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胜红大学毕业后进入佛陶,经历了佛陶集团最为辉煌的年代,以至于刘胜红至今有一种无法摆脱佛陶情节。
刘胜红端起茶座放在茶几上,拿起茶壶将刚煮好的水,注入茶壶,滤网滤掉茶叶,倒入茶杯中,用手示意后,搬了张椅子到茶几另一端,坐了下来。作为佛陶人,一旦开始叙述佛陶的时候,刘胜红便开始沉浸在在回忆当中,仿佛回到了那一个激情燃烧的时代。
2000年,刘胜红将佛陶集团属下日用陶瓷二厂和佛山双彩陶瓷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重组,通过内部转制成立彩鸿陶瓷集团,佛陶转制也由此开始。曾经辉煌于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引领了中国现代陶瓷转型的佛山陶瓷集团,终于没能在一个纷繁的市场经济当中,寻找到支持自己持续下去的力量。
半壁江山
“改革开放后,佛陶集团是引领风气之先的,众多的创新与改革可以说改变了中国建筑陶瓷生产的历史。”刘胜红对《观点》说。
佛山现代陶瓷的生产历史起步于1978年,一位香港商人从意大利拿回了一块100×200mm的瓷砖,由佛陶集团旗下的建筑陶瓷厂和化工陶瓷厂分别试制。当时,佛陶人将其叫做“意大利砖”,而后,佛山陶瓷资深专家张永农为将其取名“彩釉砖”。这批“彩釉砖”打开了一扇大门,佛山陶瓷开始进入现代陶瓷的生产历史。彩釉砖第一批出口就达40万块。
“彩釉砖”诞生之初引起了太多的兴奋,但因为机械设备的限制,佛山陶瓷依然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的历史。
1981年,原佛陶集团董事长周隶华带领工程技术人员赴意大利开始了国外生产线引进的准备。1982年春节后,周隶华和他的同事与意大利一家公司经过马拉松式的谈判,最终以207万美元的价格引进了一条年产30万平方米彩釉砖的自动生产线。周隶华在石湾耐酸陶瓷厂厂区划出一块地皮,以引进线为主体,做好了大规模生产“彩釉砖”的准备。1984年10月我国首条从国外引进的彩釉砖生产线在石湾利华装饰砖厂一次点火试产成功,开始了陶瓷生产自动化的历史。
上世纪90年代,佛陶集团达到高峰,其生产量一时之间占据了国内建筑陶瓷的半壁江山。
刘胜红1988年从华南理工大学毕业后进入佛陶集团,在一个声名赫赫的国有企业中,刘胜红和许多那个年代进入国企的年青人一样,充满了向往与自豪。然而,也许与大多数经历过1990年代国企衰落的人的感受一样,刘胜红未曾想到一个企业的衰落会是在瞬息之间。
国企的衰落
在佛山陶瓷界,关于佛陶集团的衰落,说法不一,也有争论。张永农曾经认为,佛陶集团走向没落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
但一个普遍的看法是因为集体制的乡镇企业与相继兴起的民营企业的冲击。刘胜红也这样认为。到现在,很多人还能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南庄镇石澜大桥建成前的情景:当时从石湾镇到南庄镇要乘轮渡过江,每到星期六下午,江边就会出现很多佛陶集团的工程师,他们受对岸的民营企业的邀请去帮他们攻克技术难题。当年著名的“星期六工程师”称呼即由此而来。
“企业已经面临亏损了,技术人才的外流引起了注意,但也许体制上也有问题。”刘胜红说,“佛陶本身太过于注重技术与质量了,忽略了市场本身,民企对市场的敏感性更强一些。”
但另一种说法认为,市场经济冲击着国企原本的企业文化,在外来的诱惑面前,经济收入的恒定被打破了,企业技术人才不再固守于传统的国有企业的保护伞,开始走向待遇更高、但可能没有保障的民营企业。此外,佛陶集团的部分人才开始自行创业。
佛陶集团的辉煌原本来自于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变,而内部体制的僵化则与市场经济的冲突越来越激烈起来,加之佛陶集团自身的人事调整,与佛陶集团的企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差异。
人才的外流只是一个表面,更为严重的事实是佛陶集团的产品开始滞销、积压。
在1990年代佛陶集团陷入困境的情况下,刘胜红从幕后行政转为市场销售,试图与同事一起扭转佛陶集团的受困局面。
在刘胜红的描述当中,当时的佛陶集团领导人以其惯有的传统优势,强调佛陶集团质量优先的发展方向,致使企业产品销售得不到重视,而生产成本过高,民企之间的价格战直接影响到了产品的销售。佛陶集团便引进外援来管理佛陶,寻求新的发展道路。
部分乡镇企业来到佛陶集团,由佛陶集团出资和提供部分资金,双方合作办厂,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一味追求经济利益,加上外人对佛陶集团本身体制和优势特点的不了解,造成工人心态的不稳定。
由于佛陶集团的资产量大、人员多、债务危机严重、经济效益不断下滑、改革面临重重困难,为了保证集团公司稳定,佛陶集团在佛山市政府的指导下,对集团下属最有发展潜力的企业的优质资源实施重组。
2000年,刘胜红将佛陶集团属下日用陶瓷二厂和佛山双彩陶瓷有限公司两家企业重组,通过内部转制成立彩鸿陶瓷集团,成为第一个试点企业。至此,刘胜红等一批佛陶人走出佛陶,带着在佛陶集团历练多年的经验和技术,在外设厂,此后相继出现了钻石、红狮、环球、海欧、赛纳、简一等一批新企业。
2003年以后佛陶集团已基本停止生产。
转制后的企业
佛陶集团的转制可能是目前佛山国企转制与资产重组当中最为困难的,其负债与资产关系之复杂,另不少人头疼。目前,佛陶集团大约只能靠出租设备来渐渐偿还债务。
而在转制后成立的企业当中,国企文化与新成立的企业之间的文化冲突依然在继续。
在佛陶转制之后,存在两类企业。一类是外来资本进入,除设备及职工外,管理及资本基本是外来的。“这部分企业可能在管理及文化上与原来的佛陶集团的文化是有差异的。”刘胜红说,而这部分企业的状况似乎并不理想。
海鸥陶瓷与赛纳似乎就是典型,因为资本关系复杂与管理上的困境,企业之间的股权与债务难以厘清。
而彩鸿、简一、环球和红狮等一批企业原本来自佛陶内部,对佛陶的问题认识得更为清楚,对债务与原本的佛陶集团的企业文化有更多的理解,在经营上似乎更为稳健。钻石陶瓷转制较晚,在适应环境上可能差一点。
佛陶集团的问题像是纠缠在一起的老鼠尾巴,不知先解决哪一条尾巴好。2006年,佛陶再次改制,也给老佛陶人留下了更多的伤感。
而佛陶集团在刘胜红他们这一代人身上留下的烙印,已然成为一种符号。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