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是探究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非常重要而有意思的标本。它地处欧亚大陆的交接要害,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几个文明的交汇之地;所以它从来都不是纯正的文明发源地或中心,但却在各文明冲突与融合的风云变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甚至成为了文明嫁接的成果。
其实赫梯文明可以算小亚细亚(地理意义上的“土耳其”)本土原生的。它作为印欧人种开创的最早文明之一,在公元前1500年前后曾与古埃及文明和两河文明在近东分庭抗礼;但很快衰落了,而且对世界的影响也远不及其他两个文明。
然后小亚细亚就长期成为了古希腊人和波斯人的战场,后来被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短暂的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这片归属塞琉古王朝的领地又成为罗马帝国和帕提亚帝国争斗的前线,直到被罗马完全统治。
而在公元330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决定迁都刚建成的君士坦丁堡后,作为西方文明三大源头:罗马的政体与社会结构、古希腊的语言与民族、源于希伯来文明的基督教,就在这里嫁接出了拜占庭东正教文明。
随着7世纪伊斯兰教的诞生和迅速崛起,小亚细亚就成了西方基督教文明和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冲突的焦点地区(另一个焦点当然是耶路撒冷)。而最终收获成果的,竟然是欧亚草原文明(主要是突厥-蒙古人开创)与伊斯兰文明嫁接后的奥斯曼土耳其人。
从地理位置对一个古文明的影响来看,土耳其和中国恰好是两个类型的极端:古代中国处于欧亚大陆(人类古文明最集中也是最活跃的地区)东端,地理位置被四周的天堑相对封闭,成为一个独立内向发展的文明,与其他大文明的融合与交锋比较少;而土耳其位于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地理上四通八达,始终是一个多种文明交汇冲突的焦点。
中国东面和东南面分别被太平洋和印度洋阻隔;从西南到西北角,分别被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喀什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和阿尔泰山脉阻隔,还有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这两个世界屋脊,以及塔克拉玛干沙漠起到隔离的作用。中国的东、南和西面都是古代世界难以逾越的天堑,北部则稍有例外。北部与欧亚大草原的东段接壤,在西北部还相隔戈壁大沙漠,再往上是西伯利亚的极寒地带。因此,中国北部从汉代起就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发源于草原与森林地带,主要有突厥、蒙古和通古斯三系)源源不断侵入中原的通道,万里长城也因此而生。
然而,如果按传统意义,这些草原帝国并不代表先进的文明,中国古代也就基本和其他大文明没有直接的大规模的交流和战争了,只有一条丝路维系着商业和宗教的联系。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怛罗斯之战可算一次文明的冲突,但其在中国历史上只算是“局部小规模”的战争罢了。虽然后人引伸出了中亚争霸失败的意义,但地理的距离和“安史之乱”才是根本原因吧。这场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后果是火药和造纸术的西传,但这也说明古代中国向外的交流渠道是多么的少。当然,大航海时代的开启标志着人类进入近代社会,中国东部的海岸线成为各西方帝国侵入中国的跳板就是迟早的事情了。
中国人应该自豪的是中华文明几乎是公元前产生的世界各古代文明中,唯一的从未夭折或中断,至今仍然屹立的文明。起源于近东的几个最早的文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古埃及、和赫梯,还有美洲的几个本土文明(玛雅、印加等)都已湮灭;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明被日耳曼人冲的七零八落,都要经历漫长的中世纪后,借助阿拉伯人保留的典籍去“复兴”;东正教的拜占庭夭折了,波斯被阿拉伯化了;较小的希伯来文明创造出的基督教虽然对后世影响巨大,但早已亡国多年。印度文明也可以算一直持续至今,不过其最早期印度河文明也突然消失了,以后雅利安人进入后形成的恒河文明虽未中断,但被伊斯兰统治了相当一段时间,后又被英国殖民,直到分裂成3个国家。中国虽也有蒙满两代的异族统治,但很快把异族完全同化了。有趣的是,与中国类似,印度次大陆三面被印度洋包围,而北面是喜马拉雅山和帕米尔高原。
