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人事变动的背后,往往是企业战略转型升级的开端。
9月30日,金科股份召开第十一届董事会第五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郭伟、王晓晴、李根、李亮、施浩、张勇在内的6名非独立董事候选人,以及封和平、张毅、孙霞3名独立董事候选人。
值得关注的是,金科股份此次董事会的换届并非简单的人事调整,而是公司从“债务纾困”迈向“转型突围”的核心一步。
在此次会议召开前,金科股份重整计划就已进入收尾阶段。
时间线清晰显示,9月11日,金科股份完成52.94亿股股票转增登记至管理人账户,公司总股本由53.40亿股增加至106.34亿股;紧接着在9月19日,管理人将占总股本28.21%的30亿股股票过户至全体重整投资人指定主体。
过户完成后,金科股权结构发生了“颠倒性”的变化。上海品器联合体通过京渝星璨、京渝星筑合计持有金科股份9.93亿股,占总股本9.34%,正式成为第一大股东;而黄红云及重庆市金科投资控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退出了公司实控人及控股股东地位。
事实上,金科股份此次的董事会换届,早有伏笔。2021年,金科股份原先的治理结构就已暴露缺陷,金科股份当时因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被监管约谈,债务危机爆发后,原团队未能有效化解风险,最终陷入司法重整。
根据《企业破产法》要求,上市公司重整需“优化治理结构,恢复持续经营能力”,董事会换届或也正是对这一要求的响应。
2025年上半年,金科股份营业收入23.6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85.2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75.2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97.91%。
另外,金科股份今年共新增了两次诉讼仲裁金额,3月7日新增13.66亿元;9月30日新增34.95亿元,两者合计48.61亿元,主要涉及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及金融借款合同纠纷三大类。
就目前的公司情况,对于新任董事而言,无疑是一场硬仗。
根据《重整投资产业投资协议》,上海品器联合体作为注资26.28亿元的核心产业投资人,明确享有7名董事(含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在最终的候选人名单中,新一届董事会中仅保留了分管党建法务的原高管张勇,其余5名非独立董事及2名独立董事均来自投资人提名。
此次董事会人员构成的变化,并非随意为之,是为了弥补原团队在资产处置、金融风控上的短板。
从新董事背景来看,中国长城资产的李亮擅长疑难资产处置,穆迪前分析师施浩精通信用管理,普华永道背景的封和平深谙财务合规,三者形成“资产处置+金融风控+法律合规”的专业治理组合。
即便如此,金科股份当下最紧迫的任务——盘活存量资产,依然考验着管理层的实战能力。
当前,金科股份仍持有大量待盘活的房地产项目,包括部分停工楼盘、商业综合体及闲置土地。截至2025年6月30日,金科股份的存货规模为893.55亿元。重整完成后,金科股份保留公司和非保留公司中共有近600个项目。
如此庞大的存量资产,既是金科股份的“包袱”,也是其未来发展的潜在“财富”。而如何平衡“去库存”与“保价值”,强化特殊资产处置能力,将直接决定金科股份能否实现业绩反弹,这也成为新任管理层的核心任务之一。
在市场分析人士看来,新董事会中的郭伟曾任信达地产总经理,主导过多个地产纾困代建项目,拥有穿越周期的资产处理经验;李亮作为中国长城资产高管,是国资体系内处置疑难资产的资深专家;李根深耕地产基金领域,擅长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资产增值。这三人组成的“资产处置天团”,有望加速金科存量资产的变现进程。
与此同时,新一届董事会还需兼顾长期转型目标。目前,金科股份已明确从“传统开发商”向“不动产综合运营商”转型。
虽然李根的基金运作经验有助于搭建轻重资产分离平台,郭伟的代建业务资源可拓展轻资产收入,王晓晴的政企合作背景能助力城市更新项目获取,但转型并非一蹴而就,如何在短期纾困与长期转型间找到平衡,避免顾此失彼,仍需考量。
当然,上海品器联合体的实力也为管理层提供了支撑,据天眼查APP显示,其股东名单中,万通创始人冯仑、鑫苑集团董事长张勇等多位地产大佬榜上有名。在此背景下,新提名的董事候选人自然也绝非“泛泛之辈”。
对于这家全国首家化解千亿债务的上市房企而言,董事会换届不是终点,而是其回归可持续发展轨道的全新起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