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储备土地也是如此。因此,千万别让过量的土地储备成为开发商手中的“烫手山芋”。
央行严控房贷的“第二套房”贷款新政刚刚颁布不久,国土资源部又推出相关政策,针对部分开发商大量囤积土地的行为进行整治,而且从11月1日开始,要求土地受让人付清全部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价款后,才能领取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证书。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的首要因素是要有地,因此一定规模的土地储备成为房地产公司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但是,一些开发商前几年以很低的成本取得了土地后并未立刻开发,随着房价的快速上涨,项目建成之后的价格要远远超出了当初的成本,开发商很容易就取得了超额利润。甚至有些开发商不做任何开发,转手将土地卖给其他开发商,就轻松获利。
这种情况的出现,使得一些开发商热衷于买地,有的开发商拥有的土地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几年内的开发能力,并且不急于开发,坐等土地升值。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完成土地购置面积1.73亿平方米,与此同时,上半年完成土地开发面积为1.18亿平方米。显然,开发商买地的速度明显高于土地开发速度,已出售土地中相当一部分被作为“储备”囤积起来。
开发商囤地给房地产市场带来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大量土地由于囤积起来得不到开发,使得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不足,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推动了房价的快速上涨。同时,在土地价格同样大幅上涨、“地王”不断出现的今天,开发商取得的每一块土地都要付出高额成本。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分析说,地产上市公司敢于高价拿地并大量囤积,是因为他们预期在未来三五时间里,房价可以保持15%~18%的增长率。也就是说,一旦房价的增长幅度达不到预期,囤地的开发商就极有可能出现资金问题,到那时候,囤地越多的开发商,遇到的困难就越大,土地在手上也极有可能变成“烫手山芋”。
在国家不断加强对房地产行业宏观调控的背景下,房价还像最近这两年那样快速上涨的可能性变得越来越小,如果房价增幅放缓甚至房价停滞或下降,就意味着开发商囤地的风险会变得非常大。国内房地产企业普遍负债率较高,一旦资金链某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可能全局溃败。由于大量拿地而使资金链断裂,导致房地产公司出现危机在国内早已有先例,此前天津顺弛被收购就是最好的教材。
此次国土资源部通过实行“净地”出让,合理控制单宗土地出让规模,规定每宗土地开发建设时间,加大闲置土地处置力度等措施,加强对出让土地的管理,一方面是减少开发商的囤地行为,增加房地产市场供应,另一方面也是在为开发商降低经营风险。国内一些开发商,如万科,已经看到了大量囤地的风险,开始通过放缓拿地速度,加快开发速度的方式,逐渐降低自己的土地储备,使其处于一个合理的水平。
凡事都有一个度,过了这个度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储备土地也是如此。因此,千万别让过量的土地储备成为开发商手中的“烫手山芋”。
·碧桂园被指零地价拿地 07/11/15
·入股失败 南京高科转向房地产 07/11/15
·恒大地产、星河湾计划明年在港上市 07/11/15
·中海地产14.7亿底价揽闸北地块 07/11/15
·中华企业加入股市圈钱大军 10配3募资30亿 07/11/15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