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半个世纪,石油价格经历了两次飞涨,第一次是1973-1979年,第二次是2003-2009年。
2008年上半年的全球经济关键字就一个:农业;全球农业的关健字也一个:石油。
把农业与石油这两个字连接起来,一个经济学逻辑怪圈出现了:物价背后的黑手是食品,食品背后的黑手是农业;农业背后的黑手是乙醇,乙醇背后的黑手是石油,石油背后的黑手是资本家。当2016年的石油远期期货合约看到200美元的时候,中国、印度、巴西究竟害怕不害怕?
过去半个世纪,石油价格经历了两次飞涨,第一次是1973-1979年,第二次是2003-2009年。好多研究者把他们放在一起比,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可能重蹈第一次石油危机时的欧美经济覆辙。这样的担忧令A股的长期投资者,对于2008年之后的中国经济比较悲观。
油价都涨到脖子上了,中国经济还有呼吸的空间吗?
石油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博弈中,长线的胜利者是消费者。这样的经济原理早在100多年前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就有过同理的叙述。
世界上生产白银的国家富有还是消费白银的国家富有?当然是后者。18-19世纪,生产白银的国家,只是效率低下的矿产品出售者,消费白银的国家则因为他们超众的生产效率而吸引白银的流入。今天的石油原理依然不过时,即使欧佩克的一些成员国十分富有。
无论是1970年代还是2000年代的今天,这两次石油危机,最终的胜者仍然是消费者,不管每一次危机起自什么原因。1970年代的日本作为亚洲经济强国,从石油危机中将日本的机械与电子制造的精细化提升到一个空前高度。
第一次石油危机起自1973年,它是作为一个冷战的后果而出现的。在当时的全球政治语境下,阿拉伯国家是把石油当作武器与西方对战的。那时,经济上推崇国有化政治上反对以色列的石油思想矿产运营思想,着实是一粒民族主义的核弹。1973年前石油才一块多美元,到了1980年已经涨了20美元。这一举动重创了西方的经济。
作为石油的辩证法,西方国家又发生了什么?
英国是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私有化运动,出售国有企业,出售传统制造业,向清洁的第三产业转型。今天,英国的金融、教育、旅游、文化创意这些不烧油的经济重新在全球控制了话语权。美国在IT产业自1980年代开始,获得了极速的飞跃;日本则因此生产出全球最省油的小汽车。1986年全球石油价格崩盘时,欧美经济基本完成了大转型。
欧佩克国家仍然是石油矿产挖掘者,社会效率并没有因此而提高多少。
2008年的油价狂飙,可以算作是第二次石油危机。这一次,不是1970年代的政治语境,而一次资本语境。1980年石油的价格冲过高点后,1986油价崩盘;4年后第一次伊拉克战争爆发,13年后第二次伊拉克战争爆发。资本市场以些为杠杆,通过全球石油期货交易,将油价节节推高。
今天,任何一个地方的石油管道发出的任何一声巨响,都是拨动石油期货涨跌的原始动力。中国、印度这样的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进入了成长的烦恼。甚至包括此前刚刚退出欧佩克的印尼,作为新兴工业国,它也为石油问题烦恼不已。
重演的历史一定不会同样的语境。中国和印经济获得的反而是一个被动的推动力。高企的油价逼使政府改变了经济增长方法的政策,并开始学习用环保主义思想重新表述自己经济路径:新能源的开发、混合动力交通工具、高效的发动机、重新开始建立的国民环境意识,最重要的是过去两年来面对地球变暖的环境主义普世价值观。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在他的回忆录里,隐讳地表达了伊拉克战争的石油政治企图。这两场战争是两次石油危机的逻辑联接点。作为结果承受者,中国的工业经济在面对高油价时被动获得的经济转型与升级推动力,就像长城外面的农夫,失去一匹马,得到两匹马。
塞翁失油,焉知非福。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