我认为中国和印度文明拥有如此持久生命力的一个原因是两者都拥有相对封闭的超大空间;尚未遭受大规模的外族入侵就已经成长到人口、面积上的无比巨大。印度有被伊斯兰和西方统治的历史恐怕有它比中国离他们更近的原因吧。
[现代的世界其实可分为四大文明体系,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东亚儒家文明以及印度教—佛教文明。后两者当然主要是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的贡献。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阿拉伯,又迅速扩张至近东、中东、西亚、中亚和东南亚。基督教文明则是古希腊罗马文明与希伯来文明结合的产物;也可再细分为日耳曼人和拉丁人主导的天主教/新教文明,及斯拉夫人主导的东正教文明。]
土耳其则完全是另一个类型,如果对照一下世界地图,看看土耳其周边地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如此多的文明都对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正西是爱琴海,西北与巴尔干半岛相连,土耳其与希腊的恩怨从史诗时代的特洛伊之战就开始了。而后爱琴海东岸城市逐渐被希腊化,像以弗所(现在的艾菲索斯)就发展起来并,并建造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阿忒密斯(希腊神)神殿;同时荷马、伊索、希罗多德等为希腊文明的重要人物也是在土耳其诞生的。
土耳其一直是希波争霸的战场,亚历山大与大流士的决战就发生在这里,马其顿人此战的胜利将希腊化推广到了北非和中亚。而继承亚历山大帝国最大遗产的塞琉古王国的首都安条克就在今天土耳其境内奥伦特河畔。
罗马分裂后,以君士坦丁堡为都的东罗马以希腊人为主体、以希腊语为主要语言发展出了拜占廷文明。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对希腊进行了长达368年的统治,直到1821年希腊独立战争取得胜利。而1897年与1919年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又发生的两次战争,最终奠定了现代土耳其与希腊的国土划分;而两国在塞浦路斯的角力一直持续到今天。
南面的地中海在古代世界很早就已经是通途,罗马帝国更是把它变成了内湖。罗马人统治土耳其的时间很长,影响也非常深远。如今在土耳其东部和南部沿海旅游,罗马遗迹星罗棋布。像此行的艾菲索斯是罗马帝国时代小亚细亚行省的省会暨最大城市,也是目前世上保存的最好也是最大的古罗马城市遗址;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古城遗址保留了公元2世纪到3世纪古罗马的温泉中心,今人还可在布满古罗马石柱的露天温泉里享受;阿斯潘多斯(Aspendos)的古剧场建于公元2世纪,这座典型的罗马剧场至今仍在使用;西代(Side)的阿波罗和雅典那神庙更是传说中埃及艳后和安东尼幽会的地方。
当然,罗马帝国对土耳其的最大影响还是君士坦丁大帝决定迁都拜占庭(今天的伊斯坦布尔)。公元330年首都君士坦丁堡建成了,这座横跨欧亚大陆的城市就成为了罗马的新都。而后来的继承人狄奥多西乌斯一世将整个帝国分开,395年他将东西两部分分别交给他的两个儿子。从这个时候开始东部的这个帝国一般被称为东罗马帝国,即拜占庭帝国。
在西部罗马被日耳曼人肢解后,拜占庭帝国延续着基督教罗马帝国之梦,查士丁尼一世在6世纪还一度收复了大片原来西罗马帝国的领土,甚至夺回了罗马城。拜占庭帝国的统一与繁盛让当时的西方邻居倾羡不已。帝国屹立欧亚两洲长达1130年,但后期屡遭萨珊波斯、阿拉伯帝国、斯拉夫人、十字军和塞尔柱土耳其人的侵袭,最终于1453年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人之手。拜占庭帝国的艺术家创造出了世上最庄严宏伟的建筑、最精致华美的壁画,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卡里耶(Kariye)博物馆就是这个逝去帝国的曾经的伟大与辉煌的见证。
