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风吹动自然的天籁——韩国传统建筑与民居

2005-04-25 10:59:03

  初访韩国是在飘雪的深冬季节。那里的山川、原野等自然环境都与中国的北方十分相近,各类文化与中国的形态也有很多共同之处。在传统建筑方面,除了结构系统之外,从其中许多构造和细部也可以看到“形近而神通”的现象——毕竟中韩两地曾经共享过同一类文化的果实。

  韩国邻接中国,由于有着陆路与海路的便利,自然会受到自唐代以来的汉文化影响,比如文字、绘画、建筑等方面。其传统建筑的形式正是在汇合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诸多元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韩国的建筑艺术历来同中国和日本的艺术有相同的美学观念、题材、技巧和形式,比如,对建筑群体的轴线关系的强调、围合式院落的空间处理以及建筑物基本的梁架构造体系等方面。但是,韩国的建筑传统包括其他相关文化领域都一直坚守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和意向。应当看到,韩国所发展并形成的艺术——包括建筑艺术,都似乎比较少地表现出像中国传统艺术那样的宏伟和超绝,而且,也缺乏像日本艺术那样的成熟装饰意识与精准。从技巧的完美与效果的精确的角度来分析,中、日的传统建筑被认为要高于韩国。

  然而正是由于有了尊重和趋向自然的心理支撑,在韩国各类传统建筑的营造过程中,往往形成一种清晰、宁静、平和的氛围,以及谦和而内敛的环境意向。此外,韩国的文化系统和建筑艺术,除了佛教的启发与复杂影响之外,中国民间的阴阳五行、风水堪舆、道教儒教等多方面的哲学影响也很明显,这甚至会延伸到他们对空间的经营和环境氛围的营造当中,这与韩国的历史有着直接的关系。

  与自然相和谐的世界观,使得韩国人民能够相信自然,应对环境,从容生活,一如既往。在他们的自然主义哲学中,并不强调崇高而与自然对立,也不会把所有的细节把玩得天衣无缝,而是把自然环境始终当成最重要的因素和手段运用于建筑的规划、选址、立基和建造方面。他们对这些哲学的解释和运用有着自己的方式,在空间处理方面恰恰就是一种心绪的细腻和内敛的美。’

  建筑的选址也遵循“见山见水”的风水原则,将自然环境的外部特征赋予特殊的意义:要背山面南,前有水流,极力避免建筑破坏自然地形轮廓,以免扰动人们非常重视的自然的和谐,避免个人智力不能正常发展。

  这也许就是匠师们或者韩国民族的不同寻常之处了。他们在试图实现自然和谐的理想时,多多少少会将人的欲念深埋心底,创作冲动被适度地压抑着,艺术的灵性虽也顺服,却又在等待释放。进而,在努力地顺应自然、化入环境的同时,排除了喧嚣而呈现澄明。

  韩国建筑中所强调的不与自然冲突的观念,尤其表现在将佛教的寺院选建在朴实无华的山野当中。多半建于山麓或者深谷的古寺、禅院,布局和设计采取回避或者归隐的理念,意在将内心积郁向着大自然释放,寻求俗世间难于企及的空灵。寺庙中的净室、佛堂和经堂等建筑物分布疏散,院落宽阔,尺度也较平和,便于接纳周围的山石林泉。四周皆由高矮不齐的树木围合起来,对外既障亦透,空间富于层次,尽最大的可能使得寺院不会引人注目。空间在此是无为的。虽形趋无为,然意达广宇,古寺低平的尺度、阔落的间距,无不显示韩国人对世界的接纳与关照,也阐示宗教空间的隽永及其内涵的神秘性。

  宫殿庙宇的型制式采用如同中国的大式建筑体系,用斗拱,梁架举折相对平缓,出檐深远而浑厚,上覆厚重的瓦面。此类建筑的风格多近于中国唐风,但是也有一些建筑物的手法和构造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寺院和宫殿建筑之上普遍采用彩绘图案。

  以最近新修缮完毕的景福宫为例,位于韩国首都汉城的景福宫,是一座著名的古代宫殿和王家园囿,由李朝始祖李成桂始建于1394年,因中国古代的《诗经》有“君子万年,介尔景福”辞句而得名。

  景福宫外建有砖砌围墙,全长3626米,高约3米余。宫南建有光化门,门内为兴礼门,兴礼门外有一条东西向的运河,建锦川桥横跨于河上。宫的东边建有建春门,西有迎秋门,北门为神武门。景福宫的正殿——勤政殿,是整个宫苑的中心建筑,李朝的各代国王都曾在此处理国事。勤政殿面南,前部为宽阔的大庭院,四周环以单层的廊庑式建筑,庭中有甬道,以青砖漫地。建筑物坐落于双层花岗石砌雕栏云台之上,上层四角各出兽形吐水。云台各层皆环以雕栏,石栏以仰覆莲花承托扶栏,比例厚重,雕饰粗犷,仅在云台转角地方和石级两侧雕栏的连接处设石雕望柱,柱头雕有神兽。在云台的南北侧中央各有一处石雕丹壁,两侧夹以石级,东西侧各设两处无丹壁石级。建筑物面阔五间、进深五间,上为重檐歇山顶,在两重屋檐之间开设细密的隔扇窗。勤政殿的门窗和隔扇等部位皆饰以青绿色,而梁柱则使用朱漆刷饰。

