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1992年,受到鼓舞的人很多,一群轰轰烈烈的“92派”民营企业家中,多是知识分子出身,他们特点鲜明,有勇谋、有担当、也有情怀。
郭广昌是其中一个,那时他和校友合伙创业,东拼西凑3.8万的启动资金,创立一家小公司——广信科技咨询公司。
那一年,他25岁。
据说,这一家在不足15平的小房间里诞生的咨询公司,就是复星最早的雏形。之后,郭广昌将复星的触角延伸至文旅、房地产、零售、钢铁、金融等多个业务领域,伴随着收购扩张,复星勾画出一幅全球业务版图。
那些年,郭广昌在每个时间点都踩准了时代的风口。
每个时代,都有顶尖的“聪明人”,郭广昌无疑是过去30年的佼佼者,他拥有极为敏锐的商业嗅觉、深谙商业世界的规则,得心应手玩转资本链条,能获取决定命运的情报,也能摄取炙手可热的资源。
但聪明或许不是决定性的,郭广昌崇拜巴菲特,后者正是他制定建立综合企业、利用保险基金投资多种行业的策略时的模仿对象。他说:“我觉得他(巴菲特)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比别人聪明,更多的是靠投资的纪律性、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长远的眼光。”
郭广昌的造富速度令人咂舌,他曾回应外界,复星第一个100万是靠咨询赚到的,靠知识赚钱;第一个1000万是房地产营销做到的;第一个1亿是靠生物制药赚来的;而第一个10亿是通过资本与产业相结合达到。
而他最突出的资本手段,是2001年推动复星收购“老八股”之一的豫园商城(现更名为豫园股份)。
2003年,郭广昌再收购南钢股份,成为A股首例要约收购案。
这笔收购让复星系赚足眼球,如今近二十年过去,郭广昌选择将这一优质资产出售。
正如外界所传闻那样,10月19日,复星国际发布公告,沙钢集团拟不超过160亿元收购复星国际持有的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60%股权。
目前,南京钢联为南钢股份控股股东,直接及间接持有南钢股份59.11%股权。若后续相关方签署正式股权转让协议,则可能导致南钢股份实际控制人变更。
究竟发生了什么,让郭广昌放手将近20年的成果?从买买买到卖卖卖,冥冥之中已弥漫着“风雨”气息。
官宣出售
10月中旬,复星计划出售南钢股份的消息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这笔出售引发的舆论是现象级的,有对交易标的价格的讨论、有对出售缘由的猜测、亦有对郭广昌壮士断腕的赞叹、
网传消息几天后,这笔事先张扬的交易正式“官宣”,10月19日晚,复星国际正式公告,沙钢集团拟不超过160亿元收购复星国际持有的南京南钢钢铁联合有限公司60%股权。
公告显示,南京钢联2020年和2021年税前净利润分别为48.21亿元和57.09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止,未经审计合并总资产、净资产及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资产分别为781.10亿元、360.31亿元、198.56亿元。
目前,南钢股份大股东为南京钢联(由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持有40%股权,复星高科持有30%股权,复星产投持有20%股权,复星工发持有10%股权),持股比例为59%。
于潜在出售完成后,沙钢集团将持有南京钢联60%股权,南京钢铁集团持有余下40%股权,复星一方将不再持有任何股权。
同时,南钢股份也发布关于控股股东的股东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暨复牌公告,当中提及,此次交易各方未签署正式股权转让协议,尚处于意向协议阶段,最终能否签署正式协议仍存在重大不确定性,交易具体方案尚未确定。
后续签署正式转让协议,可能导致南钢股份实际控制人变更并触及全面要约收购义务。
并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本次交易尚需另一方股东南京钢铁集团放弃优先受让权及反垄断局经营者集中审查(如需)。
有分析测算,2003年,复星通过要约收购拿下南钢股份,斥资16.5亿元占据南京钢联60%股权。上市以来,南钢股份累计分红18次,其中复星集团参与了15次,累计参与的分红金额达85亿元,经计算当年分红金额与复星持股比例,复星从南钢股份收到的分红合计接近29亿元。
如今抽身套现160亿元及29亿元分红,复星这一笔投资收益颇丰。
入局南钢
南钢股份的出售到底意味着什么?
