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嘉宾:
广东省房协专家委主任委员、原世联行集团首席技术官 黎振伟先生
对话嘉宾: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高级研究员 邵宇先生
复星康养集团执行总裁 张敬文先生
伟光汇通集团董事/总裁 王军先生
腾讯智慧零售与生活产业解决方案副总经理 翟昆先生
黎振伟:感谢各位嘉宾,更感谢台下的观众们,也感谢观点。
今天下午这是最后一场论坛,我们这个对话也是最后一个环节,今天下午的人比昨天下午的人要多,这说明什么问题呢?大家对地产已经慢慢淡了,对未来的消费、未来的文商旅更关注了,所以我们也很认真对待今天这场对话。
今天我跟几位对话嘉宾做了充分的准备,我说我们不论台下有多少人,都会奉献一场专业的、精彩的对话,特别是让媒体能够充分报道,我们如何拥抱未来。
当房地产行业经历了深度的调整,房地产销售额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但是文商旅康却出现了一个补位的作用。这种结构性的替代背后,是文旅消费从到此一游向深度体验的升级。
2024年人均文旅康养消费达到了5800元,这是国家文旅部公布的数据,较2019年增长了45%。它折射出消费主权时代到来,也是房地产从增量到存量的转变。
我们知道转型不易,如何从这个赛道到那个赛道呢?我们接下来将从理论、实践、数据三个维度来拆解这一转型的底层逻辑。
今天我们会讨论三个题目,之后还有一个题目就是关于海南封关,我们的文商旅机会在哪里,我也跟主办方申请,我们可以多花一点时间讨论。
我觉得这次的论坛有一个特点,大家开始关注理论了。樊纲教授那个关于消费的理论,我很受启发。我们过去都关注微观,现在微观不行了,宏观很重要。
所以我们首先请邵博士来谈一谈,他是深度参与文旅的消费者,他今天还去跳了伞,可否从实践和理论的角度谈一谈,这个转型的必要性、必然性、可行性、复杂性。
我们到国外看到,国外没有那么多房地产,但是国外的文旅是非常厉害的。我最近去了法国南部、日本,都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看的,所以请您从经济学家的角度谈谈这个经济转型的必然性等等相关的问题。
邵宇:大家都谈到发达国家的消费占到整个经济结构的70%到80%,中国只占40%到50%。因为大家的发展阶段不一样,我们还在原始积累的阶段。大家这么拼、这么卷,无非是想多挣点钱,买大房子、好车子,过上中产生活。这也适合当下经济发展的节奏,因为大家觉得为了这样一个目标而奋斗,你的标志性的成就就是房子、车子。
经历了房地产这一轮高潮以后,大家似乎对传统的追求可能会有不同的心态,有不同的调整。当然你说现在中国的人均收入很高吗?也不是很高,只有1.2万美金,这个水平跟欧美去比消费,肯定比不了,因为我们还在赚钱发展的过程中。
过去大家只需要积累和投资就行了,现在在投资和积累方面,可能你再付出同样的努力,也未必有那么大的收获。随着你的总量的变大,基数越来越大,增长的速度就会降下来。
这样就需要做一些调整。当然不同代际的人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六七十年代的人,觉得自己的职业生涯还可以再搏一把。但是大家已经感受到这种巨大的趋势变化,它就是慢下来了,没有20%几的增长。大家会寻找两位数的增长机会究竟在哪里,所以它有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中国的GDP从1.2万美金到2.4万美金增长的过程中,增长主要的方面应该是在消费品、制造业这一块,跟以前只要盖房子、发展城市化的阶段是完全不一样了,大家必须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包括文旅、康养、消费的钱,跟以前赚到那些大钱、快钱相比,这个肯定是慢钱,这个是难挣的钱,而且是长钱。
