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更加讽刺的观察家也许会说,任何足够傻的人把大把的钱花在一些代码上,并且投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个性,那就知道这人有多傻了。
也就是一年之前,去年的3月29日,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篇关于“Q币王国”的文章,文章关注了腾讯“Q币”的巨大成功,在文章发表前的几周Q币与人民币的兑换升值了70%。在2002年推出的Q币,可以在腾讯的很多产品中使用,包括即时通、社区、游戏、约会等。不仅在不相干的在线游戏网站和电子商务网站上可以使用,甚至在赌博和黄色网站上也能够流通。并不稀奇,Q币也曾被用于洗钱行为。华尔街日报这样说:
在非正式的网络货币市场中,在基于供应和需求法则下,成千上万的用户将Q币低价卖出兑换现金。有些专门从事Q币贸易的人,在Q币市场专门找机会做人民币的货币投机。
一些国家媒体报道说,一些在线买家开始使用Q币购买真实世界的一些产品,比如CD和化妆品。一些所谓的QQ女孩,也开始接受Q币来做为亲密私人在线聊天的报酬。赌徒们也非常疯狂,用这种货币来钻中国反赌博的法律空子,将在线麻将和扑克上赚到的钱转换为现金。很多第三方Q币贸易机构将Q币转换人民币做的非常简单。
在中国人民银行发出查办腾讯和Q币的法令后,腾讯被迫采取行动。其中的一项是,它状告淘宝私自在线销售Q币,而且也取消了为高手玩家提供Q币让他们持续游戏的做法。
经济学家们有很好的理由担心Q币有可能等同于货币的影响,华尔街日报报道说,
“麻烦开始于虚拟货币没有得到可信政府的支持,随即通过一个汇率与真正的货币兑换。专门从事虚拟货币的掮客称之为“真钱交易”。当在Q币中发生时,立即有效的成为与人民币兑换的流通货币。”花旗银行首席亚洲经济学家黄益平指出。
太多Q币的产生,他称,在理论上加大了中国总体货币供应,导致通货膨胀。而没有太多人认为Q币会导致财政危机,因为腾讯不会公布有多少Q币在流通,所以很难评估对经济的影响。
黄先生说,“如果我是政策决定者,我肯定会很小心。”
Q币一下又登上了新闻。今早,一个朋友发给我一个链接,是Sohu的一篇转载文章,里面花了重大篇幅介绍Q币的起源,以及Q币是如何帮助腾讯获得除无线收入以外的收入。文章报道了腾讯如何与多家银行建立合作关系以借记卡的形式完成付费系统的(借记卡,不同于信用卡,在中国校园非常流行)以及腾讯开发游戏卡销售渠道-仅北京一城市就有3655个注册摊位售卖充值卡,其中包括邮局、报亭、软件城、网吧、商场、便利店以及其他。文章讲述了很多关于渠道费用的细节,以及储值卡销售商的利润空间,以及最终落入腾讯口袋的利润。
但是文章的目的却是揭示腾讯是如何使用户不断购买Q币的,特别是当公司不能完成季度指标的时候。(文章的题目为:一切服务皆为商品:揭开腾讯Q币敛财的秘密)。与题所示,文章讲了腾讯是如何用虚拟货币影响自己的股票价格而非人民币。(腾讯在香港上市,证券代码0700)文章引用了远腾讯虚拟宠物产品经理,化名高山的话:
上述那位曾经做过QQ宠物的产品经理高山告诉记者,那时候他的压力非常大,必须在不影响客户体验的同时绞尽脑汁的提高消费额度以及保持游戏人气。当然,腾讯也赋予他们一些权利搞“活动”促销。
比如,如果在季度末需要提高收入,QQ秀产品经理可能会搞降价促销;而一个QQ宠物的经理则可能会发一条程序指令让某地区、某号段的QQ宠物“生病”——甚至,让全国的QQ宠物集体“生病”。用户带宠物去看病、买药就能帮产品经理把季度任务完成。“这从一个侧面说明,QQ宠物的用户质量是很高的。”高山说。
我认为像这样的手法很普遍,虽然不能称之为违法或者完全不道德,但他们的做法也不是很好。一个更加讽刺的观察家也许会说,任何足够傻的人把大把的钱花在一些代码上,并且投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个性,那就知道这人有多傻了。
“这就是做虚拟世界的美”我的一个朋友讽刺说“如果你想,你也可以在里面加上“税收”。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