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所有区域公司 万科也在减少“内耗”

房地产 公司 万科 2025-07-21 22:17:08
为你播报
约 8分钟
自去年开始,万科已多次进行区域调整,为此次区域公司取消做了充足的铺垫。

观点网 万科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动作还在继续。

7月20日,据媒体报道,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科”)将进行组织架构调整。

此次调整的重点在于区域公司层面,计划取消区域公司,由总部直接管理城市公司,并将上海开发经营本部(地产总部)迁回深圳。调整后,万科的管控模式将从原先的3级管控转变为2.5级管控。

据悉,此次调整意味着万科将从区域公司管理模式转向总公司模式,部分职能如采购将被集团收回。

目前,万科的组织架构主要包括5大区域公司(北京、华东、华中、南方和西南),2个总部直管的公司(广佛、上海)以及2个总公司(东北、西北)。

据接近万科方面的人士向观点新媒体介绍,关于此次调整,万科公司后续应该会有更加明确的官方消息公布。

深铁行动

此前7月3日公告显示,万科向深铁集团申请不超过62.49亿元借款,年内该公司已经六次向大股东借款,涉及总金额达到211.01亿元。

2017年深铁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后,便开始不断地在给万科“输血”,同时也在改变着万科的架构。

根据万科2024年业绩显示,2024年万科实现营业总收入为3431.76亿元,同比下降26.32%;归母净利润亏损约494.7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盈利121.63亿元;扣非净利润亏损453.94亿元,上年同期盈利97.94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亿元,同比下降2.87%。

由此来看,万科在2024年的表现不尽人意。为了有效化解风险,作出了一系列改变,最直接的就是管理人员经历了一次大换血。

今年1月27日,万科公告宣布,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董秘朱旭辞职。取而代之的是辛杰获任为万科第二十届董事会主席,郁亮、李锋、华翠、李刚为执行副总裁,田钧为董事会秘书。

国资班底的全面接管,被市场称作万科正式进入“深铁时代”,意味着万科正在全面重构。

这次的组织架构,也被认为是深铁按照自身战略意图对万科进行深度重构的重要举措。

根据万科2025年中期业绩预告,今年上半年完成了4.5万套房的交付,实现销售金额691.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273.3亿元合同销售金额相比,近乎腰斩;预计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达100亿至120亿元,同比去年98.52亿元的亏损进一步扩大。

这是万科连续第二年中期业绩出现大额亏损。

此外,自2014年宣布瘦身以来,该公司便暂缓了土地纳储的节奏。年报数据显示,去年全年,该公司累计新增13个项目,总计容建筑面积137万平方米。报告期末,万科规划中项目总计容建筑面积约3118.4万平方米,较前些年大幅减少。

在开发业务和战线的双重收缩下,区域公司似乎没有什么存在的必要了,精简管理架构势在必行。

减负之路

其实自去年开始,万科已多次进行区域调整,为此次区域公司取消做了充足的铺垫。

去年3月初,万科南方区域宣布调整组织架构,将原有的12个公司变为8个,即深圳公司、广佛公司、万溪公司、东莞公司、珠西公司、福建公司、海南公司和广西公司。

随后,上海区域组织架构也开始调整,原15个城市公司重组为8个地区公司。重组后的8个公司分别为杭州地区公司、宁波地区公司、南京地区公司、合肥地区公司、无锡地区公司、徐州地区公司、上海公司以及苏州公司。

再之后,北京地区也开始了调整之路,去年4月万科北京区域开始了城市合并,重组为7个地区公司。

去年10月,万科组织架构再次调整,将华东区域、南方区域、北京区域、西南区域、华中区域本部定位为开发经营本部派驻的“前方指挥部”,只设置与项目直接相关的业务职能,不再设置后台保障类职能。

此外,还有将东北区域和西北区域调整为总公司,总公司只设置一套管理职能,对片区内各城市项目进行集约管理;上海公司、广佛公司,则调整为开发经营本部直接管理。

万科的调整行为并非个例,自2021年开始,房地产市场便步入下行周期,随着销售规模见顶、融资持续收紧,主流房企陆续开始对管理层级进行瘦身,从原先向各个城市进行扩张转向深耕细作重点城市。

通过对下放权力的收回,从而加强对已有资源的盘活,对项目进行集中管理,减少部门冗杂带来的运营成本,打通组织管理渠道,提高运营效率。

去年2月,中交地产撤销了旗下所有7个华中、华东、西南、西北、华南、华北以及津雄区域公司,与此同时还将原先的16个城市公司重组为9个,并由集团总部直管。

今年3月,中国金茂也撤销了原有的华东、华北、华南、华中、西南五大区域公司,20个城市公司则重组整合为14个。

前不久的6月25日,招商蛇口同样宣布裁撤全部区域公司,由公司总部直接管理下属城市公司。

此外,华润、绿城、保利等头部房企也都对区域公司进行了收缩合并。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过去的房地产主要处于一种盲目扩张状态,因此不断增加区域公司并将权利下放,对公司抢占市场、扩大规模十分有效。进入调整期之后,行业开始回归产品本身,更看重质量而非规模,在销售疲软的情况下,规模越大反而越容易拖累公司现金流。

债务方面,根据万科最新财报,截至第一季末,持有的货币资金为755亿元,有息负债合计3658.7亿元,资产负债率达到了73.5%,其中43.8%的负债将在今年内到期。

好消息是万科执行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韩慧华在2025年股东大会上介绍,今年截至目前已顺利完成165亿元公开债务偿还,年内已无境外公开债,且未来两年内都将没有到期的境外债务需要偿还。

董事会主席辛杰在股东大会上也表示,目前万科改革化险的工作正在稳步地推进,已到期的公开债均已完成兑付,风险正在逐步地消化,但彻底化解仍需以时间换空间。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黄建铧 审校:徐耀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