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恒隆地产在沈阳的第二个项目“市府恒隆广场”正式开幕。
市府恒隆广场一期投资额为60亿元,二期预计投资额为120亿元。整个项目的楼面面积约达105.9万平米,按投资额或面积均属恒隆迄今在中国内地最大的项目。
据恒隆方面介绍,9月28日正式开幕的购物中心投资额为25亿元,楼面面积约10万平方米,首年租金回报率介乎8%至9%,略高于无锡项目的7.9%,更比香港物业不足5%的租金水平高出近一倍。
此外,市府恒隆广场购物中心出租率已达100%,每日每平方米平均租金为15.5元,即相当于月租约470元。以其10万平方米楼面及40%使用率推算,未计商户营业额分帐部分,购物中心每年将为恒隆贡献至少2.26亿元租金收入。
办公楼方面,第一座大楼将于2014年底落成,但恒隆并未透露租金定价及潜在租户。办公楼楼面面积约19.1万平方米,楼高350米,为东北最高办公大楼。
在新闻发布会上,恒隆地产董事长陈启宗表示,剩余面积兴建办公大楼或服务式公寓,需要视当地市场情况而定。中国经济每年增长约8%,市府项目兴建三幢办公大楼也足以应付,而服务式公寓仍有一定需求。
陈启宗还透露,未来10年内每年在内地有项目落成,届时内地与香港持有项目面积比例将由62:38大幅提高至83:17。集团预计投资内地金额,每年约60亿元(不包括获取土地的资金)。
1982年:由盛转衰
从登陆上海到沈阳第二个项目开业,恒隆在内地发展5个项目已耗费约莫20年时间。
然而,陈启宗却称,预计未来10年内,恒隆在内地每年都会有一个项目落成,分布在无锡、天津、大连、昆明等二三线城市,“相当于每年建成一个纽约帝国大厦”。
纵观恒隆的发展历程,两个时间点颇为关键,一个是1982年,一个是1991年。
和新鸿基地产、长和系相比,恒隆在内地的名气显得更为低调和小众一些。
实际上,恒隆曾是香港排名第二的开发商,但在1982年之后,因投资失利,从第二一路滑落,跌至九、十名。
转折点就是1982年,在陈启宗之父、恒隆创始人陈曾熙先生领导之下,恒隆彼时与新世界携手拿下香港金钟二段“地铁上盖”物业开发权。
谁也没有想到,1982年是香港那一轮房地产泡沫崩盘前夜,只是那时候的香港人,包括陈氏恒隆,几乎没有丝毫察觉。
数据显示,1959年至1981年的21年间,香港各类物业的地价上涨了74至281倍,同一时期,香港物价上涨26倍。也就是说,房地产价格涨幅远高于城市平均物价涨幅,地产价值被严重高估。
在各种没有预料的因素“偶遇”下,恒隆面临的是要补偿金钟二段香山大厦地价18亿港元,但银行此时已经收紧银根,恒隆资金开始吃紧,并最终退出金钟二段“地铁上盖”开发。
1986年,陈曾熙去世,陈启宗叔叔陈曾焘主理恒隆。或许是受此前过于冒进而导致失利的影响,陈曾焘打理恒隆时作风转向保守,使得原本一些规模并不如恒隆的港企后来居上,而恒隆则变得低调。
局面直到1991年陈启宗接任主席之后才开始改变。在成为恒隆的新一任掌门之后,将“失去的时光”追回来,也成为陈启宗的意愿。
虽然和陈曾焘过于保守作风有明显不同,但此前的激进教训及长辈行事作风,似乎还是影响了陈启宗及恒隆的发展风格。最为明显的是,虽然港资房企负债率一向比内房企低很多,但如恒隆一般多年来保持零负债、正现金流的企业也不多见。追求财务绝对稳健、项目风险最小化、回报最优及最大化,都处处体现了恒隆这些年来的做事风格。
尤其是1992年进入上海开始,这些特点变现得尤为明显。
1992年:初入上海
有人总结称,恒隆在陈启宗领导下没有一睡不醒,投资内地和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成就了陈启宗的“恒隆奇迹”。
1992年,陈启宗上任恒隆集团主席第二年,正式踏出投资内地的第一步,选择的城市是刚刚进入新一轮发展的上海由2011年退休的上海恒隆广场前总经理何磐光带队,通过谈判获得上海恒隆广场、上海恒隆港汇广场总值达3亿美元土地使用权,并打造了两个标杆性顶级商业项目。
上海恒隆广场作为集团进入内地第一个项目,肩负着一举在内地树立形象、奠定基础的重责大任,对于这个项目,恒隆上下用了近十年时间精心打造。
1992年获取土地,直到2001年上海恒隆广场才推出市场。
十年雕琢获得了丰厚回报,这不仅仅反映在资金回报率上,更重要的是,直到今日,即使国内大大小小各种综合体项目不断涌出,但上海恒隆广场依然是中国内地最高端的商业物业典范。
在上海恒隆广场推出并取得成功之后,恒隆决定大举进军内地市场并专注商业地产,也开始布局中国其他城市,在沈阳、济南、大连、无锡、昆明等城市取得土地。细心观察亦可发现,这些土地是恒隆在内地土地市场低潮期获取的,在土地市场高涨时,恒隆绝不会出手拿地。
对于这个做事准则,陈启宗也并不讳言。
最近两年公开接受采访时,陈启宗反复表示,买地时机很重要。并称“要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以香港为例,恒隆在港已经有12年未曾购地。
