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岩松的成就密码:一面大胆的突破现实,一面不断的延续传统。
马岩松:建筑师,MAD建筑事务所创始人
33岁的马岩松已经是中国建筑设计界的一个品牌。在多伦多标志性大厦Absolute的中标使他成为首位在国外赢得标志性建筑项目的中国设计师。今年4月,他被著名的建筑设计杂志《ICON》列入全球20位最重要的年轻建筑师。但在之前,2004年回国创业的马岩松两年内没有接到过一个项目、盖过一栋房子。马从未因此感到沮丧,更不会因此向现实“妥协”。他身上带有1970年代出生的那一代人所特有的印记——在现实制度约束与自我意识觉醒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叛逆性格。提倡观念的马岩松与很多和他一样充满理想的人将抽象的概念落实成具体的实物,在他们的办公室里,中外设计师彼此用英语交流,有时为一个项目争论到很晚。
我相信一个城市的设计和建筑能让人得到自由、感到民主、对未来产生幻想
如果把创意看成“产业”,创意一定会死。个人的智慧是最重要的,所以需要各种完全不同的人,代表着自己的东西。创意本身很简单,就是发现问题,然后相信自己,再用自己的专业技能、想象力和智慧去解决问题。不同的解决方法带来的结果就是创意。说起来容易,其实在所谓的创意产业里,有许多人既没有发现问题也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在制造问题,所以这两点实际上很难做到。
我们以前有些业内评价很好、但最终没有做出来的项目,有国外的,也有中国各个城市的所谓地标建筑。现在有些项目能实现了,我觉得是跟大环境有关。我接受过《商业周刊》的一个采访,那个美国记者问了一个问题:“你们这些30多岁的人曾经代表着一种不同的观念,当你们变成国家的中坚力量时,会对国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其实我倒觉得变化的主要是时代。之前我们做某个概念时,大家都会觉得跟大的基础环境很不一样,因为有权或有钱的人有点害怕尝试不同的东西,这也是人的本性。
但不管干没干成,我们的观念都很受媒体关注。这同样是因为大环境。中国设计的基础太差,只要稍微强调一点个人价值就很容易被人看到,这是一个典型的初级阶段。我觉得现在那个阶段已经过去了,一方面我从个人角度思考什么样的“未来”是适合中国的,另一方面我也看到中国的决策层在改变,我们的业主——国企、私企、政府都在变,这其实给了年轻人越来越大的空间。
建筑是讨论观念的,它本身是艺术也是文化。它必须影响人的生活,必须对未来提出建议,即使是没有落实的口头建议,只要真正对社会有影响,我就认为是成功,所以我特别重视观念层面。建筑设计关系到很多东西——社会、情感、文化、技术、历史甚至政治,每个项目会有不同的问题冒出来,这些问题依然是抽象的观念,而不是具体的东西。我的观念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建筑观念,比如我相信一个城市的设计和建筑能让人得到自由、感到民主、对未来产生幻想,这就是对社会和心理上的作用,因此最后能不能实现是很大的挑战。
但传统不认可这种观念,坚固实用才是标准,而我认为这是不够的。功能是建筑的最低要求,如果那是主要标准的话,就不会出现伟大建筑了。功能很容易实现,人的适应力很强,况且没有什么建筑会让人觉得完美,追求功能完美本身就是错误的出发点。而且我觉得不能让人太舒服了,这会让他们沉溺于身体的享受,脑子就不动了,我觉得这就代表死亡,而触动精神的东西对未来则是希望。
我觉得自己在坚持观念这个方面的工作还是对很多人产生了影响。当越来越多的项目要开始实现时,就过渡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在我提出观念之后,怎样保证最后出来的是原先的东西。
从抽象的想法到深化再到满足技术、业主、政府等各方面的要求,把一个不一般的概念实现出来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时间。我的工作是提出一个大的概念,具体细节由其他人完成,和他们开会主要是保证最后实现出来的东西不会脱离这个概念。我手下的设计师如果可以独立设计一个项目的话,我就会鼓励他自己开事务所了。
我认为自己不是反传统的,而是延续传统的
在初级阶段,整齐的大环境很容易凸显出不同,随着越来越多“不同”的人出现,就进入了第二阶段,即如何超越自己。
我一直想回来,北京是我出生长大的地方,对这儿很有感情。在英国工作,有机会接触中国的项目,所以就干脆回来了。当时以为中国已经处在第二阶段了,所以抱着“最大敌人就是自己”的想法。那时也有很多国外的人问我:“该不该回去?环境是不是特差?”其实我都没想到环境的问题。回来后两年参加了100多个竞赛,其实对结果都不在乎了,想说的都说了。等真正中标时,反倒有些紧张了,因为之前从来没盖过房子。
我的事务所简称“MAD”(疯狂的),当时想到这一点时,觉得这个“歧义”还挺好的。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暗指我的设计风格,我更愿意说是一种态度。有评论家说我们带着一种反叛和玩世不恭的态度,可能我们这一代人都有一些叛逆,从小的环境使我们既了解现实制度,又想保持自我。我觉得批判性是我们想要的,我们并不满意以前的环境。
但我认为自己不是反传统的,而是延续传统的。我最喜欢传统。从小生活在四合院,我知道传统是什么,它是一种精神。我个人理解,传统精神是平和、空灵、也很有力量的。当然,具体的东西都不一样,比如我们最近做的一个规划,其中涉及到公共景观。一般认为这就是一个大家都可以去的广场,但我发现这并不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中国古代的广场在皇宫里,不能随便走,讲究的是“空”。还有很多围起来的村庄中间是一片水,这块“空”留给了自然。和西方不同的是,人在中国是处在第二位的,所以人与人之间有一种礼让,一种修养,强调的是群体而不是自己。反传统的态度也是延续传统的一种方式,不停地否定自己,历史才能进步。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