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 >

其他 >

>

>

正文

王小广:区位解读沿海时代与都市经济圈
作者:     时间: 2013-11-13 11:43:36    来源: [ 观点网 ]

  王小广:大家好,非常高兴再次来到连云港,连云港这个城市知名度还是很高的,在江苏省有独特的区位优势,过去的欧亚大陆桥,现在丝绸之路的经济带,它的作用更加凸现出来。今天可能是考虑到我的知识面比较宏观一点,所以这个题目出得比较大,对区位进行分析,看起来好像跟连云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实际上关系非常密切,我想还是紧扣连云港这么一个地方,面对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新的机遇,不管是国家还是从长三角,还是江苏省,它的一些地位凸现出来。

 

王小广

  所以我想分析的第一个就是,我们的区位分析。这个区位怎么看?我看区位看两个东西,第一,看它的地理的位置,第二,看经济的地位。我觉得区位实际上就是要看这两个事。地理的东西是自然的,或者说是历史形成的特殊的,有的地方它就是一种交汇地,像徐州、郑州,它是某种交汇地。还有就是小的节点,还有节点都达不到的,那就是边缘的。我们连云港过去是什么样的位置?你要想作为新亚欧大陆桥这样一个大长线,那实际上就是一个终端的概念,终端的概念要我说就是偏僻的,所以我们是个断头路。我们现在客观地说,随着我们讲我们重要,但是我们地理上还是比较偏僻的。使我想到广东的潮州,它虽然说自己有各种优势,但是它的路是接不上的,连接福建那个路它都有问题,所以它变成一个偏僻的地方,这是地理上的问题。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从地理上,把海洋这个元素放进去以后,由于我们是面对海洋发展的,江苏最缺的是海,我们把这种为之一加进去以后,你就可能不是一个断头的概念了,就变成一个交叉的中点的概念,所以地域位置出现了改变。从过去的概念,有人说我们老发展不起来,我说那是没到时候,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某些客观的条件。所以我说看这个地理上的变化。那我们讲,这样的一个地理位置,在中国处在一个什么位置?别人怎么定义我们连云港的?从地理上和现在的机遇结合起来,我觉得连云港的区位处在二级的地位,绝对达不到一级,你们不要把它想得特别高。我们有一线城市、二线城市、三线城市、四线城市,连云港可以作为二线。我们看地理位置现在有这么一个明显的印象。

  我们再看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经济,在经济上我们处在什么位置?在江苏、在长三角,在全国它处在什么位置?我们在江苏省可能处的位置是第三、第四。你就是个地级市,你在整个江苏省还不算什么,也就是说你排的不是靠前的,你是在中间或者是中后一点的。我们要把未来区位的遐想,未来的机遇、潜力搞清楚,这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我们的经济发展本身跟这个差距还很大,我们的经济发展处在三线的水平。

  我们现在的任务是什么呢?我对这个区位的看法,就是经济上努力通过打造,不管是新城还是重新定位,我们找到区位潜在的内容,发挥巨大优势的内容,我认为这是连云港要做的事情。我们发展还是远远滞后于地理上的区位的,所以我们要有这么大的一个变化。我们不能讲太高了,说要作为世界的什么城市,这个我觉得都不太现实,我觉得首先是从这两个东西中间找到它的差异,我们要有这么一个转化,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连云港发展到底面临哪些机遇?从全国层面,从长三角层面,从江苏省层面,至少应该从这三个层面来看,全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势?经济形势、发展形势到底是什么样的?现在有一种大势判断的语言,就是说我已经进入了新阶段,这是现在国家领导人从总书记、总理都在讲这个事,就是中国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这个阶段给我们这样的地区(三线、四线地区),沿海地区次发达的地区,在经济上是中等水平的区域带来了什么样的机会?过去我们有一些关于区域经济学的分析,就中国地大物博,它就是一个多中心的发展,不要讲一个中心、两个中心、三个中心,都不成立。中国多大?10个中心、20个中心、30个中心都是可以的。过去我们总是讲世界要多极化,中国经济是最需要多中心化的,所以我认为未来的一个重要的趋势,从区域发展趋势来讲,那就是多中心的,我们在这个多中心里要成为某一个部分。一个区域大中心,我们作为一个次中心。发展总是转移的,不是某个地方发展了,别的地方不发展,它就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它是一个梯度转移的。而且我们本来就有沿海,离发达的地区又这么近,所以它有天然的优势。区域发展是多中心化的,是扩散型的,过去可能是一个强化中心,强化向少数地方集中的,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带有分散化,它有多中心化的趋势,这对我们是有好处的。这里面包括了产业转移、更多中心的出现,包括我们可能成为中心的一部分,这是我讲的全国的第一个特点,多中心化。

