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过去几年中,整个物业行业慢慢地开始进入到智能化、信息化时代。
物业社区的现场服务场景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机械设备和人共同来完成现场的作业,物业所涉及到的服务当中,包括保安、保洁、通行、客服等,都出现了大量的人机协同、数字化、智能化的应用。
在物业+科技领域内,万物云是当中的佼佼者,也是将科技手段运用得最为得心应手的物企之一。这不论从公司自身定位、科技业务收入、外界评价都可见一斑,因此业内如是评价:物业公司中最会做科技的,科技公司中最会做服务的。
物聊社近期了解到,万物云当初聘请的几位科技专家离职,包括段劲竹、孙伟、刘明岩、袁戟博士等人。
这些人的离去或许只是很正常的人员流动,但也引人深思:物业行业如何留住科技人才?
人才流动
2020年10月,万科物业正式更名为万物云,公司logo也变得更具科技风。
要想发展科技能力,就离不开人才的培养,然而物业行业整体比较缺乏人才资源,科技人才在行业当中根本就供不应求。
作为一家上市企业,万物云很重视员工,也很看重人才。
2022年9月29日上市敲锣那天,万物云派了六个人一起执锤,有意思的是,这六个人里面并没有为大众所熟知的朱保全或者郁亮等人,而是六张完全陌生的面孔——杨鑫、陈惠荣、周珂锐、袁嘉妮、袁戟和谢燕玉。
这六个人是万物云内部的六个“工种”代表,比如前介专家杨鑫代表的是工程师,万科物业元老级员工;陈惠荣是超高层物管领域专家,万物梁行代表人物;周珂锐是市场拓展的扛旗者,万物为家灵魂人物;而袁戟则是万物云“算法一哥”,所对应的正是科技板块。
袁戟是万物云空间科技研究院负责人、AI实验室负责人,主要负责两类工作,一是计算机图像(CV类)算法的应用,如活体检测、人像身份识别、远程巡检等。另一部分工作是研究调度类算法,比如派发工单,实现能效最优,类似美团调度骑手。
从工作内容来看,袁戟所进行的算法工作贯穿了万物云科技能力始末,也为公司“灵石”边缘服务器奠定了基础。
让人没想到的是,袁戟却在近期离开了万物云。据接近万物云的业内人士透露,除了袁戟博士外,段劲竹、孙伟、刘明岩几名科技团队人员过去2年也陆续离开了万物云。
相比于袁戟,另外三人显得更为神秘,甚至连许多公司内部人员也不了解他们。其中,仅有作为万睿科技副总裁的孙伟偶有在公开场合露面。
据了解,孙伟也是从互联网“转行”到物业中来,他曾先后任职于三星电子VD研究所、华为全球战略与Marketing、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龙湖千丁物联网事业部,后来才加入了万物云。不过,孙伟在去年就已经离开了万物云。
有业内人士分析称这应该属于是正常的人员流动,并非是因为公司内部出现了什么问题。从整个行业来看,物业行业想留住人才,依然是很困难的事情。
物业本就是人员流动性大的一个行业,而当物企与互联网企业争抢人才时,物企更是会处于劣势。
一方面是因为物企本身对科技人才吸引力不足。尽管这几年有所好转,但依旧比不上互联网企业给出的条件。
另一方面,物企所需要的更多是兼具物联网知识与物业服务经验的符合型人才,然而现实往往是懂技术者不懂服务,懂服务者不擅技术,这也成为了科技人才的一道跨界门槛。
此外,从行业本身出发,随着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期,物业行业自身也出现了一定的颓势,行业未来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人员出走。
与之相对的是,互联网企业近些年来却是蒸蒸日上,特别是AI横空出世,颠覆了传统互联网行业,成为了下一个时代风口。
此消彼长之下,两个行业本就不平衡的人才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拉开差距,物业行业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再度被“打回原形”。
科技后篇
回归到企业本身,科技发展能力所受到的影响并不是很严重,因为经过多年投入发展,早已累积了庞大的科技人力资源。
万物云在转型过程中,IT工程师团队从最初的1人发展到近千人,实现了人员结构的持续迭代。好的一面是,依托丰富的业务场景吸引了一批IT技术人才,同时也让人力资源体系具备了与科技大厂竞争的实力。
经过近10年发展,万物云的科技能力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例如,其年度财报可实现T+3的时效性,这一效率在全球企业中都是领先的;又如在大模型应用领域,AI智能管家已覆盖超过3000个项目。
在发展过程中,团队的技术背景不断迭代——从传统ERP开发到移动互联网,从小模型算法演进至大模型应用。万物云并非纯粹的研发部门,作为商业企业,研发后的运营能力更为关键,能够适应这一要求的员工会在公司持续成长和发展。
万物云科技转型的成功标志之一,是对科技团队形成了成熟的用人观。科技人员不再是稀缺资源,而是与其他背景的同事平等共存,共同推动业务发展。
因此,相比于上市物企,万物云更喜欢被称作是一家科技公司,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科技引领的资产服务商,致力于打造产业级共享服务平台,基于空间物联技术及应用,构建产业互联生态。
“做科技找死,不做科技等死。”这是十几年前朱保全说出的经典台词,这代表了万物云十分重视科技能力的培养。
自2013年开始,万物云每年都会将营收的1-1.5%投入到空间科技能力研发与建设中,从最初的几百万到如今的几亿,投入资金规模越来越大。
2019年至2022年,万物云研发成本分别为2.04亿元、2.5亿元、3.74亿元、4.1亿元,远超其他头部物企。不过近两年公司研发投入规模略有下降,随着营收规模的增长,科技研发占营收比例也在下降。
多年来的重金投入,为万物云带来了饱满的科技“硕果”,目前已打造出灵石边缘服务器、RTC平台、万云星尘、六朵云、百川引擎、黑猫系列、凤梨一号等产品。
与此同时,万物云科技应用已渗透到物业服务全链条,在提升运营效率、优化人力结构、拓展收入来源等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比如在蝶城改造方面,实现已改造区域住宅物业服务毛利率提升1.3个百分点,单项目运营成本降低约8%;人力结构优化方面,今年内完成135个项目智能客服推广,人工客服需求减少50%。
近日,万物云通过自研的GC平台衍生出的首批AI员工也已正式上岗,包括蝶城发展中心的AI总经理、祥盈企服的AI智能报销、万睿科技的园区运营AI助手等。
科技投入为万物云带来的最直接的产出,则是“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解决方案和“业务流程即服务”(BPaaS)解决方案。
从上述图表可以看到,万物云近年来自AIoT及BPaaS业务的收入不断在增长,且占公司总营收的比例基本稳定在8.4%水平。
但也要看到,该业务收入增长率不可避免地踩了刹车,该业务毛利规模于2024年也出现了细微的缩减。
去年底,万科物业推出了弹性定价产品,但弹性定价产品依赖于公司AIoT设备(如灵石系统)及数字化基础设施,需持续投入研发与改造,这或将进入加大公司的经营成本。
未来,万物云依然打算“重仓”科技板块。2024年报中的《致股东:AI的代价》指出:“并非业绩增长即是未来,转型中的能力建设至关重要,‘资产管理能力,AI应用能力,绿色低碳能力’将作为万物云的关键能力建设方向。”
这封致股东信还指出,公司能力建设的第一点就是人工智能的应用,而且是“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