  在宫苑西侧莲池的东岸,向西探出一片石砌平台,周围以石雕栏杆围合,形如石舫,有石桥与东岸相连接。其上建有一座楼阁式的殿阁——庆会楼,那里曾是国王大宴宾客、游艺观景所在。石舫和建筑物的南、北、西三面环水,远岸皆为园囿、树林或者花圃,视野开阔。庆会楼面阔七开间、进深五间,底部架空,二层通敞。下部架空层以整块四方条石作柱础,石柱础带有一定的收分,上部设通透的木制大平台,无门窗,上覆单檐歇山式灰瓦顶。木梁柱刷饰朱漆,檐下檩枋椽及斗拱等构件上遍饰彩绘。建筑物的型制朴拙、尺度宏大。

  此外,在景福宫内还建有思政殿、乾清殿、康宁殿、交泰殿等大型殿宇和配属建筑物,皆以汉文书写的牌匾悬于当心间的梁枋上。在景福宫各处建筑物的内部,装饰和彩绘十分丰富,装饰线条流畅自如,纹样自然而多变,多为红绿相间,也有黄蓝错杂,并配以金箔点缀其间,色彩效果温暖而热烈、对比强烈而又不失协调。在宫苑的东北面还建有一座十层高的敬天夺石塔,高居于石雕台基之上,石塔平面为四边形,建筑物的收分相当明显,造型古雅,是韩国的国宝之一。

  由于气候寒冷,景福宫各主要的生活起居用房都建筑于石台基上,并于底部设置地下烟道供暖系统,于室内形成火炕并将地面加热,这种方式是由韩国各个历史时期一直使用至今的火塘发展而来的。其建筑物的旁侧则建有用于添加炭火的孔道,以及通烟的烟囱状“温突”,保证冬季里不在室内生火便可以直接取暖。“温突”靠外墙而建,且外观极富于装饰性:体量高于房檐呈塔状,周身由砖块砌筑,并在上面砌成汉文的图样,多为“万寿无疆”或者双喜联字等吉语。

  景福宫宫苑在1553年被大火烧毁了北部的一部分,日据时期宫殿建筑群的大部分又受到严重破坏,到1865年重建时只有10座宫宇尚保持完整。目前只恢复了其中的若干座,现在所看到的是2004年经大修和翻新过的样子,而景福宫完整时的盛景只能够由人们借助自己的想像去凭吊了。

  囿于严格的等级制度,韩国传统民居不允许有过大的规模,在细部方面也不能够张扬、繁琐,尽量不著彩绘装饰。其传统住宅的理想模式为:住宅正面墙外设一泓水池,池内植莲花、建木亭,并在宅院后部建家族祭祀祖先的祠堂,与大自然相互协调的环境呈现素雅而淡静的氛围。同趋向自然的选址营造体系的自然哲学观一样,民居建筑物内部的空间多不强调多变曲回,尺度较小。而普通的民居建筑则类似干栏,上盖稻草屋顶,内为地炕用以取暖。士绅阶层的宅邸则宽敞宏大,采用瓦屋顶。

   住宅所用的木构架和木门窗基本不作绘饰而保持天然的纹理,构件尺度较小,形式简约而少装饰,屋面一般用茅草覆顶,屋顶形式有小歇山式以及悬山式。在山区和乡村地区还常会见到样式较为原始的民宅:平面为简单的长方形,内部空间划分为两个房间和一个厨房,也有的民居平面采用由长方形演变而来的L形,即在主房的一侧加建一个偏房,当中的主房与偏房的内部空间是连通的。也有的民居是在两侧各加一偏房,使住宅的平面呈半围合状的U字形。还有的住宅以正房及偏房沿四边分列,从而平面围合成为方形内院,建筑物中间的内庭院作为起居和日常活动的空间。院内按照树种树形的不同穿插种植,形成多层次的立体式景观。

  在韩国,浑厚自信的宫殿建筑绚烂地耸立,平实恬静的寺庙隐退于山峦泉流,疏阔的乡间民居谦和地融于原野。从他们的传统建筑可以看到,韩国人空间意向中追求简洁、趋向自然、体现隽永的精神,以及对大自然的崇敬和亲近的艺术取向和表达力量,丝毫不逊不同在东方世界的中、日二国。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撰文:实建 审校:0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