以前你是看不上的,现在你看有一场活动、演出就很挣钱了。那天我去参观上博的古埃及文化展,那个展览一年收入6个亿,当然对开发商来说这是一笔小钱。去年阿那亚的老总在这里讲,他们一年不算卖房子的收入是30多亿,只是做活动就有这么多收入。
当然这个收入以前的房地产公司也不在意,但是现在大家开始在意了,因为它是持续的收入。当然你也要不断投入,不是一个IP就能吃100年,你要琢磨新的点子。当然这个活是难做的,是慢活,但是你没得选择,除了这个你没得做了。
包括我们以前做地产金融,现在要做文旅、消费,发掘年轻人心智,提供情绪价值。我作为经济学家,现在最大的功能就是为大家提供情绪价值,而不是分析价值。当然也会有所启发,在这个过程中你能学到一些东西,我会更高兴。
总的来说大家是要适应这个过程,这个过程比我们原来设想的那个时间段来得偏早一点,当然这个原因是房地产脉冲式发展加速了这个过程。
人均GDP到了2、3万美金的时候,你的定制化旅游才能发展起来。现在大家的旅游还是找性价比比较高的项目,比如说露营、DIY的旅游、看演唱会,其实它还是寻找一个在目前的收入水平下,能够负担得起的满足体验、情绪价值的消费。
这跟人均GDP8万美金的时候还是不一样的。这里面加上低空经济、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领域的消费,这个视野就更开阔了。
黎振伟:我有两个感受,一个是说我们过去说房地产赚钱很快,但是现在回过头看,我们建了很多房子,在房子没用的时候,大家都很惨,现在很多房子成为了负资产。回过头看,这个经济的转型是必然的,是合理的。如果一味建房子,没有使用者,这个增长背后是有问题的。
邵宇:所以回到一点,还是要满足人的真实的需求,如果只是投资的积累,这并不是最终的目的。
黎振伟: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总是说中国的人均收入不高,但是我到外国去看,到处是中国人。这个问题在哪里呢?因为中国人口基数大,14亿人的1%都不得了。
邵宇:这是一个很尖锐又是很微妙的问题,这就是消费的分层。按照中国的收入,大家有一个基本的概念,以前领导也讲过,月均收入不足1800的有6亿人,1800到3300的有4亿人,3300以上的有4亿人。
这些人的消费是不一样的,你在国外碰到的是上面那4亿人,中国还没坐过飞机的人有10亿人,这也说明我们的空间还很大,还是要提升大家的收入。
黎振伟:第二位嘉宾,来自复星的张总,刚才您讲的数字很诱人。我们以前有一个说法,开发商如果想把企业做死,第一是做商业,第二是做文旅,第三是做康养。
刚才你的发言里面没有讲怎么解决现金流的问题,因为康养重投入、回收慢,还要深服务,这都是我们转型要面对的问题。您能不能在您的演讲之外给我们一点干货,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于准备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让他有什么样的认识和准备?
张敬文:我先从地产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在中国最早成体系进入康养领域的是地产企业,那时候地产依然蓬勃发展,也看到了老龄化的趋势,所以就想围绕着地产做一部分康养。
那时候地产很赚钱,康养赔钱的数量和地产赚钱的数量相比微不足道,所以大家就不太在意康养是不是赚钱。但是当地产进入下行周期之后,它所投资的康养也是处在土地价格高位上,有些租赁的价格也很高,所以基本上都是亏钱的。
我们现在看到一个非常清晰的现象,特别是在实践当中,一些大的房地产企业都在做出清,要把康养产业出清,卖给银行或者其他的机构,或者拿来抵债,这是到目前为止的一个基本现状。
到下一阶段,如果说从地产开发商的角度怎么做?我觉得有这么几个途径可以做一些探索:第一是和保险相结合。因为保险资金的性质,它不能直接用于商业用地,但是在慈善用地、福利用地、养老用地方面。上面建的不动产和建筑物,其实是可以做一些探索的。
有很多大型的保险企业也在自己拿地,可以和保险合作。它的资金周期很长,投资回报率要求也没那么高,同时又能和保险销售结合,在负债端和投资端都能形成很好的收益。
