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演讲 | 邱晓华:2019年中国经济展望

观点网

2019-03-19 15:20

  • 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债务所带来的还本付息的压力,造成各个层面压力进一步上升。

    邱晓华(阳光资产首席战略官):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和各位地产界大佬和媒体朋友们在这里就当下的中国经济做一个交流。

    怎么看待当下中国的发展,我想大家都很关心,我用了“在不确定中温和变化”这样一个主题,这是我就中国经济的短周期或者小周期判断的题目。如果用一个大周期、长周期,我是用另外一个题目,叫“变局与抉择”。今天因为时间有限,我就讲讲小周期。

    讲到2019年的中国经济,自然而然我们会想到过去的一年,过去一年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困难最多、挑战也最突出的一年,可以说来自自身发展转型中的困难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与此同时,来自外部各种因素的变化给中国带来的挑战也日益突出。所以在内外多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过去一年有这几件事情记住了,我想我们就记住了2018。

    第一件事情是一度困扰众多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危机问题。过去一年,在理论界、在各种媒体中间,在一些人的讲话中间,对中国民营企业家、中国民营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各种各样的不全面的认识,提出了一些不恰当的意见和观点,突出的就是所谓的退场、第二次公私合营的好时机,所谓的要全面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政治、民主的管理等等。

    其实稍有常识的人都应当知道,过去40年中国改革开放最有成效的、最值得人们去书写一笔的,就是伴随着改革与开放的大潮,中国经济的主体中间,民营企业家、民营经济异军突起,成为中国经济最重要的一支力量。我想这是我们稍有常识的人都不会忽视的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

    但是在好日子过了多少年,在人们思考未来的时候,却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不全面、不恰当的问题提出来讨论,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到了不正确的方向去。

    11月1号,最高领导人在中南海举行座谈会,对这些不恰当的议论做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家是我们的自己人,中国民营经济是我们党执政的重要力量。

    我想这掷地有声的回答应当说把人们的认识重新回到了常识的轨道上,因为这是太简单、太不需要讨论的一个问题。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让人们有更多的财富,让人们有更多的创造力,本身就是改革的最重要的一个收获,或者最重要的目的,这是第一件事情。

    这件事情我们记住了,我们就记住了去年一年,因为这个问题使得很多民营企业家在过去一年,他们说如果说40年来有什么至暗时刻,2018他们曾经有过这么一段至暗时刻,不知道自己的前途在哪里,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在哪里,因此信心崩盘,这是去年我们要记住的。

    第二件事情就是去年许多上市公司股权质押造成的上市公司的危机。在转型升级阶段,按道理我们应当适当地控制自己的节奏,应当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杠杆,当时有一部分企业家中国发展阶段性的变化判断有偏差,形势不如人算,去年股市跌跌不休,以至这些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到了崩盘或者平仓的临界点。

    如果按照原来的约定,股权质押平仓,那就意味着这些上市公司辛辛苦苦创办的企业要拱手相送给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他们将血本无归。股权质押和股票买卖是不同的,股票质押意味着体到了平仓线,你如果不能补仓,你所有的质押都会被统统归零,你质押给谁,谁就拿走了。股票你从10块钱跌到1块钱,你还有1块钱。

    所以去年很多上市公司因此险些出现系统性的金融和债务风险。还好,政府及时对此做出了政策的修订,没有按照原来的约定去平仓,而且出台了一系列的纾困措施,使得这些企业也平稳地落地。

    第三件事情就是去年中国大地上的环保风暴。按道理在今天对中国的环境问题重拳治理、下大力气都不为过,因为我们知道空气、水、土壤问题已经严重危害到人们的健康,所以采取措施治理是完全必要的。

    问题是中国今天的环境问题不是一天形成的,它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所沉淀下来的,因此面对这些问题肯定要有一个历史的视角考虑,但是在去年的工作中我们发现一些简单化、粗暴化的做法,就是关停,险些让许多地方经济发展造成重大的挫折。

    也还好,政府及时调整节奏,及时注意了区别对待,所以这个问题也算平稳渡过了。国内去年就这三件事情给中国经济险些造成重大的挫折,这是我们应当记住的。

    第四件事情就是大家今天还在关注的中美贸易摩擦所带来的外部危机,这个危机来势凶猛,从去年3月的301调查到500亿加25%关税,再到2000亿加10%的关税,可以说愈演愈烈、不断升温,眼看就要进入到白热化的阶段。

    12月1号,中美两国元首在阿根廷谈成了一个休战三个月的协议,因此困扰着全球的一个问题,困扰着国人的一个问题,在那个阶段平稳地或者稍微缓和地给大家带来了一定的缓冲期。眼下三个月已经过去了,中美还在继续谈判,因为这个休战期进一步延长了。

