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3月,在圣路易斯举行的“北美桥牌锦标赛”(NorthAmericanBridgeChampionship)上,吉米?凯恩(JimmyCayne)还是华尔街一位游手好闲的王子。
在那之前,贝尔斯登(BearStearns)这位棱角粗糙、叼着雪茄的首席执行官刚刚成为纸面上的亿万富翁,因为去年年初的时候,他所在投资银行的股价保持在171.51美元的历史高位附近。凯恩把越来越多的时间用在办公室之外玩桥牌,在圣路易斯的锦标赛上,他的总分在近4000名选手中位列第14名。
一年后,在底特律的春季锦标赛上,凯恩再次在桥牌桌上证明了自己。但在纽约,他那家投资银行却行将破产——在今年成为非执行董事长之前,他曾领导这家投资银行长达15年之久。
从3月13日到3月15日,在短短3天的时间内,贝尔斯登170亿美元现金储备瞬间蒸发。关于该行面临现金流动性不足的传言,导致客户纷纷要求拿回自己的现金结余,包括大型对冲基金客户。
债权人拒绝对短期融资展期,而贝尔斯登已变得非常依赖于这些短期融资。
现金流动性不足的传言终于变成了现实。一位高管将这称为一股“激流”,没有人能逃生。
对贝尔斯登处境的恐慌情绪以惊人速度蔓延,随着大量资金不断流出,该银行高管变得束手无策。
“华尔街不再与他们进行交易,来自交易对手的外汇信用额度蒸发一空,各银行纷纷撤出,”SanfordBernstein分析师布拉德?欣茨(BradHintz)表示,“尽管这看上去有些奇怪,但没有什么模式能让昏厥的交易业务复苏并重获新生。”
到那一周结束之时,贝尔斯登已经破产,只有依靠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和美联储(Fed)的紧急融资才能苟延残喘。
在此期间,凯恩仍身在底特律,与贝尔斯登高管或其他董事会成员联系非常少。一位桥牌赛事官员表示,现年74岁的凯恩不可能离开桥牌桌去打电话,即便他想这么做也不行。赛事规则不允许。
凯恩最终在那周周末回到了纽约,并出现在贝尔斯登的总部,但在最终导致贝尔斯登以每股2美元出售给摩根大通的相关谈判中,他几乎没有起到任何作用。这一交易于16日宣布。
贝尔斯登方面的谈判代表是资深投资银行家艾伦?施瓦兹(AlanSchwartz)——在贝尔斯登两只内部对冲基金破产后,施瓦兹接任该银行首席执行官。
这两只基金的破产首先导致该公司联席总裁沃伦?斯佩克特(WarrenSpector)于2007年8月辞职,随后凯恩也在今年年初辞去了首席执行官一职。
当激烈的谈判于15日深夜结束时,凯恩在贝尔斯登的股票市值已经从一年前的10亿多美元降至1400万美元。凯恩和贝尔斯登均拒绝对此置评。
有人——可能来自该银行——将2美元钞票塞到了该公司总部的门缝里。
然而,尽管贝尔斯登最终垮台的速度快得惊人,但它破产的种子至少在10年前就已经埋下了——众所周知,凯恩和贝尔斯登当时拒绝与华尔街竞争对手一道,参与美联储支持的对高杠杆对冲基金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ngTermCapitalManagement)的纾困活动。
在它因垃圾债券交易和失败的股票发行交易而一再遇到法律问题的时期,贝尔斯登就已经被视为一个背叛者。而在它拒绝帮助长期资本管理公司之后,贝尔斯登成了一个真正的众叛亲离者,在其它银行或监管高层之间几乎没有一位朋友。
有一段时间,凯恩和他的管理层笑声不断。随着利率处于低位,且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2001年至2007年,贝尔斯登的股价上涨了3倍多,因为市场对高收益债券需求旺盛,而贝尔斯登的固定收益证券发行和交易部门正好很强大。