第二,我们做住宅的时候,原来都习惯于高杠杆、高资金,建了之后就卖,持有型物业做得很少。
现在我们看到有些地产商也在探索转型,它在建第四代住宅的同时,也会配套一个养老社区。这个社区和住宅在同一个区域上,一方面可以促进住宅的销售,另一方面为住宅中的人群和外部人群提供一个社区,现在已经开始有专门在做探索的。
第三,有的物业公司,特别是地产下属的物业公司,做给现有社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的时候,做适老化改造,这都是一些方式和途径,当然这也需要和康养服务商结合。
这些是地产在做转型中可能做探索的三个合作的路径。对于康养来讲,它是非常专业的一种工作,它需要人才的积累、文化的积累、技术的积累,这不是短期内所能形成的。
所以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还是不太建议地产开发商自己来做,还是要和专业的机构合作,在合作当中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慢慢再做一些探索和转型。
黎振伟:您谈了四点:第一是要解决资金的问题,用银行贷款、高利贷肯定不行。第二,地产不要专做养老社区,你做辅助可以,要摆清楚主次。第三是提供好的服务,第四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因为怎么保证现金流为正,这个问题还是比较难的,如果不是长期资金,不是专业机构,很难保证现金流为正。
刚才王军总谈了数字经济,数据再造,
黎振伟:接下来这位嘉宾是腾讯翟总,您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如何从大数据看行业的供求本质与特性?这里面很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都说文旅项目都是同质化的,但是个人需求是个性化的,这个个性和共性是矛盾的。
怎么解决供应的同质化与需求的个性化的矛盾,腾讯有什么好的方案、好的工具,帮助进入这个行业的玩家解决难题?
翟昆:我在文旅行业也待过一段时间,服务过一些文旅企业,我们先说同质化,它为什么同质化?首先是旅游成了核心的经济增长的拉动点。
第二是投资属性导致,文旅的项目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投资的。所有的古镇等等,你在建设的时候,其实是要政府先去投资的,它成立一个城市公司来投资。真正民营的项目,类似于宋城、广州长隆,这种项目并不多。还有王总他们这样专业的文旅公司并不多,因为本身资金来源也有问题,它是长周期、重投入的。
第三是同质化,古镇的风吹起来就是做古镇,想你的风吹起来立到哪里,我就立这样一个牌子,在千篇一律的套路式运营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你到各地去的情况都差不多,就是美食街、古镇这些东西。
但是消费者的需求也在变,经济学家也讲过,现在00后有00后要入的坑,比如Labubu,中年人有中年人要入的坑。基于消费者的需求,我去提供对应的服务,这其实才是破局之道。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政府的很多古镇其实已经建起来了,它不可能不运营。我们也看到有一些公司,其实现在已经在市场化的承接这些运营,比如乌镇,其实已经在把它的运营能力专业输出,它成为一个轻资产的公司。王总的公司将来也有这个潜质,你可以承接政府的景区去做爆改。
怎么爆改?爆改的前提是你先得清楚知道你这个景区定位的人群是谁,你引入什么样的产品填充这个景区。我是做一个二次元的景区,还是做一个亲子游的景区,这个前提就是建立在你对客群的理解,以及你所在的在地文化的理解。
什么叫在地文化?中产里面都有一个很火的旅行平台,叫松赞,这是一个藏文化的体验,它不便宜,人均消费至少4万起。但是我身边有很多这样的忠粉,每年都会去松赞一到两次,他会把松赞所有的景点走一遍。它就是依托当地很好的藏文化,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和IP的加持。
