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丽又满是黑色幽默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每次仓皇逃避困境,或是热情四溢奔向新生,都拎着一只用了几十年不破的旅行包,拉锁上挂着一个小挂坠。仔细看,那是“太阳之塔”,是她毫无不安、迷茫的心一直随身携带希望的象征,可惜这虚妄的希望宿命般诱使她一次次所爱非人,卖身、杀人、孤寂而终。
1970年,抽象派、超现实艺术大师冈本太郎为大阪万国博览会设计制作了巨大的“太阳之塔”,高70米的圆锥体,左右伸出25米长的鱼鳍状的双臂;前后长着三张表情古怪的脸,顶端金色带有假面的脸是“未来的太阳”,正面素色严肃噘嘴瞪眼的脸称为“现在的太阳”,背面由3000枚陶片拼出眼神诡异阴沉的“黑色太阳”毫无疑问表示过去,塔底曾有“地底的太阳”,现已经行踪不明;塔内用299个标本组合成“生命之树”展现了从恐龙时代到人类为王的生物进化过程。
万国博览会会场上的临时展馆早已拆除,冈本太郎的另外两个雕塑作品《母之塔》和《青春之塔》只留下模型,唯有太阳之塔原样保存在纪念公园里。它已成为日本战后影响最大的雕塑,凝聚着日本人在当时经济腾飞的背景下对历史的反思,对现实坚定不移的信念,以及对未来的遐想。其中表达的日本人的世界观,至今未变。而1970年的大阪万国博览会也成为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重大历史事件。
目标:大阪,1970
1851年在伦敦的水晶宫里举办了第一届万国博览会之后,万国博览会就在欧美国家之间频繁交接举办,展现各自工业革命之后的技术成果,一较高下。
像所有自尊心强的亚洲国家一样,日本梦想着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20世纪30年代就申请获准举办1940年的万国博览会,积极准备,选定东京附近的一片地作为万博会址,进行了周密的策划部署。
可是,时至1938年,战争迫使“万博协会”在一再坚持之后还是遗憾地发出了延期通告,“这次延期决非放弃这一计划之意,而是审时度势,选择真正的辉煌时期,要举办可以载入日本史册的名副其实的日本万国博览会……”
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经历了战后城市形如废墟的惨况,却迎来了梦一般的“神武景气”。日本各地开始大规模进行城市规划和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纷纷建成了各类文化会馆,像前川国男这样的建筑大师终于得以施展拳脚,堪称日本战后建筑杰作的作品,大多设计建造于20世纪60至70年代。
1964年成功举办东京奥运会之后,日本内阁信心满满地重新批准举办万国博览会,将这个大好机会交给了大阪,时间就定在1970年。
几年间,大阪及周围延长了410公里的高速公路,与其联系密切的东京圈高速公路延长了615公里,一级公路增加了20%以上,还专为万博修建了长为23.5公里的世界最长的单轨铁路。
作为万博场地的是最欠发展的低洼地千里地区,1962年才开发成为大阪的卫星城,住进50户250人。随着各类为万博进行的建设,1969年十月,千里新城已拥有10万居民,住宅区、公园和游乐场布局合理,是人丁兴旺、设施齐全、交通便利的新兴城镇,更成为日本战后卫星城建设的范本。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1970年3月15日到9月13日的183天,近6422万人次参观了大阪万博,这个数字相当于当时日本人口的二分之一,至今没有任何一次世界博览会能够超越。2005年的爱知博览会,也只有1500万人参观。
共有77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参加了大阪万博,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都汇聚在此,出现了号称可以将物品无损储存5000年的“时间胶囊”(松下制造)这样似乎只能存在于科幻小说中的技术成果。人们一次次走进会场,分几天看完主题为“人类的进步与和谐”的全部展览。浦泽直树的漫画《20世纪少年》里真实记载了当时小学生们争着前往万博的心情,可说是不远万里,不畏炎夏,只求亲眼目睹一下人造卫星、登月船、月球石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展品。
各国政要纷纷参与这个重要的庆典,相当于“日本十年的外交努力”。蒙古副总理亲临万博现场,看到人潮汹涌,问道:“今天到万博参观的是多少人?”
