表现出的完全理性化并执着于建筑自身小体系的设计策略相比略有不同,尼迈耶从故乡自然山川,河流乃至少女的优美体态中感受到曲线的动人之处,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设计中,使他的建筑与自然完美的结合。
巴西议会大厦
情系巴西利亚
1957年巴西利亚城开始建设,尼迈耶担任总建筑师。至1960年,建设初具规模,巴西中央政府正式从里约热内卢迁都新址。巴西利亚作为一个完全按照规划建设的新兴城市,在世界的城市规划界和建筑界传为盛事。巴西利亚城布局骨架由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功能迥异的轴线相交构成,平面形状犹如有后掠翼的飞机。东西向的主轴线长6公里,东段布置巴西中央政府各部的办公大楼,严整地排列在大道两侧。南北轴线上布置住宅。主轴线东端是三权广场,广场平面基本呈三角形,议会大厦、最高法院和总统府鼎足而立,在布局构图和建筑空间上都是视线集中的地方,尼迈耶所设计的几个重要的公共建筑都处于这个广场附近。
尼迈耶认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就是巴西利亚城中心区的这一系列公共建筑。在这些建筑中最先建成的是阿尔瓦瑞达宫(Alvorada Palace),它的混凝土拱廊上面纤细轻薄,下部加宽用来支撑结构,渐变的曲线形成这座建筑最为引人注目的外观特点。阿尔瓦瑞得宫旁边是一座小巧的贝壳形小礼拜堂,顶部是一个纤细的十字架。两个形体组织在一起,大小与力量的悬殊差别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他的其他建筑作品一样,结构的线条流畅而幽雅,没有任何不和谐的杂质干扰我们的视线。这些公共建筑使得巴西利亚拥有了具有本土特征的标志性建筑,让人们因为这些震撼人心的建筑而永远记住这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南美城市。
在欧洲的实践
尼迈耶的建筑创作足迹并不仅限于巴西,在欧洲我们同样能够沿着大师的足迹寻访那些特色鲜明的作品。尼迈耶曾在法国居住了很长时间,因此在欧洲也留下诸多的作品,有巴黎的雷诺汽车办公楼、共产党总部;勒哈维(Le Havre)的文化中心;意大利米兰的 Mondadori编辑部,都林的FATA办公楼,阿尔及利亚的康斯坦丁大学等一系列成功的作品。这些建筑让尼迈耶的建筑舞台从巴西拓展到了世界范围,但是他对其偏爱的形式与材料的追求则始终没有改变。他的建筑沿袭着老建筑的某些特点,他认为对“美”的追求是能够超越结构逻辑限制的。
流动的混凝土
尼迈耶所有的建筑都与混凝土有关,对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与探索成就了他所追求的建筑形体。他在普立策奖的获奖感言中说 “正是混凝土给了我们想象力随着不可思议的跨度与非同一般的悬臂自由翱翔的空间。混凝土,通过它建筑得以完整建成,通过它我们可以丢弃那些理性主义对建筑问题固有的单一重复的解决方法。”他对混凝土的形式不断进行探索,混凝土在他的设计中呈现的不但有刚强的一面,同时也具有着流动性与柔美的气质。他塑造了很多“非标准”建筑形体,将混凝土的能量发挥到了极至。他不断尝试用混凝土塑造各种形式,用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他说“作为一个建筑师,我对巴西利亚的关注在于去寻找一种结构上的解决方案来使城市建筑具有鲜明个性。因此,我尽力在结构上探索,努力的去让那些柱子非同寻常的狭窄,以至于那些宫殿看上去象是仅仅轻轻的触碰到地面一样。”尼迈耶在回顾自己的作品时说“当我自己回头看我设计生涯中不同阶段的作品时,我更清楚的意识到我的作品中为什么始终保持着一种叛逆的因素。这从我早期在帕普哈(Parnpulha)的实践开始,我有意识的忽略那些被高度赞赏的惯常的角度与正规的几何形体,从而使得我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将混凝土运用到建造过程中,使其给我们带来各种意想不到的曲线与新形式的可能性。”脱离了对材料性能和建造技法的研究与执着探索,这些美妙动人的建筑形式也就只能停留在草图纸上了。尼迈耶不仅拥有任想象力驰骋的空间,又有让想象变为现实的能力。因此他被认为是南半球第一个倡导建筑新概念的先锋人物,他的设计则被认为呈现出一种蕴涵着强烈逻辑感的艺术气息。
与大地共生
尼迈耶追求用混凝土塑造各种动人的形式,同时这些刚强的混凝土建筑却以一种平和的姿态出现在开阔的场地中。它面对自然的态度不是强硬的,而是谦逊的轻柔的。让建筑似乎与大地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奇妙关系,如同从大地中生长出来一样,纯洁,坚定,优雅。尼迈耶设计中的曲线来自于他对自然事物敏锐的观察与体验,他不断寻找着“自由而有情感的曲线”。这些来源于自然中的曲线化解了现代主义建筑常见的僵硬形体,使它们变的轻盈自然,并暗藏着与自然环境奇妙的呼应关系,谦逊而又个性十足,与这片土地有着永久不变的共生关系。他的建筑无论是体量巨大的议会大楼还是小教堂,都以一种简单的形体与周边的环境协调共生,建筑的细节在这种完整的形体之中早已被大家忽略,留在脑海中的是那些具有雕塑感的完美形体。
他认为建筑必须表达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来源于特定时代背景下起重要作用的技术与社会的力量。然而当这些力量失衡的时候,所带来的争议将使人们对作品的内容与作为一个整体的设计产生偏见。尼迈耶说:“我保有一种现实主义的立场去看待建设成果:一个建筑不仅仅要精致舒适,还要是建筑师与整个社会积极协作的成果。”
尼迈耶以一种平和而积极的态度对待建筑与社会、建筑与自然关系,这使得他的建筑不仅仅很好的与周围自然环境相结合,也使得它们能够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成部分。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精神上都深植于巴西本土的文化根基中。从1936年以来频繁出现在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上的尼迈耶已经使他的建筑与自己成为了巴西的象征。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