然而,当市场对次级抵押贷款担保证券的需求下降时,贝尔斯登遭遇困境。去年夏季,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当时该银行旗下两只对冲基金因投资于糟糕的高杠杆抵押贷款证券而破产。
其它贷款给这两只基金的银行(特别是摩根大通)吃惊地发现,凯恩和贝尔斯登没有更快提供支持并控制交易对手损失。
凯恩的回应是,公开表现粗鲁,同时在幕后增强贝尔斯登的财务基础——其中最著名的是,在去年8月3日召开的一次重树投资者信心的电话会议上,他在会议中间拂袖而去。
英国亿万富翁乔?刘易斯(JoeLewis)购买了该行大量股权。去年9月,贝尔斯登完成了25亿美元的票据发行;一个月后,该银行宣布了与中国中信证券(CiticSecurities)的换股交易。
即使在中信换股交易宣布后,贝尔斯登的股价仍在继续下跌,此时,信贷危机恶化,迅速复苏的前景黯淡。有关凯恩在危急时刻缺勤的报道,也令人们对该银行的领导层素质提出了更多疑问。
一些分析师在去年末曾表示,贝尔斯登本应更为主动地加强其资本基础。而施瓦兹在接任该行首席执行官后否认了这一看法。他在1月表示:“我们不用为了资本而增加资本。”
当贝尔斯登发现自己濒临破产时,已经没有人愿意出手援助。相反,其它大型银行停止了与贝尔斯登的交易,并撤回了授信额度。
没有人站出来公开反驳起初关于贝尔斯登的传闻,就像他们对两周前曾短暂流传的关于雷曼兄弟(LehmanBrothers)的类似传言所做的那样。
施瓦兹和贝尔斯登首席财务官萨姆?莫里纳罗(SamMolinaro)发表了安慰性的公开言论,但没有人相信他们。
贝尔斯登我行我素的名声最终让它在华尔街失去了人们的信任——而它的这一名声至少要追溯到艾伦?“老A”?格林伯格(Alan“Ace”Greenberg)领导时代。凯恩的这位前任是一位魅力超凡的交易员,也是一位业余魔术师。
当监管机构出手稳定形势时,他们是为了保护金融体系。他们无意通过对贝尔斯登股东纾困而开创一个新先例——贝尔斯登股东中,30%为该银行员工。
与缺乏竞争对手的支持一样,贝尔斯登根本性的业务弱势也要追溯到1998年左右——该公司当时未能追随雷曼兄弟提倡的策略。在那个时候,雷曼兄弟和贝尔斯登都严重依赖于美国固定收益市场。
但在首席执行官迪克?富尔德(DickFuld)的领导下,雷曼兄弟启动了改善其资金状况并向其它国家和其它业务多元化发展的宏伟计划,包括股票、投资银行和资产管理业务。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贝尔斯登四分之三的收入仍依赖于美国市场。该银行没有找到真正的替代业务,取代其曾经兴盛一时的抵押贷款证券化业务——将抵押贷款打包成证券,并卖给投资者。
去年12月,贝尔斯登宣布,在经历了两倍于预期规模的资产减记后,该银行去年第四季度业绩出现了85年历史上的首次亏损。
越来越需要国际平台的对冲基金,抛弃了贝尔斯登曾引以为傲的机构经纪代理权。市场有传言称,该银行现金不足,而且利用对冲基金的现金结余为短期业务融资。随着这些传闻的不断蔓延,对冲基金从贝尔斯登转出资金的行动只会加速。
凯恩与中信证券的合资公司本来会大大增强贝尔斯登在亚洲的业务,但对于该行的资产负债表毫无帮助。这笔交易也规模太小、时间太晚。它未能在贝尔斯登破产前完成。
·郭炳湘家族与王朝 08/03/26
·基汇资本两年套现三亿 外资炒楼热度不减 08/03/26
·关于金融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08/03/26
·央行等四部委联合发文 预防金融系统性风险 08/03/26
·名流置业增资子公司疑云 08/03/26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