地中海沿岸的最东端紧接“流着牛奶和蜜”的圣地,那是诞生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圣地。土耳其这片土地早就进入犹太人的视野,《圣经》里诺亚方舟的停靠地点就被认为是在土耳其东部的阿勒山。而土耳其更是早期基督教传播的最重要的地方。由于受到罗马统治者和犹太教的迫害,耶稣的信徒们只好离开耶路撒冷,终于在帝国版图内的这块地方寻找到了生长的土壤。圣约翰、圣保罗和圣彼得都曾经在小亚细亚东部和南部传教,据传说圣母玛丽亚也在塞尔柱(Selcuk)小镇终老。此行我们就参观了纪念圣徒的圣约翰教堂,而艾菲索斯博物馆也向我们展现了这段希腊罗马诸神与基督共存的历史。
对基督教历史意义最为重大的一幕在土耳其发生了:公元325年,改宗基督教的君士坦丁大帝在尼西亚召开了空前盛大的宗教会议,订立了《尼西亚信经》。从此基督教有了官方的经典和组织,并走向了政教结合的道路,开始了光大之路。之后比天主教更信守传统本原的东正教在拜占庭帝国成为正统,至今仍然深刻的影响着东欧等地区。在伊斯坦布尔我们见证了帝国宏教的盛大与辉煌,在卡帕多齐亚我们感受了民众质朴而执著的信仰。
东南部依次与叙利亚和伊拉克接壤,恰好最强盛的两个阿拉伯帝国:倭马亚王朝(中国古称“白衣大食”)和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就分别定都于大马士革和巴格达。在阿拉伯帝国的扩张时代,拜占庭勉力支撑,丢失了大片领土。我们参观的卡帕多齐亚区的地下城就是基督徒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而建。当然,源于阿拉伯的伊斯兰教最终让这片土地改宗。
也是通过这块边界区域,两河流域的文明通过亚述人的征伐和巴比伦人的贸易传播到小亚细亚;而古埃及人与赫梯人在著名的卡叠什之战(发生在叙利亚西部,是西方文明史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会战)后订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条约。
东部接壤伊朗,土耳其与波斯的征战更是历经三千年。居鲁士开创的阿契美尼德波斯帝国灭掉吕底亚王国后占领了小亚细亚;大流士一世为巩固对小亚细亚的统治与希腊人展开了著名的“马拉松战役”;大流士三世则在伊苏斯(今土耳其伊斯肯德仑北)战败后将王国丢给了亚历山大大帝。
而后帕提亚王朝与罗马帝国争夺小亚细亚失败。再后萨珊波斯帝国与拜占庭帝国连年征战,最后两败俱伤,坐视阿拉伯人崛起。
中世纪之后的两大伊斯兰帝国:奉逊尼派为国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与以什叶派为国教的萨菲波斯进行浴血300年的“圣战”。结果还是悲剧性的,曾经无比鼎盛的伊斯兰世界,曾经从欧洲人手中夺走了耶路撒冷和君士坦丁堡这两个基督教圣城的伊斯兰世界,从此衰落并被西方势力所控制。
东北部与两个前苏联国家(亚美尼亚和格鲁吉亚)接壤,经过这块黑海和里海夹住的区域就是俄罗斯南部草原,属于欧亚大草原的西部。世界古代历史上波澜壮阔的游牧民族对农耕定居民族的入侵就发生在欧亚大草原的南部边缘。
可以说,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冲突与融合,构成了15世纪以前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人类文明发端以来有两波最大规模的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入侵和文化融合。第一次是强汉击匈奴引发了草原的连锁反应,日耳曼人的被迫西迁颠覆了西罗马帝国,欧洲历史从此改写;而此时小亚细亚在比较强盛的东罗马帝国的统治下,所受打击不大。第二次由突厥人和蒙古人主导的入侵则彻底改变了土耳其的面貌。
这次的起端也来自于中国,强盛的唐朝瓦解了突厥汗国后,突厥各部被迫西迁,中亚逐渐突厥化,而后突厥部族又开始了自上而下的伊斯兰化。十世纪的时候,突厥一支乌古斯人的一个部落在酋长塞尔柱(Seljuk)的率领下向西迁移,所过之处,望风披靡,直到亚洲的最西端小亚细亚,遂以科尼亚为都,建立起了塞尔柱土耳其帝国。该帝国的建立开启了土耳其突厥化和伊斯兰化的进程。我们此行也恰好路过科尼亚,参观了塞尔柱风格的清真寺。
蒙古在13世纪的崛起后横扫中亚,使得另一支乌古斯人部落也被迫西迁,走到小亚细亚在一次偶遇中打败了一小队蒙古骑兵,凑巧解救了塞尔柱王的危难,获得一小块封地。正是这一块地,奠定了整个奥斯曼帝国以至现代土耳其共和国的基础。奥斯曼土耳其人发端于与蒙古的战争,并阻止了蒙古人对小亚细亚的占领——当时在陆地上还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埃及的马木鲁克王朝,以及越南(这个小国确实是顽强)。之后奥斯曼人逐步取代塞尔柱人成为小亚细亚的霸主;并更进一步建立了纵横天下六百余年、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国。
