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报观察|仁恒置地:经营策略仍以稳健为主

房地产 业绩 2025-08-15 23:56:34
为你播报
约 7分钟
“我们会持续关注,优先解决自身问题,再考虑如何参与市场。”

观点网 仁恒置地依旧在寻找构建企业安全垫的方法。

8月15日早间,仁恒置地于线上举行了2025年中期业绩会。其所披露的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仁恒置地收入从199.53亿元减少至92.86亿元,同比减少53.5%;利润由亏转盈,从亏损4.21亿元涨至盈利5.45亿元。

“毛利率水平受市场影响较大,我们需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定价,以实现资金回笼,为未来发展创造机会。”从毛利润数据来看,2025年上半年仁恒置地毛利有所上涨,从26.19亿元涨至30.13亿元,毛利润率在2025年上半年提高了19.2个百分点至32.3%,而2024年上半年的这一比率为13.1%。“这一增长主要归因于交付物业的产品组合有所变化,以及2025年上半年待售已完工物业和待售开发中物业的减记额减少。”

曾经作为高端地产代名词的仁恒置地,在进入中国市场的32年间,于长三角的上海、南京和苏州,珠三角的深圳和珠海,渤海湾的天津与唐山、海南的三亚等城市接连落子。2019年还曾规划过破千亿的目标。转折点落在2021年,在其年内最后一次拿地之后,仁恒置地的销售额开始回落,2023年其销售额323.5亿,同比降52.5%;2024年销售额222亿,同比下降31.4%。

来到2025年上半年,仁恒置地仅交付两个项目,分别是深圳仁恒时代天镜三期及四季雅园三期项目,其中深圳太仓项目的物业销售合共占该集团期内物业销售总收入的79.8%。

2021年10月,位于深圳太仓科教板块的时代天镜领证,一年后,项目首次开盘放出90套平层项目,均价2.75万元/平方米,共计新增建筑面积1.83万平方米,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售罄。

四季雅园另一个别名为仁恒公园世纪,位于深圳龙岗龙城街道龙岗大道与石岗圩路交汇处,项目于2022年取证入市,推出931 套住宅。自2022年9月底开盘后一个月的销售数量仅在30套左右。

据业内人士表示,该项目将在2025年9月底带精装交房,当前备案均价5.43万元/平方米,备案单价4.51-6.78万元/平方米。另据观点新媒体获悉,在四季雅园左侧,还有仁恒置地正在规划中的四期项目,但目前还未披露开工进展。

值得注意的是,仁恒置地所披露的下半年项目开盘计划中,并无深圳项目。据了解,其2025年下半年启动的项目包括长三角区域的仁恒宝殿、仁恒叙澜庭、山棠雅园、耕渎锦绣院、仁恒龙湾、江湾茗湖雅园;大湾区的珠海仁恒滨海湾花园、四季公园二期;及海南的长天云汀二期。

“我们的发展重心仍在中国。中国是14亿人口的大市场,相比之下新加坡人口仅几百万,机会相对有限。我们会继续深耕中国投资。”据业绩会上管理层表态,当前仁恒投资态度谨慎。近期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个别城市如上海市场改善明显,但这是局部的。我们会持续关注,优先解决自身问题,再考虑如何参与市场。“目前很难确定何时出手拿地。作为开发商,核心原则是当土地价格具备盈利空间,且我们有能力周转时会积极跟进市场。”

事实上,去库存是仁恒置地目前的运营主基调,“我们会加大去库存力度。目前仁恒拥有约700亿元的可售土地储备。总体而言,我们计划积极销售,今年约有300亿元的货值可供推出。目前公司经营策略仍以稳健为主。”

不过,市场更关注仁恒置地目前的债务情况。早前于2025年5月16日,穆迪将仁恒置地的企业家族评级(CFR)从“B1”下调至“B2”,并将其全资子公司仁恒地产(香港)有限公司发行债券的有担保高级无抵押评级从“B2”下调至“B3”。

与此同时,穆迪将其评级展望从“负面”调整为“稳定”,穆迪表示,仁恒置地的经营规模缩小,正如持续的合同销售额下降所示,这将在未来12-18个月内继续削弱其经营业绩和信用指标。展望“稳定”,“这反映了仁恒置地将保持足够的流动性,以满足未来12-18个月的所有资金需求。”

“目前债务余额不多,我们一直在进行回购。此外我们在新加坡的银行授信额度充足,随时可用。因此现阶段企业的外部融资渠道畅通,没有困难。”

据观点新媒体获悉,目前仁恒置地的非流动负债有所下降。截至2025年6月30日,其对子公司非控股股东的非贸易应付款项已减少至25.8亿元人民币,而截至2024年12月31日则为39.89亿元人民币。“这主要归因于一年内到期的应付款项被归类为流动负债。”

而流动负债方面,截至2025年6月30日,约合32.53亿元的高级票据于2021年5月20日发行,将于2026年5月20日到期,目前已从非流动负债中转出;其他应付款项已从48.29亿元减少至38.91亿元,这主要是由于仁恒置地无需偿还任何土地成本。

此外,仁恒置地与合资企业相关的应计非贸易额已由去年12月31日的81.12亿元降至45.85亿元,这主要归因于一家子公司重新分类为合资企业,导致相关余额被核销;另有子公司非控制股东的非贸易应付款增至46.84亿元,而截至2024年12月31日则为33.21亿元人民币,“这部分增加是由于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中被转移为流动负债的应付款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赵焓璐 审校:劳蓉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