至于内地的土地,陈启宗认为都是以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机会购进的。
“我们在1992-1994年期间买地,而从1995年到1999年没有拿过一块地皮。在2005-2006年,一线城市没有好地了,我们就跑去二线城市拿地,而2007-2008年大家疯狂买地的时候,我们又不买了。”陈启宗轻描淡写,把近20年在内地的扩展用如此寥寥数句归纳。
截至目前,恒隆地产在内地已经布局7个城市,除了上海以外,均为二线城市,拥有9个项目。
购地的哲学
除了对购地时机的把握之外,陈启宗对项目选址的要求近乎苛刻。
在陈启宗的心中,一个可以进入的城市,适合恒隆的地块一般只有两三块而已,如果这几块地恒隆无法获得,那么公司宁可放弃,也不屈就。
陈启宗认为,在每一个城市必须拿到最繁华区域的黄金地块,才能做出顶级商业项目,“恒隆的策略是在经济蓬勃城市最佳地点购入最大幅土地,且仅在最繁盛的现有商业区进行土地购置”。
恒隆在城市选择、地块选择及项目选择的态度,是大多数急于扩张的内地房地产企业无法理解的。他们可能更看中城市未来规划,但是恒隆看中城市未来购买力。在地段的选择上,恒隆趋向保守,城市核心已经具备成熟商业条件,这些能够吸引商户,并能在短期内带来最大回报。
对于回报,陈启宗曾有过一个很不错的故事:“我有个朋友是全世界最大的商业房地产发展商,我曾问他开一个广场的回报率是多少,他说大概7%左右。那我又问,当这个广场成熟,7年10年之后的回报率是多少?他说多一倍好像还不到,就是从7%到13-15%左右。他又反问我,那你呢?我说我们只有4%左右,成熟以后是30%多。”
此外,恒隆对于拿地还有一个准则,即是“不拿地王”。陈启宗甚至曾一度戏称“拿地王的都是傻瓜。”
陈启宗一再强调:地王对谁都没好处,因为它可能会推高房价,对开发商更不是好事,最好的下场是赚钱少了,最坏的结果就是破产。
链接:恒隆在上海
1992年,参与开发上海徐汇区一幢商业/住宅综合大厦(现为港汇广场)。
1993年,在上海南京西路收购一幅地皮,发展为一幢商业/办公室综合大楼(现为恒隆广场)。
1999年12月,位于上海的零售综合大楼启用,楼面面积共99200平方米,成为上海最大的现代化商场。
2001年7月,上海恒隆广场隆重启用,由最大型国际品牌荟萃及占地50100平方米商场,以及浦东最高及占地90000平方米六十六层办公室大楼所组成。
2005年1月,成功夺得天津和平区商业综合地。
2005年9月,以人民币约7.6亿元投得沈阳市沉河区中街路一幅约3.5万平方米土地,发展沈阳皇城恒隆广场。2006年1月,与济南市政府签订意向书,获权入标竞投济南市一幅地皮以兴建购物商场。
2006年7月,与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政府签署意向书,于长沙市发展大型综合商业项目长沙恒隆广场,总建筑面积约达50万平方米,计划投资超逾人民币40亿元。
2006年8月,以人民币约8.95亿元投得沈阳市市政府广场南面、沈河区青年大街旁一幅92065平方米土地,用于发展沈阳市府恒隆广场。2006年11月,沈阳市沈河区中街路皇城恒隆广场开工。
2006年12月,以约人民币6.85亿元投得无锡市崇安区人民中路一幅面积37324平方米黄金地块,计划投资约人民币35亿元发展无锡恒隆广场。
2007年2月,以约人民币5.7亿元投得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一幅面积52569平方米黄金地块,并计划总投资约人民币25亿元发展济南恒隆广场。
2007年4月,沈阳市市政府广场南面、沈河区青年大街旁“市府恒隆广场”举行开工剪彩仪式。
2007年12月,济南市历下区泉城路“恒隆广场”举行开工剪彩仪式。
2008年5月,天津市和平区和平路“恒隆广场”举行开工剪彩仪式。
2008年11月,无锡市崇安区人民中路“恒隆广场”(一期)举行开工剪彩仪式。
2009年5月,投得大连市西岗区五四路一幅面积63400平方米黄金地块,并计划投资约人民币45亿元发展成一座总楼面面积221900平方米世界级购物中心,项目将命名为“恒隆广场”。
2009年5月,以约4.15亿元人民币成功投得无锡市崇安区健康路一幅面积16767平方米黄金地块。此地块与发展中的无锡“恒隆广场”(一期)相邻,并将成为恒隆地产在无锡市发展中项目的扩建部分。
2010年6月,沈阳市金融及商业中心沈河区中街路的皇城恒隆广场举行开幕典礼。2010年9月,大连市西岗区恒隆广场举行开工剪彩仪式。
2011年3月,上海港汇广场正式易名为“港汇恒隆广场”。
2011年8月,济南恒隆广场开幕,董事长陈启宗先生主持开幕典礼。
2011年9月,投得云南省昆明市一幅地盘总面积约5.6万平方米黄金地块,总价人民币34.96亿元。
2012年9月,沈阳市府恒隆广场开幕,率先启业的是世界级购物中心,随后还有顶级办公大楼、酒店及服务式寓所。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