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哈迪德是当今世界最顶尖的女性建筑师。可是有人讥讽她喜怒无常,有着疯子般火爆的性格。然而,一个来自伊拉克的英国女人能够在建筑界的金字塔尖里与男人们平起平坐,这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传奇故事。
她可能不快乐
哈迪德的工作室位于伦敦的心脏地带克拉肯威地区。她的个人办公室硕大无比,天花板是装饰成复杂锯齿状的蓝色帕思配克斯有机玻璃。哈迪德还是那副惯常的打扮:黑色束腰上衣,黑色光面修身长裤,黑色Prada凉鞋,懒洋洋地躺在著名设计大师Verner Panton设计的一张S形粉红色安乐椅上。书籍和杂志包围了整个房间。
哈迪德喜欢用漫不经心的美国腔调声音洪亮地向她的下属布置工作。每当听到她的声音,下属们都会大吓一跳。哈迪德是个与众不同的老板。与哈迪德打交道,就像对付一座随时会爆发的火山一样。她的一位前助手说:“在她手下工作从来不觉闷,但她经常像一个疯子一样,你得忍受她怪物一般的尖叫、怒吼。回过头看,有时候觉得她很悲哀。我想她一定很不快乐。她的生活一团糟。”
哈迪德对工作和下属的严苛在业界是出了名的。业界冠以她“女魔头”的称号。然而,与她有着相似性格的男建筑师却不被认为有任何的反常。这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待男女的不平等。至少哈迪德自己这样认为。
解构主义大师
哈迪德是建筑界的一个传奇。有人说她是疯子,有人说她是异端人物,当然还有人说她是特立独行的建筑大师。无论如何,哈迪德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优秀的“解构主义大师”。
哈迪德曾带领她的团队获得了世界多个最顶尖的建筑设计竞赛殊荣:意大利米兰一幢外形扭曲的写字楼,西班牙巴塞罗那的大学和会议大楼建筑,中国广州的歌剧院,德国斯特拉斯堡电车站,丹麦哥本哈根艺术博物馆,美国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伦敦2012年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土耳其港市伊斯坦布尔和新加坡的城市建设主持权……
2004年,哈迪德获得了“建筑界的奥斯卡奖”普立兹克建筑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世界最高荣誉建筑奖项的女性。普立兹克奖评委之一、美国建筑资深评论家艾达·路易丝·赫克斯特布尔称:“哈迪德改变了人们对空间的看法和感受。”空间在哈迪德手中就像橡胶泥一样,任由她改变形状:地板落差极大,墙壁倾斜,天花高吊,内外不分……
曾以“不建”闻名
哈迪德的成名之路充满了荆棘。几年前,哈迪德被认为是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建筑师,确切来讲是一名“艺术家”或一位“学者”,而不是一位真正会动手建设的建筑师。实际上,以前有很多人不能接受哈迪德怪异的设计方案。
在建筑业内常会听到一些反对哈迪德的声音,一部分是因为其他建筑师对她的嫉妒,一部分是因为哈迪德所设计的那些不入主流的建筑。著名的主流建筑师罗伯特·亚当是批评哈迪德的其中一名专业人士:“她打着建筑的幌子搞抽象雕塑艺术。那些建筑看起来可能很有趣,可是它们后面有什么理论支持吗?显然没有。那些建筑一旦没有人接触了,不出5年或10年一定会倒塌瓦解成碎片。”
1994年,哈迪德艰难获得了英国威尔士卡的夫湾歌剧院竞图方案的一等奖。但是,来自卡的夫地方的反对最终扼杀了哈迪德方案的实现。他们不愿意让一个口音浓重、深色皮肤的伦敦女人主持一幢威尔士重要文化建筑的建设。哈迪德承认,卡的夫的挫败曾给予她很大的打击。那时候,哈迪德甚至重新考虑自己是否应该继续留在建筑界。在她最信任的得力伙伴帕特里克·舒马赫的大力支持下,哈迪德终于走出了事业的危机。
努力是成功秘诀
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一个富裕、开明的家庭。她的父母相信教育能使人独立。他们和巴格达许多其他有钱人家一样将哈迪德送到天主教学校潦椤9系铝⑾麓邮陆ㄖ乱档睦硐胧窃?1岁的时候。她父亲一位世交的儿子是一名出色的建筑师。在哈迪德家,他是一个优秀的榜样。他对年幼的哈迪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另外,母亲的品位也深深影响了哈迪德。从小,哈迪德就看着母亲收藏各种各样的新式家具。
定居伦敦之前,哈迪德曾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攻读数学系。哈迪德1972年开始就读于著名建筑学府———伦敦建筑联盟。当时,她的导师是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哈迪德当时的校友、伦敦皇家艺术学院现任建筑系教授奈杰尔·科茨回忆说:“他们相互欣赏,有着对革命性现代主义共同的兴趣。当时的哈迪德和现在一样喜怒无常、脾气火爆。但那正是大家喜欢她的原因,也是她的作品中充满自信的原因。”
有人打了个这样的比方,“哈迪德才是当今世界建筑界最畅销的商品”。黎巴嫩电视台有一次在采访哈迪德时曾问道:“是什么让你取得今天的成功,是命运还是幸运?”哈迪德严肃地回答说:“都不是!是努力!”
附:
2004年,普利策奖(普利策建筑学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被誉为建筑界最高荣誉奖,就相当于“诺贝尔”,“奥斯卡”。每年颁发一次,获奖者都是在世界范围内获得杰出成就的建筑师。自1979年起,至今,颁发26次,有28位建筑师获奖。大家熟悉的贝聿铭就曾在1983年获得该奖。)第一次颁给了一位女建筑师,她就是——扎哈·哈迪德。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在伊拉克的透翊铮1972年在就读于伦敦的建筑师协会学校,1977年或毕业奖学金。此后在伦敦创办事务所。并且先后在哈佛,耶鲁等著名大学任教,走着理论学术研究与设计实践并重的路子,多方位出击。她的实践几乎涵盖所有的设计门类。1983年,她在伦敦展出大型绘画回顾展。此后,她的一些颇具实验性和前卫的绘画作品一直在世界各地展出,作品被众多机构如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法兰克福德意志建筑博物馆永久收藏。这些,都反映出一位特殊女性设计师的广阔视野。
从哈迪德的多项设计作品的构思和表达方面来看,她与众不同的伊斯兰文化背景显然弱于其所接受的英国式传统保守精神。但不可否认的是,她的性格之中还有着强硬、激越的一面,她的许多设计手法和观念似乎是在被阿拉伯血统中的刚劲精神热烈地鼓舞着勇往直前。与此同时,她也在一些“随形”和流动的建筑设计方案之中流露出贴近自然的浪漫品位。
她的设计大胆运用空间和几何结构,被称作“解构主义大师”,尽管她得过大大小小的奖项,有时候一年获4项,但是她的很多作品都只能安静地躺在图纸上,无法付诸实施,她甚至一度被称为“纸上谈兵”的建筑设计师。这种状况一直到90年代末才有了改观。
1993年,哈迪德推出成名作——德国莱茵河畔维特拉消防站。在它的建筑方案出台、尚未实施之际,由于其充满幻想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而名噪一时。哈迪德通过保持建筑物与地面若即若离的状态,达到特别的效果。
·扎哈·哈迪德:建筑界“女奇才” 07/07/31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