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餐厅:香港味北京爱

2007-06-29 22:26:15

       从80年代粤菜进京,到如今大街小巷满目的茶餐厅,粤菜馆——香港饮食以清淡,精美笼络了北方人的心。

  喝个早茶,品个例汤也成为了香港带给北京的生活调剂。

  夏宫:回归纯香港味蕾

  2006年11月中国大饭店被《Cond Nast旅行者》杂志评选为“亚洲最佳75强酒店”,这个五星级酒店有一个叫“夏宫”的餐厅——从80年代始就以经营粤菜为特色,主厨袁师傅是香港人,1990年来到北京,算是京城最早的香港厨师之一。

  “我为什么来北京?因为年轻啊,觉得北京是首都,就来了。”来到中国大饭店后,袁师傅发现香港菜在北京还挺受欢迎,“外国人,商人啊,一摆就是一桌子,特别气派。”

  当时在北京主营粤菜的餐馆不多,“阿静粤菜”和“香港美食城”成了成功的榜样。普通人更是觉得粤菜价格昂贵,是有钱人吃的玩意儿。“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袁师傅说,“现在北京的粤菜高中低档都有了,老百姓也接受了。就跟我一样,开始吃不惯北方菜,现在也喝了豆汁,麻豆腐,觉得不错。”

  金鼎轩,日昌,避风塘……相对大众的茶餐厅的出现让粤菜有了大量粉丝。由于粤菜清淡可口,少盐少咸,又成为了逐渐重视健康饮食的京城商宴首选。长住北京的袁师傅每年都会跟“香港驻京餐饮协会”的同行们交流学习,“不学不行啊,香港料理讲究翻新,一年推100多个新款,不学会退步。”袁师傅说,“我每年回香港都约师兄弟一起聊新菜式,才能做出最新的港式料理。”

  时间进入2007年,袁师傅觉得粤菜在北京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煲汤越来越受欢迎。“10个小时的例汤,很快就卖完了。”而他平时最喜欢做的事情,莫过于慢悠悠地在自己效力了17年的“夏宫”里转悠,看看桌椅的码放,摸摸门口的摆设——和17年前的自己一样,他愿意永远留在这里。

  地址:中国大饭店一层

  驯鹿咖啡馆:藏在胡同里的香港角落

  去三联书店看书,然后顺着钱粮胡同溜达到“驯鹿”喝杯下午茶,已经成为很多文化人的例行公事。

  “驯鹿”的老板是香港人,兼任这里的厨师,大家都叫他“梁大师”。这里因一帮文化人的口口相传积攒下了不小的名气。明黄色的墙上面随便乱抹着涂鸦,翻翻老板从香港背到北京来的外版杂志,点一杯薄荷蜂蜜茶,慢吞吞地消磨去整个下午。

  “驯鹿”很像一个欧洲街头随处可见的小咖啡馆——温暖,私人。下午五点开始做饭,花40分钟烹饪意面,心情好时跟客人聊天,随便披上件衣服就拎着冬瓜在胡同口走来走去……

  地址:钱粮胡同

  香港美食城:京城粤菜原驻民

  香港美食城有一个气派的名字,它是90年代初期北京的第一批粤菜馆。

  这里更像一个落魄贵族:曾经很火,是大多数北京人的粤菜启蒙地。15年前,在这里吃饭是一种“奢侈”、“排场”,朋友之间互相挤兑的时候会开玩笑说:“有钱你就去香港美食城请客吧!”刚下飞机的香港人会跑来喝白粥,明星歌星来这里吃鱼翅煲饭,各国老外来这里尝个新鲜。

  现在,香港美食城更像北京人对香港的一种回忆。偶尔路过王府井时,很多人都会说:“我第一次吃粤菜就是这里。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安门大街18号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审校: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