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笔筒是友人的赠物。它记载了当年未能应邀游历黄山的遗憾,承载着对徽州的念想,魂牵梦萦多年。
黄山留念,1981年10月
终于,寻梦在深秋时节。
登临黄山,远峰苍茫黛青,近山怪石嶙峋。
黄山松千姿百态,俯视古徽州大地。
徽州是历史地名,古称歙州,又名新安,辖六县: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府治在今歙县徽州古城。
现今绩溪属安徽宣城市,婺源属江西上饶市,其余属安徽黄山市。
游走在徽州大地老村古镇,任凭长长画卷徐徐展开眼前。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
远山飘入云端,近树跌落湖面。一帘幽幽烟雨,胜似梦中江南。
淡墨轻岚,水晕墨章,空灵含蓄,褪尽铅华。莫非宋代山水长轴遗落天地间无人收起?
南湖·黟县宏村镇
端详素雅的粉墙黛瓦,聆听黑与白的对话,有如欣赏宋词韵味,柔美婉约似“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
黄山市徽州区呈坎村
黟县西递镇
仰望傲立的马头墙,那翘首长空的雄姿,恰似“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苏轼)般恢弘雄放。
萧江宗祠·婺源县江湾镇
秋风,飘零了枫树,吹黄了枫叶。
秋韵,是万物历经冬枯春萌夏盛之后的尽情绽放。
古人咏秋,有老病孤愁时杜甫的无奈:“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有感叹身世的李清照哀婉幽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有感伤离别的柳永悲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也有辞官却不消沉的龚自珍豁达:“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更有被贬谪仍乐观进取的刘禹锡豪放:“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不知今日读书郎如何咏秋?任凭秋阳灿烂出一地黄叶。
黟县西递镇
走进农家小院,沏一壶祁门红品味清醇茶香,来一盘臭鳜鱼感受厚重滋味。
登楼俯视。一湾清波宛如玉带,两岸屋宇高脊飞檐。
推窗眺望。高墙叠瓦浓淡相宜,山林秋色五彩斑斓。
隐约传来稚嫩的歌声:“十三四岁少年时,告别亲人跑码头。徽州徽州梦徽州,多少牵挂在心头。举头望月数星斗,句句乡音阵阵愁。前世不修来世修,转世还要生徽州……"
民谣唱出徽州人离别徽州,梦回徽州,牵挂徽州的浓浓乡愁,听者不禁为之动容。
细看丹青妙手挥洒自如,尺幅毕现市井风情。
婺源县李坑村
静观年青工匠刀功了得,雕镂尽显精湛技艺。
李文进府第·婺源县李坑村
抬眼门罩,石雕精美。其题材之多样、图案之精致繁复,实为建筑奇观。
室内木雕琳琅满目。额枋雕刻有农夫、樵夫、官人、水牛、渡船、房屋、松树等等,人物神形兼备,生动有趣。旁边的斜撑(雀替)是镂空的老官人。
阶梯栏板的刚毅石雕与隔扇门的温润木雕刚柔并济,相映成趣。
那是诗人戴望舒笔下“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吗?她穿越《雨巷》来到寂寥的后花园,独坐树下捧书阅读。
徽州人崇文尊儒,宋元以来就是全国最多书院的地区。
两百年历史的宏村南湖书院又称“以文家塾”,是皖南保存最完整的宗族书院。
南湖书院·黟县宏村镇
大户人家在明厅悬挂字画,有古朴文雅之风气。
400年前明朝戏剧家汤显祖(1550-1616年)在窘迫之时回绝了友人之邀:“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汤显祖是有梦之人。其传世之作《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皆有梦境,故有“玉茗堂(汤居所)四梦”之说。
有梦之人何以“无梦到徽州”?
徽州古城斗山街有几户看似门罩实为牌坊的大门,其中一户是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的水磨青砖砌筑。
旁边铭牌说明是黄氏节烈砖门坊:“童生吴沛,英年早逝,妻黄氏绝食而死,以示节烈”。
另一户的铭牌说明是“叶氏贞节木门坊”,无建成年代。
简陋中透漏出窘迫无奈,寒碜里见证了凄风苦雨。
不自觉地,我脑海浮现《牡丹亭》杜丽娘的形象。汤显祖塑造了封建社会一个敢于追求幸福的女子形象。
做梦都没有想到去程朱阙里徽州的汤显祖自嘲为“痴绝”,故是骨气所然,也是不认可“存天理,灭人欲”程朱理学的真情告白。
在徽州古城最有名气的是立于明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的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坊。
石坊有八根粗达半米见方的青色石柱,俗称“八脚牌楼”,此造型是全国唯一。它并无传统牌坊般挺拔俊秀,而是形体笨重、空间局促,令人倍感压抑。
走出历史凝重的古城,不远处是歙县原县委大院。
几步之遥,穿越千年;蓦然回首,换了人间。
恍如电影镜头的快速切入,极速转换时空,回到火红年代。
眼前是熟悉的大礼堂。
三拱门上的五星红光熠熠,前厅正面悬挂马恩列斯毛画像。
一个时代的印记铭刻在1950年代的苏式砖木建筑中。
歙县徽州大讲堂·原县委大会堂
莲花柱础的朱漆木柱,一排排脱漆木椅,从屋顶垂到地面的厚重窗帘,前方中央是大舞台。
在这个大舞台上,电影《芳华》里的文工团员青春勃发,英姿飒爽,激情舞蹈。
若汤显祖能够穿越400年,是何感慨?岂不吟诗“并无痴绝处,寻梦到徽州”?
唤醒青涩记忆,再燃青春热血,重演少年轻狂。
谁能回答:我们是否还有梦?
回到黄山脚下的屯溪老街。
商铺鳞次栉比,游人熙熙攘攘,空气中弥漫着风味小吃的诱人香味。
黄山市屯溪老街
翌日告别徽州,怀揣友人一张旧照片,寻找屯溪老大桥,又名镇海桥。
当地人说,近500年历史的明代石拱老大桥被4个月前的汛期洪水冲垮!
“新安江水碧悠悠,两岸人家散若舟,几夜屯溪桥下梦,断肠春色似扬州。”80多年前郁达夫在《屯溪夜泊记》中的诗句犹在耳畔。唯美诗篇以断桥残墩背书,令人断肠。
昔日老桥今何在?孤零石墩立河中。莫言痴绝尚存梦,悟醒时分方觉空。
屯溪老大桥遗址
启梦于40年前的芳华岁月,寻梦于鬓发花白的古稀之年。
循友人之足迹访旧已不可能。多少古迹成遥远的追忆,多少遗憾留在心头!
唯此,远方不单有诗,还有梦。
摄影于2004年7月
2018年4月
2020年11月
撰文、制作于2021年2-3月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