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留言板
  • >> 观点网 >> 华南楼事 >> 正文
    恩宁路街坊:西关旧情别亦难
    https://www.guandian.cn林洪浩2007-06-07 09:54:42来源: [ 广州日报 ]
    发表评论 打印文本 关闭

      六月初的一日黄昏,记者穿过上下九步行街走进恩宁路,一街之隔,东边繁华热闹的步行街与西边静谧如水的恩宁路恍若两个世界。与周边一幢幢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绝缘的是,恩宁路老街里面,历经百年沧桑变化,依然是那些老屋、窄巷、青石地板、酣睡的大狗、趟栊门处摇着小扇的老人,一些几十年前的生活片断——烧煤炭、补铁锅、做鞋、裁缝、理发铺等等,一直延续至今,城市的演变进程在恩宁路停止了脚步,西关的文化生活在这里沉淀发酵。

    恩宁路

      自5月公布动迁通知后,作为广州“中调”战略旧城改造的试点,恩宁路地块的改造被正式提上日程。按照荔湾区政府的有关规划,地块内的文物景点将得到完整的保护,如八和会馆、泰华楼、李小龙旧居等。无疑,未来恩宁路的环境会变好变美,这也是老街坊翘首以待的事情,但文化生活的延续离不开固有的载体,这一次大面积的老城改造,会否让西关从此失去原有的文化与生活的内涵?一连几日,记者走在恩宁路的大街小巷,倾听老街坊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事,分享他们对恩宁路的美好记忆,为即将巨变的恩宁路留下难忘的几笔。

    恩宁路

     

      人杰地灵:李文田、詹天佑都出自恩宁路

      曾几何时,恩宁路河涌阡陌交错,荔枝湾的支流贯穿了古老的西关,在街坊的家门口流淌,荔枝湾的灵气,孕育了多少文人墨客。清末文人探花李文田、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等等皆出于此。

      因为水的缘故,西关孩子的童年充满了欢乐。今年45岁的崔先生住在恩宁路元和街82号,家中7兄弟,他排行老五。说起童年往事,他一脸兴奋地说,“虽然当时家里不是很富裕,加上7个孩子,生活很艰难,但是在恩宁路度过的童年十分快乐。”据崔先生介绍,当时水站就设在自家门口,每天过来取水的街坊队伍一直在小巷子里延伸,长达20多米。都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每天7兄弟就拿着水桶早早地排在最前面取水煮饭洗澡。一分钱两大桶水,要两个孩子一起扛才扛得动。“每次取水的时候,一个老婆婆就会搬一张小凳子坐在旁边收钱,已成了习惯。”崔先生说。这里地方虽小,但是治安很好,白天睡觉家家户户都不用关门。

      几兄弟最喜欢玩水,小时候几个兄弟特别调皮,每次水浸街的时候就变成了泼水节。一出现水浸街,几兄弟就拿着木桶互相泼水。“大人忙着清理的时候,我们就坐进木盆里当碰碰船,一下子把另外一个撞翻。”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家家户户安装了自来水,恩宁路的河涌也盖上了石板,童年戏水的情景成为上一辈恩宁路居民独有的记忆。

      西关美食:一出家门就可吃到粥粉面饭

      无论是现在在恩宁路住的还是离开了恩宁路的居民,都有一种割舍不了的西关情结。经过冯大叔的家门时,他正光着膀子,舒适地躺在家门口的藤椅上乘凉。冯大叔的子女都搬到其他地方去了,但他与妻子却愿意窝在这间小平屋里。冯大叔说:“舍不得恩宁路老房子最主要的原因是习惯了这里的生活饮食,在恩宁路,聚集了所有西关最地道的美食,走出家门,拐个路口,粥粉面饭,什么都可以品尝得到。”

      在恩宁路大街背后的多宝坊14号之五有一间老房子,里面飘来阵阵药材的香气。记者来到时,梁伯正在娴熟地为老街坊调配中药。正在接受诊断的林先生和女儿特意从同德围坐了两个小时车过来寻找梁伯。梁伯今年已经75岁,卖凉茶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时间。在他这里没有现成配制好的凉茶,如果你想在这买包凉茶回家煲,可要经过他的现场“诊断”才行。

      “听说恩宁路要拆迁,我家里的电话都被打爆了。”梁伯说,“许多街坊都担心以后找不到我,喝不到我亲手配制的凉茶了。”

      声名远扬:苏哥打铜铺、安记理发铺

      西关虽有西关大屋这样的豪宅,但大多还是平凡低层的老百姓。他们努力拼搏,自强不息,凭着一手好手艺白手起家,在小小的店铺做出了响当当的事业。

      苏广伟,街坊喜欢叫他“苏哥”;尽管档口只有约10平方米,他的打铜铺却远近闻名,已经有40多年历史。打铜铺的出名,不仅仅是因为这家店是独市生意,更主要的是苏哥的手艺出众,街坊都认可。来买铜器的顾客,不少是从老远开着小车来的,也不砍价。

      郭荣安以“安记理发铺”闻名,他至今仍住在恩宁路元和街31号、爷爷留下的祖屋里。小时候由于生病,安记左腿成了残疾,家里人便把他送到和平西路的“一心理发店”学艺。满师后他留在店里帮助师傅。后来,恩宁路中巷街口开了一家理发铺,一干就是38年。郭荣安自豪地说,当年自己凭着手艺精湛不愁客源,通常是早上10时多才开店。

      1998年,安记的理发铺被拆除,郭荣安继续在家里开发廊,直到现在一些出了国的老街坊回到广州都会过来找安记理发。

      名伶汇集:曾在街头与芳艳芬合影

      在广州,粤剧文化最昌盛的当数西关,提起西关的粤剧,离不开八和会馆。年逾七十的蝶姨是八和会馆的理事,她生于西关,并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1996年因拆迁搬到了罗冲围,但这10年来每天早上她都乘公交过来八和会馆上班,到下午下班才又坐车回去。“实在是离不开这里,这里让我有根的感觉,我更多的是把八和会馆当作自己真正的家。”

      蝶姨说,八和会馆历史上是粤剧艺人的行会,已有100多年历史,以前广州的粤剧名伶相聚于此,交流切磋、友爱互助,加上旁边有金声戏院,恩宁路成为粤剧文化的中心。当年粤剧名人马师曾和红线女、区少基、陆云飞等都曾居住在这附近。西关人老洪这样对记者说,“那个时候,走在恩宁路的街巷都有可能与一名名伶迎面相遇。当年我就曾在街头遇到芳艳芬,还与她合照。”

      “在西关,在恩宁路,家家谁不会哼几句小粤曲呢?上世纪70年代末录音机开始进入家庭后,走在巷子里随处都听到悠扬顿挫的粤曲声。”82岁的杨婆婆对记者说。

      遗憾的是,如今记者走在巷子里,听到的只有阵阵的搓麻声,八和会馆、銮与堂犹在,但昔日盛唱粤曲的氛围早已渐行渐远。或许,在恩宁路文化的迭变中,粤剧的文化并非唯一失去的,在这片洗尽铅华的老街当中,剩下的只有街坊们对未来恩宁路的憧憬。

  •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

观点 © 2005-2006 guandian.cn, all rights reserved [粤B2—20050206] 关于我们 | 业务联系 | 友情链接
网上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