要知道,南钢股份与上海钢联、海南矿业一齐构成了复星的钢铁、矿业布局。
追溯到1958年,南钢股份前身南京钢铁厂建立,1996年改制为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2000年9月,南钢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控股股东仍为南钢集团公司。
2003年4月,南钢集团公司以资产出资与复星集团成立南京钢联,控股股东变更为南京钢联。2010年南钢股份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实现钢铁主业整体上市,控股股东变更为南京钢联。
根据中期报告,2022上半年,南钢股份实现营业收入348.87亿元,同比下降9.59%,归母净利润14.92亿元,同比下降34.01%。
而将时间线拉长,南钢股份过去三年营业收入分别为756.74亿元、531.23亿元和479.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9亿元、31.88亿元和33.65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分别为45.2亿元、25.65亿元和43.48亿元。
截至2022年中期末,南钢股份的总资产为678.74亿元,比上年度末增长17.6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259.62亿元,比上年度末下降1.61%;资产负债率为55.33%;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 5.38%。
上半年,南钢股份完成对上市公司万盛股份的收购,向新材料领域进行产业延伸,持股比例29.56%,成为控股股东。
万盛股份系专注于功能性精细化学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深耕于磷系阻燃剂行业,成长为全球最主要的磷系阻燃剂生产、供应商,拥有浙江临海杜桥医化园区、国家级泰兴经济开发区、山东潍坊、山东汉峰4大生产基地,也间接成为郭广昌麾下又一家A股公司。
在外界看来,南钢是复星优质核心资产,自2003年通过要约收购拿下之后近20年,无论复星如何对自身发展战略作出调整优化,都几乎从未出售过南钢股权。
或许,近二十年运作成果,即将一朝拱手让人。
钢铁惊梦
事实上,钢铁绝不是个坏生意。
“每一块钢铁里,都隐藏着一个国家兴衰的秘密。”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出身贫寒,最终凭借钢铁成为美国现代史上的第一个首富。
铁本公司的戴国芳亦曾抓住机遇,成为“钢铁大王”,后来发展很遗憾,戴国芳和铁本迎来了始料未及的惊涛骇浪,戴国芳入狱,铁本死去,2004年这家企业倒在了调控背景下。
当时的外部背景,让铁本成了悲剧。
广为人知的是,铁本案后,江苏省政府最初希望对铁本进行重组而非破产清算,复星集团、宝钢集团、沙钢等多家企业向相关政府部门表达了重组铁本的意愿,但无疾而终,之后复星集团内部人士曾对媒体透露,铁本已经不再是复星所关注的投资项目。
显然,有钢铁梦的人,不只戴国芳一个,但他们都比戴国芳幸运。
郭广昌是钢铁界的大佬之一,早在2001年便觉察到钢铁行业的发展机会,出资3.5亿元收购了唐山建龙30%股份,正式布局钢铁板块。
短短两年后,复星和南京钢铁集团分别以60%和40%持股比例成立南钢钢联,并同时控股上市公司南钢股份。
这一场钢铁冒险之旅开始了。
也是这一时期,最为惊险的是通过南钢股份与唐山建龙钢铁联合进行建龙项目的投资建设。
这一后被称为“铁本第二”的建龙项目,和铁本有着相似的命运,却因时运不同有了迥异的结局。
2004年,建龙项目因违规受到相关部门审查,发改委等组成联合调查组进驻建龙。
之后官方曝光建龙事件违规行为主要有3项:一、违规审批,将本应由国务院主管部门批准的项目变成了地方审批;二、未获环保部门批准,擅自开工;三、短贷长投,将银行7亿元流动资金贷款转成固定资产投资。
可以说,郭广昌比戴国芳幸运多了。
吴晓波所著的《大败局2》中提到,真正让建龙项目峰回路转的是浙江一家大型国有钢铁企业的参与。
彼时,杭州钢铁公司要在宁波大榭岛筹建一个占地5400亩的钢铁项目,但因拆迁等问题迟迟没有正式动工。所以,建龙项目搁浅后,浙江省政府提出了整合建龙和杭钢的意向。
处于有利位置的杭钢董事长童云芳放言“要么控股,要么不参与”,而郭广昌的努力和挣扎被证明是无效的,结局是杭钢与建龙初步达成重组协议,杭钢持股51%,郭广昌方面持股49%。
2006年初,国家发改委以“发改工业〔2006〕434号”文核准了宁波建龙钢铁项目。根据批文,国家发改委同意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结合自身结构调整,对宁波建龙钢铁有限公司进行重组,由杭钢集团作为控股大股东,联合其他股东,将其重组为“宁波钢铁有限公司”。
就这样,郭广昌用控股权换来了“死里逃生”。
并购螺旋
这仅仅是个开始。
郭广昌对于钢铁及资源的控制,伴随着他的财富不断膨胀。
复星擅长资本运作,当初收购南钢股份,正是郭广昌在资本运作方面的一座里程碑。
将时间线拉长,在复星A股市场的资本运作历程中,南钢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可以说几乎复星所有钢铁领域的投资,都有着南钢的身影。