刚刚王总也讲到了很多的在地文化,就是我所在这个城市的文化到底是什么,我有了在地文化属性的加持,它就是不一样的东西。
在地文化一定有与在地文化相符合的IP,这也是王总为什么采用我们的IP的原因,因为年轻人很多喜欢游戏、动漫。
腾讯拥有大量的IP知识库。比如我们跟大悦城的梦华录做了一次实景,我们邀请肯德基搭一个宋代的景区,游客在逛的同时,还能体验实景的戏台的搭建。我把戏台搬到了城区,游客体验就会相对比较好。
同时我们提供数字化的技术,比如我们的AR/VR数字藏经洞,这是我们做的敦煌非常有名的IP,我们把藏经洞的细节复刻到毫秒级,在游戏动画的基础上复刻这个古董,很多人在线上种草之后,再去线下,整个链条就变得比较顺了。
我不仅有这些洞察,我还有一系列的工具,能知道你去运营,我们提供一整套的企业微信+小程序的服务。我们刚才说的数字藏经洞这个东西,你在线上看完视频之后,下一步想约景区,我们就跳转到景区的官方购票小程序里面,对应游客的浏览、加购数据全部能够沉淀下来。
旅游是一个老客+新客的事情,当你这个运营公司有连锁的十几个景区的时候,其实你就是运营人的事情。基于这个大数据运营这个人、理解这个,知道他下一次的出行需求,知道他潜在的出行需求,这就是我们提供的一整套的方案。
邵宇:我补充一句,我们现在说短视频比你还理解你,它给我推的目的地,都是根据我的需求识别出来的,估计腾讯也在做这样的东西。
翟昆:对。文旅里面还有一个种草文化,什么叫种草文化?很多时候我想去这个地方,是因为我刷到了这个短视频,比如最近我刷到了一个视频,是四川的一个景区。你要沿着高空从悬崖往下,一段一段的跳水,它把整个旅游体验拍成了短视频,我就想去试一下。
邵宇今天上午去跳伞了,为什么很多人去跳伞?因为有很多人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这个东西。同样有了很多的IP之后,为什么这些年轻人喜欢去?因为我不是只办一个周末,一个周末之后,自媒体发酵了内容,引发更多人进去,我把新的人拉进来。
所以我提供的不是简单的大数据洞察,我们提供的是从公域到私域数字营销的产品、手段。基于视频号、企微、小程序这样全套工具运营小视频号是拉新的场,企微和小程序是留存的场。包含未来基于大数据的人群洞察、经营分析都是围绕这个场转起来的,它是能转起来的一套经营模式。
黎振伟:从寻找资料的角度,我也是旅游达人,大模型上都可以提供很多的资料,不一定看微信。对于微信来说,你可能更多的是要帮助客户,因为你最大的作用是洞察旅游者的需求。
翟昆:我们有一个很强大的产品叫做CDP(用户标签引擎)。我非常赞同您的观点,公域体系里面,小红书、抖音、快手等等都可以做公域,但是最终它都要留存下来成为你的私域,要有一个载体进入你这个体系,一定不要把它引入到OTA平台。
我们看到很多的酒店建自己的小程序,很多景区也在推自己的小程序,而且在上面叠加AI的功能。虽然这个AI功能还不太完善,但是一定要让消费者知道我最新的AI功能,是因为我要收数据。
收完数据之后才能基于腾讯脱敏的大数据做用户的洞察和补助全国,基于用户的标签做二次经营和分析,才能找到这个消费者在我的十几个景区里面去其他景区的机会。这是我们比较擅长的点,我们有现成的产品。
黎振伟:所以要多元、破圈、融合。观点每年都到腾讯去进行数字经济的探讨,下次如果到腾讯去,希望你可以给大家展示更多的在文旅方面融合的案例。
最后一位是王军总,我和您都是地产的老炮,我们现在都在转型。从地产转型到文旅,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商业模式的改变。这个商业模式如果解决不了,是很难做的。现在中国做文旅的地产商,大部分都死了,因为商业模式错了。
从您的身份的转变,而且您这个企业我很早就认识,2002年我就看你们做的古镇,到今天有28年的经验,有50多个项目,但是我有一个疑问,华侨城和你们有什么区别?它也是做很大的文旅项目的地产商,从您的角度,怎么看这种行业的转换?文旅项目跟传统地产项目的商业模式的改变在哪里?
