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报告 | 高合退场的无奈

2024-03-04 18:19:00
对于越来越“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未来的价格战以及各家车企针对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还会带来更多关于退场的故事。

观点指数 2024年开年,正当各大车企发布旗下品牌上市计划之际,高合却宣布停工停产六个月。

过去的一年对高合来说可谓是历经磨难,年末甚至传出高合汽车“所有工作暂停”。但2024年1月2日,高合发布声明表示公司运营一切正常,研发、生产、营销、交付等各项工作正常推进。

直到2月18日,高合内部大会宣布即日起停工停产六个月,坐实了高合停摆的消息。

高端市场需求有限

高合汽车是华人运通旗下的高端智能纯电品牌,成立于2019年,是造车的新势力之一。高合曾经与蔚来、小鹏和威马并称“四小龙”。该车企定位豪华电动车,其首款量产车高合HiPhi X售价最高达80万元,售价最低的车型HiPhi Y价格也在33.9万元至45.9万元。

由于中国的高端纯电市场体量较小,高合对自身高端纯电的定位就注定了只能面向小众市场。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前10个月,40万以上的销量只占新能源销售总量的3.3%,且50万以上的超豪华汽车只占大盘的1.34%。

结合市场销售情况来看,中国高端纯电市场被特斯拉占据了半壁江山。据统计,2023年Model Y的销量占整个高端纯电市场的54.62%。所以高端纯电留给国内车企发挥的空间有限,剩下的市场份额也几乎被极氪、深蓝和蔚来瓜分。

数据来源:公开市场信息,观点指数整理

极氪、深蓝分别为吉利、长安主打高端新能源的子品牌,相比高合这样自主成立的新势力,得天独厚具有母公司的技术和供销链优势。

另外,在2月26日的理想汽车业绩会上,李想表示,“五年内没有推出20万元以下车型的计划,到2030年计划占据20万元以上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

虽然高端纯电市场体量只占新能源市场总量的十分之一,但是仍然挡不住各大车企的进场热情。一家独大的外资品牌以及来势汹汹的自主品牌,注定了高合作为高端局“萌新”的开局不利。

产品策略舍本逐末

高端品牌的核心在于时间底蕴和制造技术,而高合是近几年创立的新势力,跟保时捷、宾利等传统豪车品牌相比,缺少了时间沉淀。同时,在技术突破方面,高合也没能给出亮眼的成绩。

头部车企及新势力在三电技术、智能驾驶等方面疯狂“内卷”时,高合并没有拿出能够与之匹敌的技术亮点,续航方面也没有太多优势,而那些看似高端的设计和配置,在外界看来或更像是无意义的堆砌。

由于高合创始人丁磊是燃油车出身,因此相比起三电、智驾以及智能座舱的技术,更加重视车身研发设计以及底盘的调校。

但是三电、智驾以及智能座舱恰恰是新能源车的核心所在。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素是续航,而三电系统与续航表现有直接关联。目前除了比亚迪和特斯拉拥有比较成熟的三电技术之外,正在进行转型的传统车企以及新势力都大力投入自研三电,与高合同样是面向高端新能源市场的蔚来,为研发三电建造了自己的XPT,专门负责电驱动系统和电池的研发与制造。

而高合在三电技术上选择联合研发,自主核心技术的缺失导致后期Hiphi Y在开卖不到半年之后即因为供应商挤兑等问题彻底“熄火”。

在新能源车主更能切身感受的智驾和智能座舱方面,高合也并没有给予足够的投入。

高合Hiphi X采用的是博世+安波福智驾方案,但并没有采用激光雷达,在真正实现无图智驾之前,激光雷达才是能否实现高阶智驾的标志。后面推出的HiPhi Z和Y才配备了1个激光雷达,5颗毫米波雷达。

