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直击 | 风暴中的小米交出“史上最强”单季财报

科技 港股 业绩 2025-05-27 21:20:12
为你播报
约 12分钟
“今天只是小米这一轮高速增长的开始,我们这一轮向上增长,我认为还远远达到一个周期的尽头。”

观点网 汽车燃爆阴影还未消退,“挖孔屏”事件仍在发酵,“造芯”进展又引发了新一轮的市场争议……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米集团深陷舆论风暴。

就在这样的风波与动荡中,这家企业发布了2025年首份成绩单。

报告期内,小米集团实现营业总收入1112.93亿元,同比增长47.4%;毛利254.06亿元,同比增长51%;毛利率同比微升至22.8%;经调整净利润为107亿元,同比增长64.5%。

分业务板块看,手机及AIoT分部业务收入增长22.8%,达到927亿元,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则实现186亿元的收入。

整体而言,该公司一季度业绩表现超出市场预期。

此前,里昂预期小米首季业绩表现强劲,收入料按年升44.6%至1090亿元,经调整净利润料按年升54%至100亿元。富瑞同样预测小米首季业绩胜预期,主要得益于人工智能物联网(AIoT)业务。

在5月27日晚间召开的业绩电话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卢伟冰表示:“我们交出了一份小米史上最强的单季度财报。”

对于未来的增长预期,卢伟冰称,“今天只是小米这一轮高速增长的开始,我们这一轮向上增长,我认为还远远达到一个周期的尽头。”

手机业务

智能手机业务仍旧是小米的基石,也是业绩收入的重要来源。

2025年一季度,该公司推出的影像旗舰小米15Ultra,获得了较高的关注度。受此影响,期内,小米手机出货量由2024年第一季度4060万部增加3.0%至2025年第一季度4180万部.

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同比提升4.7个百分点至18.8%,登顶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榜首。从全球市场来看,该公司以14.1%市场份额位居第三。

得益于智能手机出货量增加,一季度,小米集团实现智能手机业务收入506亿元,同比增长8.9%。不过,受核心零部件价格上升所致,手机业务录得毛利率12.4%,较2024年一季度14.8%有所下调。

近些年,小米一直在冲击高端手机市场。

雷军此前强调,小米高端化战略不仅是公司发展的核心方向,更是“生死之战”。在他看来,只有通过高端化,小米才能在技术上实现突破,赢得未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从一季度情况来看,小米手机持续推进高端化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

期内,小米智能手机的ASP为每部人民币1210.6元,这一水平较2024年第一季度每部人民币1144.7元增长5.8%,创下了历史新高。

虽然实现了一定增幅,但与苹果(ASP达到816美元)、三星(ASP为326美元)等仍存在较大差距。

对于小米手机的高端化,卢伟冰在电话会上介绍,上周发布会上发布了首款自研旗舰手机SoC芯片玄戒O1,这无疑是小米手机冲击高端市场的重要一步。

与此同时,小米集团此前透露,未来五年在研发投入方面预计会达到2000亿。

“任何消费电子巨头,最终都是芯片的巨头。”卢伟冰表示:“只有掌握核心芯片能力,才能真正做出长期差异化的产品,形成真正的护城河。”

此前,雷军也曾表示,如果小米想成为一家伟大的硬核科技公司,芯片是我们必须攀登的高峰,也是我们绕不过去的一场硬仗。面对芯片这一仗,我们别无选择。

但是争议同样不少,近期关于小米芯片“高通套壳”、“半吊子自研”等言论层出不穷。

对此,卢伟冰也表示:“希望大家对我们的芯片业务多一些耐心。”

AIoT业务

除了手机业务之外,小米IoT与生活消费品业务表现也还不错。

2025年一季度,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达到323亿元,同比增长58.7%,毛利率同比提升5.4个百分点至25.2%,创下历史新高。

该公司在财报当中透露,业绩提升主要是由于中国大陆的智能大家电、可穿戴产品及若干生活消费产品以及全球市场的平板收入增加所致。

过去,小米IoT与生活消费产品被看做是小米生态链的“配角”,此前雷军将家电定位为“战略业务”,核心逻辑是与手机、汽车的协同效应。

但从业绩走势来看,这一业务已然成为小米集团的隐藏杀手锏。此前,富瑞就曾发布研报表示,物联网(AIoT)是另一个被低估的业务,有机会为短期盈利带来正面惊喜。

从财报披露的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3月31日,小米A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数(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增长至943.7百万,同比增长20.1%。