还有一点,现在消费者都是喜新厌旧的,你的东西出来第一年有用,第二年就不行了,长隆最痛苦的就是它不断地做新的IP、新的园区,我们的园区不可能整天换动物。你怎么解决投资变化要多、投资要重,回收又慢,但是客户的要求又不断地变的问题。这个商业模式请你给大家讲讲,这一点很重要。如果开发商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可能一进去就死,并且死得很快。
王军:结合黎老师这个问题,再结合这个会,我可以稍稍延展一点,从我的职业生涯来讲可能更容易一点。一周前我去了厦门,28年前我在那里做了第一个房地产项目,到后来参与组建中海地产,我是中海地产营销体系的构建者。
在2007年的时候,地产已经进入了一个高潮,地产从快速发展到产品迭代。在座的各位可能对前期的地产发展不一定很了解,但是到2007年的时间,基本上已经有一个很大的变化。在2007年之前,那时候的房地产快速迭代、快速发展,有大量的创新,特别是产品方面的创新。
黎振伟:那时候已经有很多好房子。
王军:对,但是在那个时间点,就是因为涨得太快,国家采取各种招来限制你的创新。因为你一创新就涨价,它就要限制你的创新。所以在2007年的时候,基本上把所有创新的路都堵死了。我就发现这个行业玩起来没意思了,我们当时想做的事都被一个个堵死,当时我就想着要转型,所以在2008年开始转型。
当时这个转型是基于一个很大的考虑,就是在2007年的时候,房价在飞涨、地价在飞涨。当时我遇到了黄光裕,我对他是很佩服的,他当时有一个判断,他认为2008年世界经济会出问题,会对中国的房地产行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这个判断,我们俩走在一起。
我们俩谈这件事情的时候是2007年9月份,正好一年之后,黄光裕说,这个时间要提前。2008年9月30号,雷曼兄弟破产,很多人还没意识到世界经济危机来了,他原来判断的是2008年年底,所以我们准备2008年年底做一次抄底。
在2008年10月份,我在全国地产金融峰会上做了主题发言,我说现在开始是地产抄底的黄金时期。那一次房地产是非常深度的调整。基于那个时间点对市场的研判,我做了一次转型。
昨天有一场代建论坛,我在2010年做沿海地产总裁的时候,我就把沿海地产转型做了代建,当时我发现重资产不行,我们开始玩轻资产。在代建的过程中,发现有很多的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往下走有很多问题,主要是地产大的波段问题,所以我就考虑再转型,后面就跟旅游结合,做旅游+地产。
在这个路径探索过程中又遇到了很多的问题,旅游+地产的本质还是地产,如果你是地产逻辑,这条路本身就有问题,我们走了几年就发现这条路有问题,现在这些问题都看得很清楚。
回答您刚才的问题,跟传统地产相比,我们转型要做什么?传统地产本质是做存量市场,这个市场本来就存在,你只是在里面分蛋糕。所以这里面就会很卷,因为你没做出新的增量。
我们现在转型,一个路径就是要做增量市场,这个市场是你创造的。刚才薛总分享了低空经济,这是他们企业创造的一个市场,康养其实也是在创造市场。因为原来没有这个市场,现在大家在创造这个市场,文旅也是一样,为什么地方政府对我很欢迎?就是因为我做的这个产业,把原来不在这里消费的人群吸引到这里来消费,做出了增量市场,政府就能给你很大的支持。当你能做出增量市场,你就有机会,这是一个转型。
我刚才讲了我的一个判断,在2021年只要没收缩的地产企业,现在基本上全部要进入到破产的状态。
为什么这么恐怖?原来传统地产做房子、卖房子,卖完房子再建房子,这个路径循环下来,你是没有资产的,你的资产都全部卖掉了。你又没有做经营,全部是靠销售来发展的,原来的地产主要的利润、现金流是靠销售,销售这条路径就是你要不断地扩大市场。
而这条路现在明显走不通了。如果你是做经营性资产,不管市场怎么波动,你是有现金流的,而销售资产,一旦销售断了,你的现金流就断了。
如果做了转型之后,有了经营性的收入,你的经营逻辑就不一样了,它可以给你投资和新的融资的机会。
黎振伟:昨天凯德的嘉宾也讲,他们为什么要改变呢?因为资本不太看中的开发,而是看中他的运营、轻资产。
总结王总的观点,文旅地产很重要的就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还有就是轻地产、重存量、重内容。过去所谓的旅游地产模式,它是真地产、假文旅、重硬件、轻软件、重载体、缺内容、无体验,所以肯定死,这个模式我们今天真的可以总结了。
三个话题基本上都谈完了,最后我们用几分钟谈谈大家最关注的一个话题,海南12月份要封关,大家都关心封关以后怎么样。
封关以后个人离岛免税额提至10万元,以后大家来海南可以买很多大件,如何通过免税购物+康养旅居、赛事会展、文旅消费等组合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
海南2024年旅游总收入是2040亿元,《海南省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若干措施》当中也提出一些优惠,给出混合用地、金融支持等政策。在这么多利好下面,我们的经济学家、康养专家、文旅专家怎么看这个机会,你们有没有打算进军海南?或者说已经进军海南的,会不会加大在海南的投资?