2007年,复星系参与海钢重组,郭广昌通过南钢相似的路径,与海南钢铁公司成立海南矿业联合有限公司,从事开采及加工铁矿石业务,范围包括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等。
这一合营公司总投16亿元,上海复星高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复星产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注资9亿元,分别持有合营公司20%和40%股权,海钢集团则以6亿元持有40%股权。
同年,郭广昌又通过南钢联合入股上海钢联,实现间接控股。资料显示,这三个上市平台,海南矿业主营采矿,南钢股份主营冶炼,上海钢联主营搭建互联网销售渠道,分布在钢铁产业的上中下游,具有很强的联动性。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末,南钢股份对外宣称,计划拆分钢宝股份至北交所上市。
郭广昌喜爱围棋,他曾用围棋比喻复星系的投资哲学——让旗下子公司遍及全球市场,通过上市和发债进行全球融资。在围棋术语中叫“做眼”,一块棋的眼越多,“气”就越多,生命力就越强。
对复星而言,更多的“气”意味着更强的跨周期能力。每到经济下行期,借助扎实的现金流,在其它杠杆率更高的资本集团深陷财务危机时,复星系可以进行更多的逆周期收购操作,并从相关板块的未来复苏中获利。
复星钢铁产业的扩张,主要依靠的手段便是并购。
从1994年成立房地产复地公司赚钱第一个1000万开始,到研究出PCR乙型肝炎诊断试剂为他们赚到第一个1亿,并进军医药行业,再到进军零售商业、钢铁业、金融业、保险业等,一系列收购让复星国际成长为庞大的控股型企业。
截至2022年中期,复星国际已经拥有健康、快乐、富足、智造四大板块的数十家企业布局,资产总规模接近8500亿元,期内营收总额接近829亿元。
山雨欲来
但如今的复星,已从“买买买”转为“卖卖卖”。
今年以来,复星系密集减持旗下参控股企业,包括海南矿业、中山公用、泰和科技、青岛啤酒、复星医药、金徽酒、复星旅文、豫园股份等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股权。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以来,郭广昌“复星系”通过减持股份或出售资产已回笼回笼资金超192亿元,加上此次出售南钢,回笼资金超352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复星系密集减持是需要回流资金增加流动性,多笔出售也滋生出“复星债务达6500亿元”、“监管部门要求摸底复星”等负面舆情。
这一背景下,郭广昌回国了。
9月,郭广昌在微博更新动态,称刚刚结束了海外几个月的差旅行程,所幸赶在台风“梅花”之前回到了上海,正按照防疫要求进行隔离,并打假了“监管部门要求摸底复星”这一报道。
即便郭广昌一再公开否认,但复星“山雨欲来”的气息仍在弥漫。
对于网络盛传复星国际“6500亿元债务压顶”,复星国际也作出了回应,称这一债务数字实际上是合并报表的全部债务,包含了旗下金融机构如保险公司的债务。而金融机构债务和企业传统债务不是同一个概念,复星国际真实的企业债务实际上只有2600亿元。
进一步拆解这2600亿元债务,还包含了旗下如豫园股份和复星医药等并表子公司的债务;对这些债务,复星国际是不负连带责任的。
因此,真正归属于复星国际的负债,只有1000亿元。相对应的总资产是2700亿元,对应的NAV(净资产价值)应该在20元左右,并不存在较大的偿债压力。
复星国际执行总裁、CFO龚平称:“复星近期看似频繁的减持和出售是过去几年坚持投退平衡的财务战略的延续,动态梳理和优化资产组合,是复星持之以恒的工作,并非仅为了应对目前的市场环境而作为。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复杂的外部环境,加大了舆论对集团资产处置的关注度,导致了片面解读个别资产处置行为,而忽视了集团资产优化的大原则,即长期动态优化。”
据复星方面表示,此前2020年、2021年,集团连续两年“退大于投”,持续兑现投退平衡,未来,将在集团层面投退平衡前提下,更多推动由子公司聚焦战略并购,集团层面在2022年份将继续实现“退大于投”。
另一方面,以资产退出充实在手现金,夯实流动性安全垫,应对外部市场波动;适度压降有息负债,逐年降低财务杠杆率。维持跨地域、跨行业的资产组合,分散风险。
在标普下调评级后,9月30日,穆迪亦将复星国际“B1”的公司家族评级列入下调观察名单,并将评级展望从负面调整为评级观察。
该机构认为,复星在控股公司层面的流动性较弱,控股公司持有的现金不足以覆盖未来12个月到期的短期债务。此外,该公司的经常性收入(主要包括相关投资的分红)不足以覆盖利息和运营支出。
复星的“卖卖卖”或许不止于南钢。
这个艰难的2022年,市场充斥着寒风的凛冽,郭广昌新年献词中说:“在水流湍急的航道中,争渡者有浮有沉,而只有扎根大地、坚定不移的礁石,才能长久地在潮流中立于浪尖,砥柱中流。”
这位资本捕手或许暗示着真实的规则:一味追求繁华的表象,就会丢失繁华的根基。
原报道 | 用事实说话,用客观、深入的态度记录和报道。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