  第二个,它是内陆和沿海的交会,海洋经济也好,包括中国发展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它都是我们的产业上或者方向上的明显的转变,就是区域上更加注重这样一个关键点,特别是从物流经济学、物流的角度看,它充分发挥这种节点的作用,我看中部地区很多的节点都要充分发展,过去就是沿海、沿边,到未来是这种节点,我们现在是又有沿又有边,节点这个概念,所以我认为未来节点经济汇聚的这种特别在我们这里面体现了。当然我们还看到一个区域格局的变化,就是中西部地区快一些,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发生的这种情况变化,这是政府非常希望看到的结果,因为这个规模化,中部地区加快,沿海地区稍微放慢一点,全国经济还会发展比较快,这就是区域之间达到均衡。这个我想从产业转移,从区位节点的扩散,包括多极化城市这种发展来看,在全国来讲,我们这个区域具有独特的优势。这是要从全国这个角度。

  那我们讲长三角呢?可能整个发展都离不开长三角,就是我们可以再把这个战线拉得很长,这个事是80年代就开始炒的,90年代也在唱,2000年以后也在搞,现在到了2010年代以后,我们还得做,这个文章是越做越大。我们真正要体现这个优势,你还是在长三角上怎么去融入,怎么去实现把我们的分母做大,规模做大,产业做得非常强大。我到这里来之后,有很多人在交流,有很多人议论,有人说日照的港口发展起来了,超过我们了,我们比他可能起步还早,好像我们做工作做得不是特别好。但是我的答案是,我们成为一个长三角的腹地,但是长三角这个腹地我们没有在产业上形成某种强大的集聚效果,我们自己没做起来。港口这个流他要的不是别的地方流的,要的是我们自己的,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的港口,所有的港口特点都是这样,就是你外面的流有限,你自己没有流,那你的港口发展就受限制。日照就不一样了,山东的发展和苏皖发展不一样,它基本上都发展起来了,它连菏泽的发展都很大,所以它自身的流就很大。所以我们说我们的长三角怎么去融合这个问题,我们可能做得还不够。我们的地位应该在长三角这一块显现出来。当然我们还是受到一些地理、交通方面的限制,所以我觉得产业连接方面跟长三角之间的关联还不是那么强。我就举个例子说,我们今天上午看到那个清单,看到那个分成两个,一个主要的客商和一个其它的客商,我算了一下,一共把我算上是184个,整个长三角是69家,江苏53家,也就是江苏的不到1/3,长三角的1/3强一点。我感到长三角的产业向我们的转移可能有各种障碍,或者说某种准备不充分,特别是浙江只有4个企业过来。浙江是一个小企业发展非常丰富的地区,它有强大的民间资金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是非常好的一个资金来源、产业来源,但是我们现在只有4家。所以我们和长三角的关系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或者说还有需要强化的地方。