邵宇:人跟人的消费和需求的点是不同的,比如说可能大家觉得可以买10万块钱的东西,买个包包什么的,这个东西我是没有什么太大兴趣的,但是你让我干点什么刺激的活动,比如说去南沙、西沙,我很有兴趣,他们也告诉我海钓也很有趣,我也想试试,我有这样一个偏极限运动的需求,我可以来多玩一玩。
以前来海南主要是开会,当然以前也很忙,开会连轴转,现在我会调整一下,比如我开一天会,再去做三天运动,这样我的在地体验就会比较强一点。所以我觉得它能开发的就是游艇经济、免税岛等等。
昨天海南电视台一个记者问了我一个问题,我觉得挺好的,我也结合王总刚才讲的谈一谈。王总对区块链这一块很有研究,我想海南也可以试一试这个东西。
贸易、产业、科技等等东西之外必须要有金融的内容,否则你滚动不起来,离岸金融可控的实验区,这是海南可以发挥作用的,总体来看对海南的生态也会有一个提升。当然我觉得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握的一个机会,毕竟海南开发已经讲了这么多年,有很多的概念,现在已经用到封关这样一个词了。
黎振伟:从您这个消费层次,您更希望海南把南海扩大,因为海南有中国最大的海域,我也希望到南沙去旅游,不过那里很敏感。
张总,你们企业已经在这里了,下一步怎么做大?
张敬文:复星集团高度重视海南的发展,在海南封关前夕,复星集团的郭总也接受了电视台的采访,也提出要在海南做进一步布局,复星康养也要落实集团的战略,进一步加大在海南的康养建设和投资。
从这次相关政策的公布来看,在用地政策、金融政策方面有很多利好,在文商旅之后在人才、新产品、新技术引进方面有很多积累,也有很多的资金来支持康养的发展。在旅居、医+养+居的建设方面,应该会形成一个新的融合态势。
从客户端来看,我们现在和很多保险公司合作,包括我们自身的长者,他们能够来到海南旅居。从康养自身建设来讲,资金也会越来越丰富,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我们还是非常看好的。
黎振伟:而且海南可以更开放,引入更多的国际养老机构,跟他们合作。以前我们都去日本学习,以后可以来到这里学习。
现在大家都忙着出海,不出海就出局,我们有一个这么大的国际旅游岛,能不能出到这里来?特别是搞旅游的,我们的游客不用到泰国、马来西亚那么远了。
王军:我看到的是另一个机会,封关之后干啥?封关之后老外来海南更容易了,他在这里能够消费全球的物品,并且是免税的,所以会有大量的国际游客过来。如果海南没有什么产品,他们来了干啥?所以在这里我看到一个机会,既然这里叫国际旅游岛,就要吸引大量的国际游客。
关键是国际游客来了之后,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产品,除了自然风光,海南三亚有自己的特点,但是在全球也不是特别突出。国际游客来了这里,他们对中国文化是感兴趣的,我干的就是这个活,把中国的传统文化活化、提炼出来,让老外去体验。
所以围绕这件事,我在三年前就策划了一个项目,叫“喜乐岛”,让国际游客到了海南体验中国的文化,比如中国的美食、艺术、书法、中国的医学。中国的医学不仅仅是中医,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每一个文化我们都给它做出了一些文化产品,有很强的体验、参与互动性。