缺少资源投入的高合智驾,相比其他车企的智驾方案实在不算出众。同样地,得不到重视的智能座舱自然落后于其他同行车企。

目前竞争最激烈的20-30万市场,如问界、小鹏、星途等车型,在智驾和智能座舱以及三电技术方面都要比高合更胜一筹,而且还有价格优势。

高合在削减了三电、智驾和智能座舱上的投入后,却砸重金在车身结构设计、内饰配置等方面。

2020年9月24日,高合旗下第一款产品HiPhi X上市,当时高合的宣传口径,以及外界的关注重点集中在其独特的车身外形结构——NT展翼门设计,独特的结构赚足了眼球,以至于当时展翼门成为高合HiPhi X最大的卖点。

即使如此,当时HiPhi X刚上市时,因为其车身外观及结构与法拉第FF 91雷同而被外界称为FF 91的孪生兄弟,是FF 91在中国的复制品。

除了车身外观结构受到非议之外,高合HiPhi X还传出销售欺诈的丑闻。

2022年7月50名维权车主指控高合HiPhi X存在三项虚假宣传或与宣传不符的事实,根据当时被曝光的维权律师函文本内容,50名车主指控高合音响系统掉包、内饰配置夸大宣传以及电池数据造假。此外,除了上述三条外,高合汽车在随动转向大灯、辅助驾驶系统等其他车辆配置方面,同样存在虚假宣传和未能按约履行的情况。

资金告急

由于新势力不像传统车企拥有自己的产业链和资金链背景,所以除了要攻克技术关外,资金也是新势力要面对的难题。

蔚来汽车创始人兼CEO李斌认为“造车是一件很烧钱的事,新创企业想要造车,至少需要准备200亿以上资金,否则就别想做好。”何小鹏亦表示,“我现在觉得两百亿都不够。”

以蔚来为例,蔚来从2015年创立至今融资金额共计约800亿。

和其他新势力累计超百亿的融资规模不同,高合成立至今公布过的融资信息非常少,根据公开市场消息,只有2021年11月交通银行的50亿元战略投资。

除了银行的直接战略投资之外,高合初期还得到盐城、青岛两地的支持。

2021年盐城政府不仅入股高合汽车的运营主体公司、入股高合汽车关联的投资基金,还为高合汽车提供了改造后的新能源车厂。

同时期,高合汽车还有来自青岛的国有资金,两家青岛地方国企与莱西市政府一起为华人运通造车提供了超50亿的投资金额和生产工厂。

对于新势力来说,在还未做出品牌效应的起步阶段,其销量回款远远跟不上成本投入,只能依靠融资来平衡一切的开支。

直到2023年9月,沙特主权基金与高合签署56亿美元的投资协议,当时被认为是高合等来了救命钱,但是却迟迟没有落实到位。

2023年下半年就陆续有传闻说高合汽车减产、裁员拖欠供应商款项,更是有多名车主付款后未能提车。

企查查显示,2023年以来,高合汽车母公司华人运通多次因买卖、服务以及承揽合同纠纷被起诉,于2024年1月5日曾被法院判决执行300.73万元。

目前高合多数门店已经关闭或者撤离,且销售车型均为存车及展车,说明有相当一部分已付款用户可能面临无法交付的问题。

在高合宣布停工停产后,2月24日高合创始人丁磊现身上海总部向员工表示“高合汽车翻身的窗口期最多只有三个月,他会积极去争取收购或者寻找投资机会。”

2月28日传出长安汽车收购高合的消息,后又被否认。尽管丁磊希望长安汽车考虑收购事宜,但是据长安董事长朱荣华回应:“在谈,离‘妥’还远”。

当年坐拥盐城、青岛地方政府资源,并由前上汽集团副总裁带队的高合意气风发,现在却无奈只能喊出“不愿意就此结束”。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对于越来越“卷”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未来的价格战以及各家车企针对市场份额的激烈争夺,还会带来更多关于退场的故事。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钟佳琪 审校:陈朗洲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