    如果按照当时的节奏发展下去,2000亿到今年的1月1号从10%到25%,2670亿也要加关税,可以说中美之间所有的经济关系就可能完全中断,因为这不是一件小事情,肯定会造成极大冲击。

    去年一年中国经济就是在一些内外挑战、困难中渡过的,由于政府及时调整政策,由于国内外的一些因素相对的变化,所以过去一年我们总体上可以这么说,叫有惊无险、平稳落地。

    因为最终中国经济还是交出了6.6%的成绩单,虽然从曲线上看,从6.8%、6.7%、6.5%到6.4%是一个往下走的趋势,但是全年6.6%,还算对得起过去这么一年大家的努力。

    这就是去年的一年,我们记住了,就是在有惊无险中,我们相对平稳地渡过了困难的一年,渡过了充满挑战的一年。

    今年会怎么样?外部环境对中国而言肯定是相对不利的,至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传统的全球化所带来的全球贸易高增长的周期已经见顶了,今天全球贸易随着传统全球化的格局、秩序、规则的改变,有可能造成全球贸易走下坡路。

    第二,全球经济增长虽然还在温和中前行,但是发达经济体、发展中经济体同步复苏的这样一个好的趋势在今年也要中断,因为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今年不如去年,欧洲今年不如去年,日本今年不如去年,中国今年同样不如去年。所以从增长的角度来说,今年全球经济也是一个走下坡路的年份。

    第三,从外部环境来看,地缘政治动荡的局面和流动性宽松可能生变的的政策打架的局面交织在一起,使得全球资本市场、大宗商品市场、外汇市场充满着变数,这是从外部来看对我们来说相对不利的因素,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特别是围绕着中美之间的矛盾,究竟能不能在可预见的一个月之内达成一个双方都可接受的协定。

    目前来看虽然已经完成了90%,接近达成协议,问题是特朗普是一个不是很靠谱的领导人,他可能会找各种理由,会根据国际国内的各种变化,又说这个协议不合我意,因此可能放弃,就像他和金正恩之间,原来事先都谈好的,下面的人把协议都谈好了,但是他最终不签协议。所以这种不确定性应当说是今年我们外部环境中间最要关注的。

    国内今年的发展环境在我看来还是相对有利的一年,或者说对企业、对投资者总体而言,今年是个相对友好的一年。

    一方面我们从整个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上来看,经过多年的调整,新经济的支撑作用、新业态的支撑作用、新动能的支撑作用在逐渐的长大,它已经开始形成一定的对传统经济下滑所带来的对冲的作用。换句话说,小周期在今天有可能是一个主要见底,然后趋稳、逐步回升,可能是这样一个相对有利的发展态势。这是从小周期角度来看。

    第二方面,从政策环境来看,今年核心的一点是在稳增长基础上防风险,而不是在防风险基础上去稳增长。这就调了一个方向,把稳增长又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可以预期今年政策面上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还是投资消费政策,总体上看是一个要产生对冲经济下滑作用的政策环境。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今年政策比往年要来得更友好。

    第三方面,改革开放的周期。市场化改革在过去一段时间似乎谈得少一些,当然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加大市场化改革的力度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上,今年的两会也突出了要加大市场化改革力度。可以预期通过激活市场的活力来对冲经济下行的压力,在今年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更友好的表现,那就是从体制上、从对外开放的质量上能够看到更有利于微观层面的制度环境在走上新的轨道。

    从国内经济周期、政策周期和改革开放周期这三个方面来看,2019注定是相对于企业、投资者、消费者来说,总体上是一个更友好的一年。

    因为政府工作的基点是要稳增长,因此它要通过新经济的进一步增强,通过政策进一步的调整,通过改革开放进一步的深化,来形成在外部相对不利的因素下,怎么保持中国经济在合理的区间,怎么去实现稳增长的预期目标。

    这是从发展环境的角度来看,可以和大家简单说,外部相对不利,内部相对有利,因此2019年就将在不利与有利的相互作用下来往前发展。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总体的判断是,上半年将继续延续去年以来的下行的发展态势,不出意料的话,一季度肯定比去年四季度还要低,二季度可能逐步压缩下滑的区间,但是还是下滑的一个态势。

    但是到了下半年,随着政治因素、政策因素等等作用的加强,对经济下行的对冲的作用将进一步显现出来,因此下半年就有可能结束小周期的下行,转为企稳、稳中有升的新的发展态势,全年估计是6.2%左右的增长。

    这就是2019年的中国经济发展态势。

    具体来看,可以预期2019年投资在今年的中国经济中间将会扮演比上一年更重要的作用,因为眼下所有的政策的基点之一就是要稳投资,因为稳投资有可能改变去年以来投资持续下滑的态势,今年投资可能转为稳定回升的态势,初步判断今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可能由去年的2个百分点左右回升到2.5或者2.6个百分点,比去年要提高0.4%到0.5%,这是我们可以初步判断的。