  第三是江苏省这个位置怎么摆,因为我也不是从省里来的,我是以外来的角度来看,我觉得可能省里对连云港的定位比较摇摆,有时候可能觉得很重要,国家一重视,又强调一下,可能很多的时候又回到了苏南、回到沿江去了,所以整个江苏的战略,还是以沿江为中心、苏南为中心。但是它有时候看到你有点希望,而且从一个均衡发展的需要,它又会给你一些支持,这样一种矛盾使得这个定位经常很反复,它没有一个很准确、很坚定的定位。作为一个副中心,我们的连云港可能比徐州的定位都难。当然,一方面跟我们自身的优势没有发挥有关,另一方面,确实跟我们省里面对这里的重视不够、老处在摇摆状态有关。不管是从政治、从大的省域的格局发展,它确实要体现一种方向性,我不知道这次省里是不是坚定了,就是一定要把连云港做起来。但是从我们的机会、可能性上确确实实应该从这方面发展,要把它做一个省域的定位,这个定位以后,我们可能就不一样了。我过去讲区域发展,它一定不是单中心的概念,应该是多中心的,在省域里面也是如此,据我观察,只要一个省是一个多中心的省,它发展都好,我们江苏有南京,还有苏南两个中心,我们发展江苏北部,徐州、连云港又成为两个中心的话,这个活力、规模、体量全都会显现出来,所以我觉得我们省的这个定位对我们影响很大,这是我讲的第二点,我认为这三个层面都给我们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从现在来看,现在的发展力度比过去肯定要大。市场发展本身,环境、区域发展的变化,对我们的影响,从客观上它已经具备这个条件,还需要省域的支持。

  第三,延续刚才我提的问题,连云港怎么融入都市圈,我想提几点意见。我认为最大的文章还是融入长三角都市圈这个文章。

  上午我听到介绍情况,包括部长的演讲,他讲了一个概念,说我们这个地方有区位优势,有强大的辐射力。我不知道辐射从何而来。我马上我的反应就是被辐射,我觉得我们发展是要被辐射,而不是去辐射别人,我们连云港没有辐射能力。你作为一个新亚洲大陆桥的终端,你没有辐射的可能性,你辐射的就是周边的县,就这么100公里。你要想从三位变二位,那你就有辐射能力,所以我们说二线城市还是有很强的辐射能力的,但是三线城市谈不上辐射能力,四线城市更谈不上。所以我们讲,我们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是聚集能力不够。聚集什么?要么是聚集物,物流、港口,要么是聚集产业,要么是聚集人,这三个东西,你都不够,不成规模。我们讲港口很大,现在已经两亿吨,集装箱已经达到500万吨,那跟你的潜力比还差很远,因为我们的聚集能力不够。假如冯部长讲的东中西一体化有两条线的话,我们这条线是很弱的,跟长江没法比,所以他没有通过你这条通道过来,或者讲我们讲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新疆这样的所谓的新亚欧大陆桥这样的地区,它生产的产品,它主要是封闭的,不是开放的,它生产产品不是为了出口的,就不经过你。那你有什么办法?没办法。所以我们就说这个东西是不能强求的,但是我觉得产业聚集是非做不可的。这是我说我们现在需要什么。当然我们需要合作,今天上午开了会,谈到跟兰州大学等等的合作都很好,但是这种合作发挥效益很慢,我觉得主要还是从我们自身跟长三角融合做文章。

  这里面解决一个什么问题?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产业选择和分工问题。我昨天看我们这个清单,说什么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全有,重化也有,我们临港工业,化工、钢铁都有,确实我也同意,重化确实非常诱人,但是这个产业定位说明我们对自身的产业优势不是很清楚。按照苏南和浙江以及广东的区域发展经验,就是板块经济发展最好。我们是讲要成规模、成板块,不是讲你什么都要。我老说,一个县域经济很好发展,我一个县就搞一个产业,我一个产业集聚几百家,那我这个地方不发展是不可能的事。集聚的产业要选择几个,不要太多。我们现在讲大工业,可以利用我们的港口工业,但是我觉得不能超越一些可能性。现在有一个说法,中国的港口的大布局、产业、重化工业的大布局基本上已经完成了,我们再分一杯羹是可以分一点的,但是不会特别的多,就像临港工业,我觉得可能还要重新研究研究,看看到底有多大潜力。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苏南和浙江的一些轻工业,他们已经开始丧失优势的轻工业搬过来呢?我们不能复制苏南的模式吗?我认为应该是这样,因为我们就是近水楼台。我觉得这个文章没做好,我们说我们有多少个区,有多少个县,我们可以一个区搞一种,那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做起来,具体的是什么我也不知道,但是我觉得你们研究的定位太泛。然后也还要考虑到跟长三角的分工。因为它产业升级了,它的产业就可以转移过来,正好进行了分工,产业分工在长三角地区来讲,就是通过产业转移来完成的,而且产业转移是近水楼台,多建点通道,然后我们通过这个出口。他们可能觉得我们的附加值不是很高,我们就搞那种轻工的产品的出口,我们代替它。所以我觉得产业选择是我们发展定位的最核心的东西。当然我们也感觉到我们本地有些产业很有优势,你像医药行业,我们有明显的优势,我们要发展本地的优势产业。借力发展,引入招商引资和促进本地发展,这两个东西应该结合起来,这是我的第一个建议。