虽然奥斯曼土耳其人曾在本土惨败于帖木儿(突厥化的蒙古人,建立了横跨中亚和西亚的大帝国)的部队;但又迅速恢复实力,并于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终结了拜占庭帝国。土耳其人将该城改名为伊斯坦布尔,作为帝国的新首都。之后帝国继续扩张,到了1566年苏莱曼大帝逝世时,奥斯曼占有世界疆土的六分之一,版图包括小亚细亚、巴尔干半岛、西亚、北非和南高加索等地区,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帝国。我们在伊斯坦布尔参观的托普卡普王宫(Topkapi)、多玛巴切新皇宫(Dolmabahce)和蓝色清真寺、苏莱曼清真寺正是这个帝国鼎盛时期的王权与宗教的象征。
北部黑海的对岸是俄罗斯和乌克兰。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均源于属于东斯拉夫人的古罗斯部族。罗斯人在公元10世纪前后均皈依了拜占庭的东正教,也接受了拜占庭文化。拜占庭的宗教遗产被俄罗斯等民族继承直到今天。而蒙古帝国衰落后崛起并疯狂扩张的两大帝国—沙皇俄国和奥斯曼帝国自然要在黑海沿岸争夺霸权。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就发生在那里,俄国和土耳其均损失惨重。当然,土耳其还是落了下风,黑海的制海权被俄国的黑海舰队所控制。
土耳其海峡(又称黑海海峡,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以及两者之间的马尔马拉海)是黑海连接地中海的唯一出口,土耳其在一战失败后失去了对该海峡的控制权,让其成为了国际共管的海域。今天乘船游览博斯普鲁斯海峡已不见硝烟,只见两岸美丽的城区,只有时而过往的军舰向人们提醒着该处的战略重要性。
土耳其历代面临的周边形势之复杂令人叹为观止,即使强盛如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也要疲于应付来自各个方向的挑战。前者东面有萨珊波斯,西面是西欧日耳曼诸国和十字军,南面有阿拉伯帝国,北面则是远道而来的突厥人;后者东面是萨菲帝国,西面有巴尔干诸民族的反抗,北面有俄国这个强敌相伺,南面则是从地中海和中东渗透而来的西方列强势力。而除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外,欧亚非大陆上的各主要文明都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类古代文明存在两个“环行岛”,即各种文明交流和冲突最密集的地方。小亚细亚、叙利亚(包括以色列和黎巴嫩)以及两河流域这片呈新月状的区域算一个,以上分析土耳其时提到的各个文明均在此汇聚。另一个在中亚,大致是联接河中地区(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与印度河流域的区域,包括现在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和中亚五国等国家的部分领土;这里是中华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亚历山大东征带来的希腊文明以及草原文明交汇的地方。有意思的是,这两块地方最后都被伊斯兰化了。
不幸的是,这两个“环形岛”至今仍然战乱频仍,是世界上最不安定的地区。而幸运的是,在凯末尔等领导下的土耳其共和国,在这片伊斯兰教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又以来自东方的突厥为民族认同的小亚细亚的土地上,积极推行世俗化政策和“脱亚入欧”的战略。现在的土耳其已成为伊斯兰世界最稳定、政治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
我不由得对土耳其这个亚洲最西端的国家投以最关注的目光,看一看承载了那么多的历史风云的土地,看一看东方与西方在这里的交会。
从爱琴海到地中海,从安纳托利亚高原到横跨欧亚大陆的海峡,一路上美景奇观让人赞叹不已;而游泳、水球、徒步、跑步、攀登、温泉、热气球、游艇、土耳其浴等活动让本次旅行成为了快乐的“运动之旅”。当然,我在土耳其的主旋律还是亲历文明之遗存,体味历史之兴衰变幻,也感受土耳其人的前世今生。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