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国都市报报道,23日上午,博鳌房地产论坛在海南省琼海市博鳌开幕。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金融紧缩下的中国房地产”。300多名国内地产精英共聚一堂,探讨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和未来走向。
地产要适应经济增长
中国房地产及住宅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元端先生对房地产市场形势和宏观调控发表了几点看法。他认为首先房地产投资增长应处于经济发展可容许的范围之内。1993年国民经济增长13.5%,而同期房地产开发增长高达165%,是经济增长速度的12.2倍。而从1997年到200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与经济增长速度之比均在3.5倍以下,除个别年份增长速度稍高以外,总的看仍处正常范围之内;
其次,相比九十年代初,社会资源过多流向房地产开发的现象已得到控制;再次,近年商品房销售额增长率高于房地产投资增长率,呈现了一种需要拉动增长的好态势;第四,2003年上半年房地产态势良好。
张元端说,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全国性的房地产过热现象,但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其中最大的问题是空置房持续增加。
对房地产的客观调控,张元端认为一要慎重权衡利弊得失,既要控制规模,又要保持一定的速度;二要搞活流通;三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四要充分考虑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差异,区别对待。
地产和金融密不可分
北京首创置地集团董事长刘晓光则主要谈了金融紧缩下的房地产。他认为,市场、土地和资金是房地产业的三要素,而资金是地产的根本,地产和金融密不可分。他在分析首创置地集团的资金构造时强调指出公司海外上市的重要性。刘晓光认为国内有实力的大企业都走这条路,因为我们到海外上市不仅是为了拿钱(融资),更重要的是还要拿机制,拿融资平台。
奥园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梓文在谈到应对央行6月发布的121号文件时说,金融与房地产的关系互相依存,金融就像血管,而房地产就像器官。一个地方的地产越发展,其器官就越重要,比如上海,房地产就像城市产业的心脏一般。
郭梓文认为,有什么样的消费者,就有什么样的房地产金融产品,消费者是推出房地产金融品种的最大动力。
谈到央行121号文件的影响时,郭梓文总结了六点:一是房地产迎来了资本时代,土地资源的公开化对开展商的资本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房地产产品结构向大众化、工薪化、年轻化调整;三是房地产企业的角色发生变化,从开发商变成城市运营商或投资商,从综合型转为专业性房地产企业;四是马太效应更加明显,集中度提高,资本向优秀企业聚集;五是加速与外资的合作,投行业务更加活跃,将会有一批优秀企业转嫁外资;六是房地产业结盟重组成为时尚。海南须整合房地产业
当有记者问到对海南房地产业有何看法时,郭梓文说,海南必须整合房地产业,房地产光有“星星”不够,还要有“月亮”工程。海南要有一大批精品工程,打出海南房地产品牌来。而且还要从生活方式改变开始,就像澳大利亚的悉尼一样,地价才能得以不断攀升。
央行今年6月的121号文件,无疑给房地产开发企业戴上了一道“紧箍咒”,不少专家纷纷指出,房地产开发商之所以对121文件感觉这么“难受”,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狭小单一,过多的依赖银行贷款。对此,金地集团董事长凌克深有同感。他说,一个优秀的地产企业在融资方面不应局限于银行贷款,还可以上市、债权性融资、房地产投资信托和房地产投资基金等等。凌克举了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作为例子,以上所列的融资渠道长江实业都利用了,正因为源源不断的资金链,长江实业才能发展成今天的庞然大物。
·博鳌房地产论坛 各路地产商论战商业模式 08/04/12
·张元端:房地产并无全国性过热 08/04/12
·房产业重演《围城》 潘石屹缘何弃京投海 08/04/12
·新希望转型30亿投向地产 刘永好屯兵上海 08/04/12
·房地产大腕聚博鳌齐齐看好上海房产市场 08/04/12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