其次,拥有五件及以上连接至AIoT平台的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平板及笔记本计算机)用户数达到19.3百万,同比增长26.5%。2025年3月,米家APP月活跃用户数同比增长19.5%至106.4百万,小爱同学月活跃用户数11同比增长17.5%至146.7百万。

此外,得益于2024年三季度末开始的“家电国补”,小米空调、冰箱与洗衣机出货量也有不错的成绩。

其中,智能大家电收入同比增加113.8%,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加56.5%,平板收入同比增加72.7%。

业绩会上,卢伟冰坦言,2025年一季度,“国补”对小米的业绩形成了一定助力,“国补对每一个公司都是同样的机会,但只有你自己做得好,才有可能更好地利用这个政策。”

报告期内,小米空调产品出货量超110万台,同比增速超过65%;冰箱产品出货量超88万台,同比增速超过65%;洗衣机产品出货量超74万台,同比增速超过100%。

针对大家电业务的发展目标,卢伟冰提到,小米空调业务希望在2023年做到数一数二,今年目标在中国零售市场达到行业前三。

与此同时,今年一季度以来,以空调为首的大家电商品已然打响“价格战”,卢伟冰认为,二季度市场进入到旺季,价格战会愈发激烈。

“我觉得价格战对我们没有什么影响。”卢伟冰表示,小米从来不担心价格战,价格战的背后是成本价和效率战。

“我们的产品做的比你好,用的料的比你足,智能化比你强很多,同时我的商业效率又比你高很多,这就是我们对大家电的底气”。

针对小米IoT的未来规划,卢伟冰进一步表示:“我们把它叫做商业模式的生态化,简单来说,就是今天用户买小米的产品已经不再是按照单品去买,一定是按照同套产品的逻辑去买”。

在他看来,这是小米的战略主线。这种先用手机占领入口,再用IoT设备渗透生活场景,最后用汽车完成的生态闭环,也将成为未来业绩增长的重要突破口。

造车一年

在小米新推行的“人车家”生态中,车已经成为重要一环。

据了解,小米首款智能电动汽车SU7系列正式发布已有一年时间,该车型累计交付量超25.8万台,2025年第一季度交付新车7.59万辆,4月份单月交付了2.8万辆。

对于智能汽车的产量,卢伟冰指出:“目前来看,我们的订单还是非常稳定的。”

今年年初,小米集团强调,2025年SU7全年交付目标提升至35万台。对于这一目标,卢伟冰表示会全力保证这个目标的实现。

与此同时,在5月22日举办的小米15周年战略新品发布会上,小米首款SUV车型YU7系列正式亮相。

卢伟冰透露,针对YU7留下的用户资料,就是对这个产品感兴趣的潜在用户,是去年SU7同期的三倍,“这意味着YU7比SU7有着更大的用户受众面,所以对YU7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根据财报,2025年一季度,小米集团实现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186亿元,比2024年一季度的26亿元出现较大增幅。

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由去年同期1840万元增长至181亿元;毛利率由2024年第一季度的12.6%上升至23.2%。

有投资者告诉商业客,在稍晚些的投资者会上,小米管理层还提到,毛利率上升主要源自三个方面,其一,交付量提升后固定成本的摊分效率越来越高;第二,小米SU7上市后并没有出现过降价;其三,SU7 ultra也迎来了交付,这一产品单价较高,对毛利率提升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与此同时,新业务经营亏损在一季度持续收窄,数据显示,智能电动汽车及AI等创新业务经营亏损为5亿元。

总体而言,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但是过去一段时间以来同样争议不断。

先是3月底SU7的事故让公众对小米汽车安全性产生质疑,而“挖孔门”维权事件又暴露出小米在产品宣传和质量管控上的问题……

从汽车安全事件到虚假宣传争议,小米当前面临的是用户信任危机。接下来如何修复市场信心,仍是需要面对的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龚丽欣 审校:徐耀辉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