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危险的“安联模式”

2006-09-25 09:25:08

  “安联模式”突出反映了上海社保基金集基金管理人、投资人和经营者于一身的种种弊端。无论是社保基金的增值收益,还是安联公司的资金负债,已经形同一场往来平账的纸上游戏

  从1996年起,上海社保基金经营高层意识到“借款参建”的巨大风险,开始要求与合作方成立项目公司,将社保基金的投入规范为产权投资。

  于是,浦发行下属上海东展有限公司(下称东展公司)走上前台,成为社保基金的投资主体。东展公司虽名为浦发行全资公司,实际注资悉数来自社保基金。

  1996年起,明天广场等房地产项目相继成立了项目公司,体现社保基金投资的东展公司在项目公司中持股60%,另外40%股权则为合作方所有。

  “这又形成了一个悖论:合作方事实上没有一分钱投入,为何能白白在项目公司中持股四成?他们顶多是把社保基金投向项目的资金,拿出一部分作为自己在项目公司中的注资。”浦发行一位前中层说,“我们决定有步骤地将产权全部收归己有。”

  以上海明天广场有限公司为例,1996年公司成立时,注资2000万元。工商资料体现为东展公司注资1200万元,合作方注资800万元。至1998年,上海安联投资发展公司(下称安联公司)增资8000万元,持股明天广场80%,原有两大股东的持股被摊薄为12%和8%。至2000年,持股8%的原合作方彻底退出,明天广场成为安联和东展各自持股95%和5%的公司。

  1998年现身社保基金投资前台的安联公司,实际上是由原申宝公司在1998年更名而来。也正是从1998年以后,安联公司取代之前的东展公司,成为上海社保基金投资房地产的企业法人主体。原先的三层投资架构——社保基金注资东展,东展再投资房地产项目公司,因安联的介入,转为更为复杂的四层架构。在股权上,安联公司由东展公司全资所有。

  “这种架构,其实是将社保基金投资置于更为杂乱而尴尬的境地。”早年参与上海社保基金运作的一位资深经理人说。

  一方面,社保基金借东展公司曲折进入安联,在安联公司资产负债表上体现为巨额借款;另一方面,社保基金对外需要显示“增值收益”之绩效,每年在账上获得不菲的“投资收益”。这一投资收益,又体现为安联公司每年的巨额资金成本,进一步放大了负债规模。

  事实上,除了东海项目投资失败,1998年后以安联名义投入的明天广场等四个房地产项目,有的长期“烂尾”,有的不能保证正常收息,安联公司投资收益并不显著。所谓“安联模式”,突出反映了上海社保基金集基金管理人、投资人和经营者于一身的种种弊端。无论是社保基金的增值收益,还是安联公司的资金负债,已经形同一场往来平账的纸上游戏。

  1999年浦发行上市前夕,这一危险的游戏已经难以为继。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本刊记者 胡润峰 杨海鹏 付涛 季 审校: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