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下午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7.8级地震,北京、重庆、湖南、湖北、山西、陕西、河北、等近半个中国有震感。发生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温家宝总理已抵达都江堰灾区,以下为5月14日灾区现场及时传回的图片。
相关链接:
张关蓉扑到丈夫谭千秋的遗体上放声恸哭。
灾民失神的眼睛
灾民排队领取食物
一个灾民撑着伞从废墟前走过
灾民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休息
官兵们神情严肃为受灾同胞祈福。5月14日,武警河北总队石家庄市支队机动大队的官兵们,点燃手中的蜡烛,唱响“祝你平安”、“让世界充满爱”之歌,为在四川汶川等地地震灾害中受灾的同胞祈福。中新社发 余洪恩 摄
2008年5月13日中午,东莞市建军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百余名四川籍工人聚集在食堂通过电视焦急收看家乡地震情况,情真意切,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小郎真的爷爷奶奶看见从从废墟中被营救出来的孙子不禁失声痛哭
武警战士抢救受伤的儿童
四川北川,武警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废墟中营救幸存者。
震后的北川成为一片废墟
5月14日,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广场,前来献血的市民正在排队体检。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市民纷纷到血站和街头流动献血车进行献血,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支持。 新华社记者巩志宏摄
5月14日,在唐山市中心血站机采科血小板采取室,一名捐献血小板的市民正在观看关于四川灾区的报道。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唐山市民纷纷到血站和街头流动献血车进行献血,以表达对灾区人民的支持。 新华社记者巩志宏摄
5月14日12时许,新华社记者传回汶川县城首张图片。
安徽省地震救援人员准备登机飞赴成都。5月14日早晨,安徽省地震救援人员准备登机飞赴成都。当日,安徽省公安消防总队从合肥、蚌埠、芜湖、淮南四个消防支队紧急调集100名身体素质良好的消防官兵,组成地震应急救援队,从合肥乘专机奔赴四川,参加救灾工作。安徽省派出的100名特警也同时飞赴四川,参与抢险救援。新华社发(王志强 摄)
5月14日,汶川县映秀镇被困人员在等待解放军的救援。 新华社记者 侯大伟摄
5月14日,到达汶川县映秀镇的解放军官兵开始展开救灾工作。 新华社记者 徐博摄
某热心网友将其于2007年6月考察汶川、走访一些山寨的一些图片上传至网络(如下2图)。5月12日,宁静的山寨与祥和的村民突然遭遇7.8级特大地震,让我们一起为他们祈福,祝愿他们能逃过劫难吧!
地震前宁静的山寨与祥和的村民
地震前宁静的山寨与祥和的村民
5月14日7点40分,北京奥运圣火江西省瑞金站传递起跑仪式开始。今天将有两名年过九旬的老红军手持“祥云”担任火炬手。火炬传递开始前,起跑仪式的全体参与者向在四川地震灾害中的罹难者默哀一分钟。图为奥运圣火瑞金传递开始前全场默哀一分钟。
5月14日,瑞金群众在起跑仪式上打出支持抗震救灾的横幅。当日,北京奥运圣火传递活动在江西瑞金举行。 新华社记者 宋振平摄
一位母亲看着救援人员抬出自己孩子的遗体,失声痛苦。发生地震时,她的孩子正在都江堰市一所学校内上课。
中国政府表示,对于外部援助将持欢迎态度。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导,俄罗斯已派出一架搭载着救援人员和援助品的飞机。日本也计划提供450万美元的救援,包括毛毯、帐篷等救援物资以及现金。而地震频发、同时救援经验也十分丰富的中国台湾也做出反应,提出参与援助。上图为中国台湾救援人员在整理他们的营救设备。
同样是在都江堰市,人们来到废墟附近,倾听里面是否能传来幸存者的声音。
救援人员从北川县一所高中营救出一位受伤学生。
此次地震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以来,中国所发生的最为严重的地震,当时约有240,000人遇难。上图为地震学家在介绍地震仪数据。
大学生们在为灾区人民祈祷。2008年5月13日,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学生自发组织了一场烛光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人民。学生们用烛光点成5.12,悼念地震中遇难的人民。
学生手持点燃的蜡烛为灾民祈祷
大学生聚集在一起点燃烛光
记住这些哭泣的面孔。
5月14日,绵竹市东汽中学遇难学生陈竹的父亲在安慰悲痛不已的妻子。
5月12日,受四川汶川地震影响,绵竹市东汽中学教学楼发生大面积坍塌,正在上课的数百名学生被埋在瓦砾下。目前,搜救工作仍在紧张进行。 新华社记者王建华摄
·影像志:震后余生(5.23) 08/05/24
·汶川地震灾情播报(5.23) 08/05/24
·大连万达再捐6000万建都江堰中医院 总额超1亿 08/05/23
·合富辉煌向灾区捐款88万 08/05/23
·影像志:震后余生(5.22) 08/05/2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