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近日,中海宏洋在融资上花费心思,接连完成筹组高额境外银行贷款和发行年内第二期公司债。
9月10日,中海宏洋在香港举办签约仪式,与7家著名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总额最高为等值3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协议。此次贷款为中海宏洋历年来筹组的最高金额境外银行贷款。
同日,中海宏洋宣布面向专业投资者公开发行2025年公司债券(第二期),发行规模不超过13亿元,包含两个品种,分别为3年期和5年期。
后经中海宏洋和主承销商充分协商和审慎判断,最终确定该期债券品种一的票面利率为2.40%,品种二取消发行。
30亿银团贷款
就中海宏洋而言,月内最为值得关注的便是其获得30亿元境外银行贷款这一重要事项。
9月10日,中海宏洋在香港举办签约仪式,与7家著名银行组成的银团签订总额最高为等值3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协议。同时,该笔贷款也成为中海宏洋历年来筹组的最高金额境外银行贷款,信贷期限为36个月。
据介绍,此次贷款不仅获得了中资友好银行的大力支持,也吸引了外资银行以及三家新的境外银行积极参与。
具体来看,与中海宏洋签订贷款协议的银行包括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星展银行有限公司香港分行、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有限公司、中国民生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分行等。
中海宏洋表示,本次贷款募集款项属全新资金,是近年内房企业在离岸贷款市场取得的难得突破,为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其进一步指出,本次贷款签订,反映资本市场对中海宏洋财务安全稳健的高度认可,也体现了对公司实现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信心。
据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期内中海宏洋的经营现金流维持净流入11.73亿元,账面资金储备达285.2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4.4%(12.35亿元),占集团总资产的22.3%。
在销售回款上,中海宏洋上半年销售回款达169.47亿元,签约回款率102%,较上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
此外,观点新媒体了解到,自2022年以来,中海宏洋资产负债率与净负债率均实现逐渐下降。截至今年年中,资产负债率首次降至70%以内,净负债率降至33.5%,较上年同期下降11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企业年报及中报、观点指数整理
上半年,中海宏洋亦成功增发总额15亿元的境内公司债券,期限为三至五年,利率为2.4%至2.7%,另通过商业物业新增提取经营性物业贷款9.7亿元,期限十至十五年,融资成本得以有效控制。
库存去化压力
然而,上半年营收、利润双降的成绩已在中海宏洋的履历上深深地打下了烙印。
上半年,中海宏洋录得收入145.43亿元,较去年同期下跌33.4%,其中,物业发展业务录得收入143.09亿元,同比下滑33.88%,商业物业运营业务录得收入2.35亿元,同比增长11.3%。
数据来源:企业中报
期内毛利及毛利率分别为13.48亿元及9.3%,与去年同期相比,毛利下降36.1%,毛利率下降0.3个百分点;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2.84亿元,同比下降67.9%。
库存去化方面,上半年,中海宏洋合约销售额为166.10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2.7%;应占权益合约销售额为142.46亿元,同比减少8.9%;合约销售面积为147.24万平方米,同比减少11.1%。
尽管销售端表现与过往相比有些许缩水,中海宏洋对于上半年的表现仍比较满意:"整体物业销售表现优于市场主要竞争对手。"
另外,上半年中海宏洋也稳住了在其主力范围--二三线城市内的布局强度。
中海宏洋表示,在所有进驻城市中,其市场占有率在19座城市中排名前三(主力销售城市的2/3),并在其中的8座城市位居第一。
土地储备方面,上半年,中海宏洋通过公开市场招拍挂,合计获得11宗土地项目,新增总楼面面积132.83万平方米,较上年同期激增438%;新增总土地价格61.87亿元,同比增长347%;新增权益楼面面积119.57万平方米,新增权益土地价格为53.56亿元。
截至6月30日,中海宏洋拥有土地储备的总楼面面积为1354.19万平方米,其中,权益楼面面积为1145.95万平方米。
下半年,能否继续保持三四线城市的深耕优势,提速库存去化,或许是中海宏洋未来交出全年亮眼答卷的关键一步。
8月份中海宏洋实现合约销售额21.33亿元,实现合约销售面积20.32万平方米,分别较去年同期提升6.1%及4.5%。
同时,中海宏洋于广东惠州惠城区新增项目1个,总楼面面积17.95万平方米,总土地成本为6.22亿元。
可以看到,进入2025年下半年,不管是在项目去化方面,还是土地储备方面,中海宏洋都在持续发力。
而这笔高达30亿的银行贷款,尽管中海宏洋方并未披露资金用途,但不论是用作偿还集团债务,抑或是助推项目运营与开发,都将有助于其提升盈利能力和资金使用效率。
观点新媒体查阅发现,截至贷款协议签订当日收盘,中海宏洋报收于2.49港元,上涨1.22%,成交量1828.6万股,成交额达到4495.23万港元。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