“80万人。”
“啊,这是我国人口的一半。”他不禁感叹。
万博的建筑设计本身也充满挑战。330公顷的场地分为总体规划、设施配置、最终设计三个设计阶段,由丹下健三任总建筑师,矶崎新等三十多岁的中年建筑师为中坚。一开始就设定为会后拆除的场所,却花费了几十个建筑师、数家当时日本顶尖的建筑公司五年之久的时间。
“不仅仅是建筑设施消失了,连博览会本身也是瞬间的体验。”这样想才会放松心情,利用万博的机会实现各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建筑师们提出了“节日广场”的设计主题,摆脱了“建筑”的沉重,设计出适合欢快氛围的“装置”。
在矶崎新的主题馆设计图上,150m×600m的平面中,标注着movingstage、movingseat、movingstairs、movingscreen,一切都是不稳定的存在。他们更结合万博的科技主题,雄心勃勃地运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最新手段,现场也运用了通过电子技术控制声光及动作的计算机体系。鉴于当时能够进行计算的,还是IBM1133系列这样的大型机组,设计师们想当然地在中央会场里设置了两个象征计算机时代的巨型机器人。
回顾当时的设计,矶崎新不无遗憾地说:“20年后,实现这种功能的电子技术取得了令人瞠目结舌的进步,并且不断地小型化……,一切都发生了改变。这个庆典广场的各种装置的设想,在巨大的技术时代的最后变成了一种纪念。”
除巨大的主题馆外,各个国家组织馆、企业馆、国家馆,也布置在场地上。美国和苏联各占用了2公顷的土地建造了形态全然不同的场馆,一个是平铺的白色膜结构建筑,是1967年蒙特利尔博览会球形美国馆的改进版;一个是如同卫星发射般螺旋向上、具有极强意识形态和结构主义特点的苏联馆。某些发展中国家只建设了40平方米左右的小型展馆,甚至无法与气派的松下馆、三菱企业馆相媲美。
在大阪万博,为了提供每天最高80万人的餐饮,快捷、卫生的快餐服务应运而生,需求量的巨大迫使快餐产业化,诞生了后来蜚声海内的日本快餐业。同时,大阪世博的成功更产生了展会监督业,在万博上成功组织展览的人们,开始在日本各地展会上以专业人员的身份布置展场、安排节目和服务项目、培训招待员和展览模特,成为展览会不可缺少的类似导演般的灵魂人物。
日本共投资7119亿日元,获益15000亿日元,从1967年到1970年的世博会相关建设带来的经济效益占同期国民生产总值的0.3%。因其成功,博览会经营成为一门可供钻研的科学,众多对世界博览会失望的国家重新做起了金钱梦。不过,大阪万博仍然是至今为止唯一赚钱的万国博览会,是可望不可及的巅峰。连对世博会了如指掌的日本人筹划将近十年的爱知博览会(2005年),也只能望其项背。
从长远来看,大阪万博成功地用“进步与和谐”的主题建立了日本全新的正面国际形象,完全回避了战争的罪行与创伤,用强大的宣传攻势营造了全国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的良好氛围。博览会上所展出的最新科技成果,打动了无数日本人,带给他们新鲜的科技梦,比东京奥运会更有效地令人们从战败的沮丧中抬起了头。成群结队由家长带领去万博参观的孩子们,长大后成为了激进地崇尚科学的一代,坚定地投身到技术领域。可以说,如果没有万博,日本就难以在上世纪70年代完成从贸易立国到科技立国的路线转变。
时光不再
在大阪万博获得巨大成功之后,日本将举办万国博览会作为地区发展的强心剂,几乎每五年就要选择一处待发展地区举办博览会。可是,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世界有了哪些新的变化和进步,交流变得频繁快捷,博览会这样的视觉展出方式已经很难令人提起精神了。而“下流社会”的趋势、对国家失望的心态,也很难再令日本人产生大阪万博时期那种高涨的热情。
本来定于1995年举办的东京都市博览会,在反复的研究讨论后中止了,“举办博览会的方面虽然觉得新鲜,但是参展企业却大同小异,博览会推出的都是同样的展品,所以参观者就像是吃小人棒糖,无论要到什么地方,看到的都是金太郎的头像,自然感到平淡无奇。这在1985年筑波博览会时就应该总结了。”
2010年,上海也将举办世博会,选址围绕黄浦江中段,以老工业区作为世博会场地。搬迁了钢铁厂、纺织厂,寄望于世博会之后,将原先没落的工业区发展成又一个风光的浦东,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昆明世博会只有900万人次前往参观,留下入不敷出的一笔赤字。上海会得到怎样的结果呢?
再也不会有EXPO‘70这样的万博了,奇迹总是只出现一次。
·隈研吾:建筑从自然环境中退隐 08/06/18
·对话:威卢克斯 让建筑采光更自然 08/06/18
·美国建筑设计大师的中国梦想 08/06/18
·2008博鳌房地产论坛专访:张勇的“零库存”生存 08/06/17
·十大房地产新闻揭晓 史上最牛希望小学入选 08/06/17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