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高宁的问题恰恰在于,当其提出了通过整合万科与华远,将为华润缔造一个梦幻般的地产企业的同时,却没有设计出华润内地地产业务与万科的整合办法。
如果将1990年代的华远、万科放在一起,仅在房地产而言,王石与任志强未必见得谁分高下。然而,华润改变了一切,所不同的是万科接受了华润成为万科的第一大股东,而任志强则索性将老华远丢给了华润,自己只把华远的牌子买了回来。
华润的历史可以追究到解放前,中共希望能够在香港设立一家企业,以党的经济来源。1938年中国在香港成立“联和行”,1948年“联和行”更名为“华润公司”。华润之名源自毛泽东,取其“润之”字,寓意“中华润之”。建国后,华润扎根香港,成为国家对外贸易的窗口公司。华润同大多数香港中资机构一样,“一不小心成了地产公司”。但1997年东南亚金融风暴之后,香港房地产市场大缩水,香港地产企业纷纷转型或北进内地。
早在1994年,华润就通过收购北京华远快速切入北京房地产市场。北京华远是北京市西城区为旧城改造而设立,拥有令人艳羡的政府背景和土地资源,一跃而成为北京房地产业的老大,一度占有10%的市场份额。华润收购华远70%股份后,华远成为北京置地控股公司,并以北京置地名义在香港上市。其时,华远已经成为中国房地产界不折不扣的“老大”,任志强享有700万的年薪成为国内职业经理人之冠。华远与华润的合作,也使得华远迅速成为国内房地产行业的旗舰企业。
但华润的地产帝国之梦,远非一个华远所能实现,随着北京房地产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华远的政府资源已经有所弱化。
华润将目标瞄准了万科。
王石同时也在希望能够摆脱万科的政府企业背景,希望能有更大的股东进入,王石的目标有两个,一是华润,一是李兆基的新鸿基。
华润与万科的接触早已开始,1996年华润成功收购万科旗下的怡宝蒸馏水,并于1998年聘请王石为北京置地独立董事。与李兆基的思虑相比,华润更有政府资源优势,而万科已然是一家全国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
其时,华润董事长宁高宁的算盘是将华远与万科整合成为国内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营造一个地产帝国。但是宁高宁在万科与华远遇到了双重阻力。2000年12月初,万科董事会发布公告,宣布向新的大股东香港华润集团定向增发4.5亿股B股,发行价为每股4.5元,融资额高达20亿港币。12月23日,万科和华润分别表示,此次定向增发B股,目的是为了达到华润控股万科50%的比例。
然而,12月24日下午,增发计划急转直下,万科董事会宣布“悔约”:放弃2000年度定向增资发行B股的方案及取消2000年度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理由是由于不同的投资者对本公司2000年度增资发行B股方案的理解不同,以及该方案将对本公司产生影响的认识存在差异。
这个令人匪夷所思的力量来自一向活跃的万科散户和小股东,他们愤怒地认为,华润开价太低,简直就是一种掠夺行为。华润开出的价格每股4.5元,是按照10倍的市盈率计算得出的,对华润来说,这个价码已经不低了,因为香港恒生指数中地产股的平均市盈率也不过6-7倍。但万科小股东们认为,中国A股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是40多倍,万科这样的大盘股的市盈率也超过30倍,华润增持万科股份,应该按照当地的游戏规则来玩。热衷于短线炒股的中国股民们,对华润的远大理想没有任何兴趣,只希望华润能带来一次大赚一笔的机会。宁高宁坚守自己的底线:“华润是不会以超过10倍以上的市盈率的价格去收购公司的,否则华润宁可放弃收购。”最终,华润以定向增发B股的方式收购万科——这个差点在中国股票交易历史上创造纪录的事件,戛然而止了。在资本市场上混迹已久的宁高宁,也不得不为“熟悉”国情交了一次学费。
同时,王石发觉,华润控股万科之后,将不可避免地对万科和自己的独立性施加影响时,他当然会警觉起来。
事实上,早在1999年,华润与万科的分歧就已经出现,期间还牵涉到任志强。
1999年12月,任志强辞去华远地产总经理一职,专任北京置地董事长;2000年4月,年仅34岁的天津万科地产总经理郭均空降华远,接过任志强的帅印。
此时任志强与王石对华润整合内地地产业务有了不同的看法。任志强认为华润对万科的下一步收购,将出现在华润整合自己的内部框架结束之后。北京置地与华创整合完成后,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香港华润将把万科从中国华润总公司放到北京置地里,北京置地将可能改名位中国置地。万科和华远都将被中国置地控股。
而王石则认为华润收购万科之后,会以万科为核心重整整个房地产业务。香港华润集团在通过中国华润进一步增加万科的股权后,新的公司会叫华润万科。华远是北京概念的地域性公司,万科是全国性的房地产公司;如果万科与华远合作,将是北京万科与华远合作的问题。
双方的分歧在似乎王石希望万科成为老大,任志强则坚持万科与华远的并列关系。
而宁高宁的问题恰恰在于,当其提出了通过整合万科与华远,将为华润缔造一个梦幻般的地产企业的同时,却没有设计出华润内地地产业务与万科的整合办法。
宁高宁认为:“我们对万科的收购刚刚开始,整个华润的整合游戏也刚刚开始。华润肯定会继续增持万科的股份。如果华润持有万科的股份达到一定比例,管理架构将会调整。不过由万科来控股北京置地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是一个全面收购的问题。”
在宁高宁的算盘里,新的控股公司将整合包括万科在内的华润所有地产业务,董事长非宁高宁莫属,总经理从王石和任志强中产生。宁高宁甚至已经开始相关人士安排,他告诉记者:除王石、任志强外,姚牧民、郁亮、郭均肯定都有位置。
但王石巧妙的借助小股东的愤怒把宁高宁的计划顶了回去,宁高宁不得不做了又一份整合方案。
2001年5月底,宁高宁宣布收购万科的新方案:华润将持有北京置地44.2%的股份注入万科,由万科向华润按比例增发A股,这样就形成华润控股万科,万科控股北置,北置控股华远地产的股权架构就。
这几乎就是王石的心愿,但却伤害了任志强。2001年7月,任志强宣布卖掉自己所持有华远地产18%的股份,从华润手里收回华远地产品牌,成立新的华远地产。被任志强抛下的老华远被迫更名“华润置地”。
宁高宁最终没有在任志强与王石之间取得平衡。华润此时也无暇顾及万科,6月25日,万科召开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并发布公告:华润增持万科股权的方案,年内不会出台。
一种说法是,在香港资本市场屡有神来之笔的宁高宁最终放弃国组建内地地产巨舰是因为其对内地市场规则的不信任。长期负责万科的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关系的肖莉亲历了事件的全过程,她认为:“华润增发万科失利,主要还是商业上的原因。在整个事件中,王石对宁高宁是非常钦佩和认同的。华润浸润资本市场50多年,宁高宁是明理之人,其行为完全以市场原则为基础,他不会强制性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华润当时还专门聘请百富勤,对价格进行评估计算,当他发现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的差异,便很快决定放弃。”
但华润因此大伤筋骨,重新以“华润置地”进入内地市场的华润非但没有了“华远”与万科的“金字招牌”而且丧失了华远与万科原有的资源。2002年10月,华润独自投资40亿元港币开工建设深圳最大的商业地产项目华润中心。开始了华润自己在内地的新征程。
2002年3月,华润万科事件中春风得意的郭均辞去华润置地总经理一职,以风华正茂的年龄逐渐淡出地产江湖……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