  第二个建议,这也是我的亲身感受,长三角非常发达,在中国经济非常发达,珠三角比较小,一体化搞得比较好,还有一个是环渤海,当然我们现在中部地区也加快发展了,几个方面都希望建立一体化的发展的机制,大家通过分工、协调发展、合作,来做这种事。现在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交通通信的问题,怎么打破地区的壁垒。你像我5点钟要赶到宁波,我从连云港到宁波怎么走?应该有若干很容易的选择。宁波也是长三角,我们连云港也在长三角,现在看来这么近的距离,我没办法实现多种选择,我想坐高铁,我想坐飞机,都没办法,所以最后的方案就是让主办方给我送过去,实际上这不是一个最佳方案,大家都辛苦,我辛苦,你也辛苦。这个例子说明了,我们的交通一体化是非常差的,区域一体化是非常差的,你没有连起来,有这种需要的人可能不止我一个,有很多很多人,但是你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当然这不是连云港自己能解决的,是整个长三角的问题,实现不了我这么一个需求。所以我认为这个东西,交通、通信一体化,对加快长三角的人流、物流、资金流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有很多原因没办法一体化。假如我们要给长三角提建议,就是应该在这方面去做文章,去做呼吁。

  第三个建议,关于港城发展的规划,我也想提点意见。我们现在的城市,从中央来讲,不想走过去的城镇化的老路,提出新型城镇化的理念。这个新型城镇化怎么在连云新城的发展中体现出来?过去说我们的城市没有建在海边,海滨城市没有建在海边,现在把城市中心往海边转移,我非常同意这么一个战略,对城市重新进行布局,有海你不利用它怎么行。我们现在城市的区域转移,这么一个战略的定位,我认为是非常对的。我们从一个过去的中心转到现在这么一个新的中心,它是一张白纸,当然我们之前做了很多的工作,包括新城的建设已经开始,前期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我觉得,这里面还有很多问题,我们要去规划、研究。首先一个问题,港的定位。港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港?能够多大规模?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要低,因为我刚才说了,你西部地区那些流可能流不过来,这个新丝绸之路是个良好的愿望,到了中东以后,你能到欧洲吗?所以我觉得港的定位,不要拔得太高,现在讲国际性的海港城市,我不知道这个国际性是个什么意思,是国际海港城市,是国际化的,国际性的,这有什么区别?这个港的位置,靠新丝绸之路,通过物流转移,我觉得这个发展会很难,所以我认为这个定位不要定得太高,这是一个建议。第二个就是跟产业的协调,我对这种重工业的布局还是有疑虑。长三角很多地区的发展不是靠重工业起家的,我们现在也不见得非要有重工业,当然我们有这个港的优势,我们的临海工业可以发展一些,能发展多少就是多少,不需要太强求,不然就会把这里其它的机遇给错过。现在有很多这样的情况。还有一个,要怎么避免这种大城市病,大城市病现在主要问题是分散,我一直强调集聚效应,这种集聚效应是一种合理的,或者按照一定的规则来集聚。新型城镇化在我们要建立一个240万人口,甚至达到300万人口的城市,实际是个大城市,这种大城市一定要按照大城市的规律办,紧凑、高效,结构优化,不能分散到这个层、那个层。这种分散化的,我现在感觉到有点走老城市化的路。就是布局要紧凑、集中。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多讲这个规划问题了。



(审校:劳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