    因为今天我们看到所有政策的基点,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稳投资。

    消费方面,可以预期尽管中国经济在现阶段由于失业的压力,由于调整的压力,再加上汽车、住房两个热点逐渐降温的作用,所以整体上看,推动消费上升的因素逐渐减少。但是由于逐渐进入了一个消费相对稳定的周期,来自基本面的消费还是整体比较稳定的。

    所以今年消费对经济的作用,可能由去年的5%提高到5.1%。这样消费+投资对中国经济的拉动可能就是在7.7%左右。

    问题是今年我们看到对外经济这一块,总体上看不如去年,一方面出口增速减缓的态势是一个大概率事件,而另一方面今年的进口可能会由于各种政策因素和外部因素,会进一步放大。

    比如说中美之间的贸易谈判,中国肯定要扩大进口,比如说今年的非洲猪瘟可能导致我们的一些农产品的缄口到增加等等。

    所以整体上看,从出口和进口这样一个比较值来看,对中国经济的拉动肯定是负的,而且这个指标比去年要进一步扩大,如果去年是0.6%到0.8%的拉动,今年可能就会扩充到1.7%左右,对冲下来,最终今年就是6.2%左右的增长。这是具体来看中国经济今年的表现。

    眼下我们要最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就是高债务带来的中国经济的风险。

    当下中国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或者是家庭,负债都处于一个上升的轨道上。虽然总体上的负债率趋于稳定,但是从结构上看,还是负担比较重的。从目前的负债角度来看,中国依靠加杠杆来推动增长的支撑作用空间已经越来越小。

    另一方面,由于2008年以来的加杠杆所造成了负债的压力越来越大,从去年开始,中国经济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已经显现,就是名义GDP增长下滑的速度已经明显大于实际GDP增长的下滑幅度。去年名义GDP的增长幅度下滑了1.6个百分点,而实际GDP增长才下滑0.2个百分点。

    名义GDP增速的下滑,肯定是因为增长中的价格因素在减弱,因为总体增长的速度在放慢,造成整个名义GDP增长速度下滑得更猛。名义GDP增速下滑,它就意味着当年整个国家新创造的财富有可能不足以支付当年各个层面所需要支付的利息。

    去年我们90万亿的GDP,相对于上一年的82万亿,可能增加了七八万亿,但是当年我们所要负担的利息超过10万亿,今年名义GDP增长速度可能还要进一步下滑,可能会下滑到不到9%,这样形成的名义的财富和债务的利息相比较,可能还要进一步的拉大缺口。

    未来三年我们可能有40万亿的利息要来承担,每年超过10万亿的利息要承担。但是未来三年我们能不能够名义GDP增长40万亿?现在来看显然是做不到。

    所以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经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高债务所带来的还本付息的压力,造成各个层面压力进一步上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中国问题,那就是如何化解这样一个高债务可能带来的问题。

    大家可以设想,第一肯定是债务延期,第二是债务打折,第三是债务赖帐。在这三条路之外,是不是还有别的路可以走?

    从目前中国经济、政治各方面的因素综合来分析,我想债务的证券化、资产的证券化可能会成为国家化解这个问题的最重要的选项。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预期中国的资本市场在未来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正因为它的地位的重要、作用的重要,可以预期未来的资本市场将成为投资者配置资源、配置资产最重要的一个领域。一定意义上股权投资、股票投资将逐渐代替我们今天在座的大多数人所从事的房地产的投资。

    如果说上一轮大家的财富的配置更多是在房产的配置,以此增加财富,从现在开始,大家配置资产的主阵地将转到资本市场,这就是从问题出发的逻辑导出政策的改变和我们对未来资产配置中间需要关注的点。

    当然,在资产配置中请大家注意两个因素,第一,它的这个产业有没有消费者做支撑,这是一定要考虑的,这个产业背后如果有消费者支撑,大家可以放心地去投资,可以放心地去发展。反过来,这个产业背后都看不到人,没有消费者,请大家千万要小心。

    第二,这个产业是不是会被技术所颠覆。如果你投了很多,一个新技术出现,颠覆了这个产业,或者说这个产业被技术所改造、所推动,所以技术因素、技术进步因素也要作为我们投资和配置资产要考虑的。

    这就是我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内容。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小周期来看,我们可能是一个前弱后稳,进入一个小周期由降温到升温的变化,而中国经济今天的问题是由于高债务导致我们无法再用更多的杠杆来支撑,因此它肯定是要通过别的办法,除了创新,就要对原有的存量资产和增量资产进行配置,因此资本市场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

    至于投哪些?我想是要投那些有消费者支撑的产业,投那些不会被技术所轻易颠覆的产业,或者说技术能引领这个产业发展的产业。

    这就是我今天和大家说的结论,谢谢大家。

    审校:劳蓉蓉



    相关话题讨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