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外资开发商到房地产基金,从独资操作到合资运营,从债权投资到股权投资,外资已渗透到了中国房地产金融领域的每一个角落
刚刚迎来开业五周年庆典的卡尔森酒店集团(CarlsonHotels)亚太区总裁MartinRinck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将加大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投入,资金规模可达6亿美元(约合45亿元人民币)。
此前,卡尔森的亚洲投资基本集中于印度,在该国已经营32家酒店和度假酒店,而在中国布局的酒店数量不足10家。但未来三至四年里,卡尔森将使用其中档品牌“丽柏”(ParkInn)和“卡尔森丽怡”(CountryInn)在中国增开30家酒店,每家酒店将耗资1500万到2000万美元。
无独有偶,前不久,新加坡腾飞集团(AscendasGroup)也在沪宣布,成立两只总额为14亿新加坡元(约合70亿元人民币)的私募基金,专门投向中国内地的工业和商业地产项目。
事实表明,虽然从去年7月11日到今年7月10日,建设部、外管局、商务部等部委连续发出四项限制外资投资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文件,但外资对于投资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热情并未因之急剧降温。业内人士预测,中国GDP增长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对外资投资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戴德梁行投资部的一位负责人向《财经·金融实务》介绍,目前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外资主要有两种,一类是开发企业;一类是房地产基金,后者又可以细分成机会型和传统型基金。
其中,外资开发企业由于资金实力和管理模式更强,更愿意建立独资子公司,主攻方向多为中高端的商务地产或住宅市场,比如写字楼、酒店、商场、公寓等,在一个项目上的投资期限平均3-5年。
传统型基金是指类似教师退休基金的各类基金,资金充裕,倾向于长期持有物业,每年获得较低、但抗风险能力强而持续的收益,比如收益率4%-6%左右,投资周期10-20年。
机会型基金指那些资金充裕、擅长资本运作,但本身并不具备开发能力的房地产基金,主要采取与中资合作开发或直接购入商业地产的方式,重点布局在商务地产,要求有每年20%-30%、甚至更高的回报,投资周期多为3-5年。
·狙击地产外资 07/11/11
·担心内地政策变化外资投资中国地产趋于谨慎 07/11/11
·“限外”炒房政策能否堵住热钱? 07/11/11
·上海外资地产上书呼吁放宽限外政策 07/11/11
·入世近5年房地产业:外资拔起中国“万丈高楼” 07/11/1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