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发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真正的泡沫也许并非那些堆砌起来的数字与留在历史当中的烂尾楼,而是那些鼓涨的人心。
就在春节前,郭兆斌离开深圳星河地产的消息传出,春节后,又有消息称,郭兆斌加盟深圳新世界。一个职业生涯几乎与中国地产同龄的地产职业经理人的命运再一次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而今天的人们回忆起郭兆斌20年的职业生涯,似乎发现其身上始终围绕着三个光环:一是中国最早的房地产职业经理人之一,二是万科地产创业的干将,三是海神广场事件。这三个光环都与万科有关。
迄今为止,流传最广的关于王石与郭兆斌的是那场面试:坐在郭兆斌对面的王石只是对郭兆斌说:“你来不来万科,对万科的影响不大。”
后来大多数人认为这是王石对郭兆斌的激将法,但其时,王石未必没有提醒郭兆斌的意思。但海神广场事件让王石与郭兆斌的矛盾爆发,郭兆斌无法接受海神广场项目规划遭到修改的现实,离开了万科。
万科先锋
1988年10月,王石亲自以2000万的“天价”拍下威登别墅的地块,拿到了进入房地产的入场券,随后,再次拍下天景花园地块。此时,万科已经成立了房地产经营部,王石亲自兼任总经理,进入万科做了两个月贸易的郭兆斌被调到万科房地产经营部担任销售经理。
郭兆斌曾在描述万科地产起步发展状况时说:“凡是万科接触过的新项目,最后全被其他同行公司以抬高价钱的方式从中间截走。政府对万科这样的非国企态度并不是很宽容。”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王石决定万科先到上海发展的策略,并开始了万科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第一轮全国性扩张。
郭兆斌几乎是万科这一轮扩张中的先锋。1990年底,万科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成立万科地产管理本部,王石亲任总经理,郭兆斌和姚牧民分别出任副总经理;1992年初,万科成立了综合开发部,负责拓展和管理合资、合作的地产业务,郭兆斌兼任综合开发部总经理。
在那几年,万科的目标是要进入全国所有百万人口城市。而郭兆斌,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空中飞人”,为万科在全国各地“圈钱圈地”。
作为万科地产业务的创业元老之一,郭兆斌在万科地产的起步阶段为万科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如今来看郭兆斌,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轮房地产泡沫的牺牲品。事实上,我们发现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真正的泡沫也许并非那些堆砌起来的数字与留在历史当中的烂尾楼,而是那些鼓涨的人心。
失意海神
1995年,万科在深圳与南海油田联合成立海神置业有限公司,欲开发建设高达50多层的海神广场。当时,如若海神广场建成,将超越世贸大厦,成为仅次于当时在建的深圳地王大厦的第二高度。
郭兆斌担任海神置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石和万科对此项目极为重视,甚至打算将其作为万科总部所在地。但随后的1996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已经开始实施,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影响,深圳的写字楼市场一片萧杀。此时,王石作出海神广场改建为超高层住宅的决定。
但对于海神广场项目,郭兆斌亲历亲为,从一开始就参与了选址、立项、设计及开工。深圳第二高度的梦想似乎始终萦绕在郭兆斌的心中,挥之不去。
郭兆斌无法接受高度降低、写字楼更改为住宅项目的现实,最终递交了辞呈,就此离开工作十年的万科。万科也由此开始压缩战线,退出写字楼市场,专攻住宅。
王石在《道路与梦想》一书中,提及郭兆斌的地方不多,对郭的评价更是只有短短的一句:“郭兆斌是位富有激情的完美主义者。”
但郭兆斌在万科的经历显然具有更多的悲剧色彩。在万科刚刚进入房地产行业的年代里,万科的扩张放在今天来看依然是富有争议的。万科在最初的扩张过程中,更多是选择合作开发的模式,而且,就那个时代而言,万科的步子显然迈得太快。
“万科在这轮扩张中采取了跟别人联合的方式,但这种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合作伙伴资金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万科的发展能力。”郭兆斌在后来总结万科第一轮扩张失败时,如是说。
随着中国地产第一个十年而结束自己的万科生涯,郭兆斌开始了自己在第二个十年的辗转生涯。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