当然在落地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难题,因为这种项目有很强的社会性、公益性,对全岛有利。文旅有一个问题,就是小账和大账的关系,关键看政府有没有意识到,意识到以后对国际游客这一块有很大的空间,我们的整个方案已经完成了,现在在寻找合适的投资闭环。
黎振伟:明年我们再到海南来,可能就要看你这个项目。
现在海南最缺的应该不是国内的游客,最缺的是外国人,如果没有外国人,怎么叫做各个国际旅游岛呢?海南封关之后,我们要怎么吸引国外的游客,提升海南的旅游水平?请翟总分享一下。
翟昆:我想分享一个我们和中旅集团的一个合作,中旅集团下面有中免日上和中免海南,以及中国旅游集团,它是一个非常大的央企集团,我们已经合作了六七年,它的重仓在海南。
我们非常看好海南封关这件事情,从数据来看,封关带来的直接利好,就是有10万的免税额,中国人的旅游通常都有一个习惯,就是要去免税店逛一逛,而在中国的消费者体系里面,我们能做的事情是让你行程特别紧凑的时候不用逛。
我给大家讲一个数据,日上的小程序销售额其实已经突破了200多亿,是通过这里邮寄到全国的量。还有寄送到酒店,或者到机场自提,这一块的发展会有很大的空间。我不用去逛了,直接在线上购买,你给我送到机场,我走的时候带走就好了。
旅游伴随着买东西,最大的消费还是女性的包包、化妆品,毕竟我们在座的中年男人,我们是属于购买力不如狗的,还是要服务好那些购买力强的客户。
另外我们看到一个融合机会,中旅现在在做内部的整合,很长一段时间中旅的旅行社和中旅的购物人群是完全割裂运营的。在海南这个体系里面,我买完免税店的产品,能不能推一个海南的高品质在地游?强大到如此大的国企,它都没有做到这个事情,这里有巨大的空间。
当然如果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政府给予企业数字化的支持,给予企业从免税到旅游的文化的支持,包括真金白银的代金券的支持,它会加速这一点的爆发。我在免税店买完东西之后,直接给你一张海南3天5万高端游的旅行券,优选类似于王总这样的旅行服务商,或者中旅这样的服务商,能让你这几天过好。
我培养一批懂英文的导游,当然如果不懂也没关系,腾讯也有翻译的能力,全球语言都支持,你只是配一个硬件就行了,培养一批这样的导游去接待这些客户,这都是想象空间非常大的事情。
所以我的判断是,首先这个利好是非常强的,我觉得企业里面会先跑出一个标杆,然后政府会跟进,会出台大的政策,然后它会出现一个爆发式的增长。
黎振伟:谢谢各位嘉宾的精彩回答,今天围绕出圈与破圈,文商旅体康是破局和出圈的关键,海南也是我们这个行业破局出圈的关键。
感谢各位坚持到现在,谢谢各位嘉宾。最后请各位用一句话作一个总结。
邵宇:诗涛跟我一块儿去跳伞吧,下次可以安排发一下这个券。
张敬文:坚持以终为始,长期主义。
王军:以文化来塑造旅游产品,以旅游产品彰显在地的文化,把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大有机会。
翟昆:科技和数据从来都只是服务商业的一个工具,最终还是要运营的深度、对IP深度的理解和融合,这是带来生意增长核心的契机。
黎振伟:我也一句话总结:告别未来、面向未来,未来已来,我们与观点一起共赴未来。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