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被尊称为“温爷爷”的温家宝将在全国人大会议结束时召开每年一度的记者招待会。面对数以亿计的专注观众,这位中国总理将主持一个令人生畏的讲坛。
对于任何有机会在记者会直播中发言的人,这个论坛的影响力是显而易见的。在两年前的记者会上,我曾向温家宝提出有关农村非法征地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有一些被剥夺土地的农民致电英国《金融时报》北京办公室,请我们去调查他们村里的官员腐败问题。
如果近年来的历史可以为鉴,温家宝将在这个场合上保持自己的一贯形象,自从他和国家主席兼中共总书记胡锦涛2002年末上台以来,中国官方媒体就一直努力宣传着他的这一形象。
温家宝避开了那些高调报道的与外国商界领袖的会晤——这曾是江泽民与朱镕基政府的一个特点。相反,温家宝扮演了“首席同情者”角色,与民工共同进餐,拥抱艾滋病患者,下煤矿与满脸黢黑的矿工合影。
他的一部分做法对于任何新政府而言,只是政坛操作的基本内容,即在实行新政之前,要把自己和前任区别开来。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领导人基本上已无需培养与外国人的关系了。外国投资者要么已经来到中国,要么就是在来中国的路上。但最重要的是,温家宝的做法表明,他承认在过去10年中,中国对经济增长的全力投入,以及教育、医疗和社会服务体系的瓦解,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深深的鸿沟。
温家宝坚称,他希望社会体系变得更加公平。近年中国政府税收激增,这意味着他终于有了一些钱可以有所作为。
北京咨询公司龙洲经讯(Dragonomics)的数据显示,税收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已从1997年的11%上升至目前的20%。在上周的预算出台后,目前社会支出占总支出的35%,高于2003年的26%。农业税已被取消,城市的低保金额也有所增加。
在一个没有独立、公开的民意调查或定期选举的国家,人们不可能确切知道,在转变政府形象、使其显得更加仁慈、和善方面,温家宝的努力起到了多大作用。但以某一个标准衡量,他获得了成功。没人敢于亲切地称呼朱镕基为“爷爷”,朱镕基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惜在公共场合严厉训斥官员,并以此闻名。对于温家宝的批评者而言,这正是问题所在。支持者所说的同情心,被批评者描述为软弱和优柔寡断。这一点在他对经济的管理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五年的时间里,温家宝和手下的部长们经常指示,需要进行“调整”,以摆脱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近期又强调要摆脱对净出口的依赖。他们还命令地方政府,要优先考虑提高能源效率和减少污染。
在几乎所有方面,温家宝都一直在打空包弹。在他任职期间,经常帐户盈余占GDP的比率上升逾两倍。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份额有所下降。与他2002年就职时相比,就连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也有所上升。
中国的贸易顺差可能正在见顶,但即便如此,还是处于高位,可能与去年的2600亿美元相当。在中国仍然施行汇率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这些资金最终将储存在该国日益膨胀的外汇储备中。
为了全面理解这一数字,我们可以看一看中国的新主权财富基金,它已成为西方政府密切关注的对象。该机构目前只管理着2000亿美元的资金,其中仅约有三分之一可用于海外的新投资项目。如果路透社(Reuters)近期的一份报道准确无误,仅在1月份,中国外汇储备就增加了616亿美元,是当月贸易顺差及外商投资总额的两倍,这意味着今年中国外汇储备可能出现令人惊愕的7000亿美元的增长。
多年来,经济学家们一直声称中国的顺差是不可持续的。但正如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CouncilonForeignRelations)的布拉德?塞斯特(BradSetser)在自己的博客所言:“不可能永远持续的东西,似乎在永远地持续着。”
对中国经济最为严厉的表述来自于温家宝本人,那是在去年的记者招待会上。他表示,中国经济“不稳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但他没有提到这样的一个事实:即4年来,是他自己在管理着中国经济。
当然,此类批评有一定的局限性。管理中国的复杂性与日俱增。那种“强人”可以不顾下面的不同情况发号施令的日子已经一去不返。同样,贸易顺差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问题,也反映了美国经济的问题。中国正在经历的这种历史性转变,从来不会在持续锁定的显微镜下显得美满。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渴望拥有中国的这些问题。
但更大的问题仍未得到解答:即对于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中国中央政府是否握有一个开关。即使它有的话,温家宝也仍在苦苦找寻着这个开关。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