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浙一带的旧宅第中,如小桥流水一般的园林景观不胜枚举。然而说到木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的集大成者,就要首推浙江东阳的卢宅了。到过卢宅的人可能不会忘记,那鬼斧神工的精雕细琢实在是让人留连忘返。
超规格的“民间故宫”
卢宅建筑以明清民居风格为主,有“民间故宫”之称。
占地五百多亩的整个建筑群落以卢氏大宗祠为中心,由复荆堂、肃雍堂、树德堂三条轴线延伸出去的几组建筑呈拱月之势围绕周围。长五百米的卢宅老街和东西两条雅溪形成了卢宅的交通干道。超过四十处的园林、书院、寺观和二十座牌坊点缀其间,建筑形式多样化,更给卢宅的整体风格平添了几分秀丽和雅致。
卢宅之所以获得“民间故宫”之称,是因为它的建筑布局和规格。
屋深九进,堂宽五间,在封建时代是皇宫和个别宗庙才允许使用的建筑规格。同时,彩绘龙凤,也是皇帝专用。但在富甲一方、曾出过8位进士、29个举人的东阳卢氏家族,却没有这样的禁忌。
比如,作为卢宅核心建筑的肃雍堂,面阔五开间,进深十檩,高三层计10.6米,而且雕梁画栋,斗拱彩画以娇艳欲滴的牡丹为衬底,施以巨大的龙凤图案。从第一进仪门开始,一条全长320米的中轴线贯穿南北。这条中轴线上布置了9幢大小不一的建筑(即九进)。如此“超规格”的建筑,能在天高皇帝远的东阳保守“机密”数百年,据说一是依靠卢氏家族南宋时期独霸一方的权势,二是森严的宗法制度,本族人不敢泄密,外姓则难以深入细究。
卢宅本非宅
北宋天禧年间,翰林学士卢琏提举江南学校,因为常羡慕东阳的山水,于是迁居东阳西部,又传了三世。这个家族经过元、明、清、民国,八百年而不衰,成为江南的名门望族。由于家族的兴盛,卢氏相继兴建了规模宏大的厅堂宅第、园林、楼阁、书院。
“北有故宫,南有肃雍”,当地的民间就流传着这样的说法。肃是礼仪,雍是家事平和的意思。卢氏肃雍堂的空间序列和北京故宫紫禁城如出一辙,前后共九进,轴线纵深三百多米,是国内惟一一座拥有九进的古民居。整个肃雍堂,俨然就是一座民间的故宫。窗、门、门厅那些精美的木雕,历久而弥足珍贵。每一款木雕,都刻着一段民间故事:《三国演义》、《水浒传》、《穆桂英挂帅》……《鸦片战争》、《雍正王朝》、《人间四月天》等影视作品都曾在这里搭景拍戏。
卢宅还是一个民俗博物馆。空闲着的老房子中存放着很多生活用品:磨房、织彩带机、织布机、打谷机、鼓风机以及各种古代农作物工具应有尽有。
卢宅本非宅,而是一个完整的雕刻艺术建筑群落老街并不是卢宅的全部,只是它的主体。卢宅,实际上是位于东阳市城东的这个古建筑群的统称。它是一组集江南民居之精华,融东阳木雕、石雕、砖雕、堆塑和彩绘等艺术于一体的经典建筑群。1988年,国务院公布了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宅就是其中之一。
卢宅的整个村落以卢氏大宗祠为中心,由复荆堂、肃雍堂、树德堂三条轴线延伸出去的几组建筑呈拱月之势围绕周围。长五百米的卢宅老街和东西两条雅溪形成了卢宅的交通干道。超过四十处园林、书院、寺观和二十多座牌坊点缀其间,不仅让卢宅的建筑形式愈加多样化,更给卢宅的整体风格平添了几分秀丽和雅致。
卢宅总共占地2.3万平方米,比起规划严谨气势恢弘的云南大理董家大院、山西祁县乔家大院等大型古建筑群的规模,它似乎是小巫见大巫了。但若论建筑群的华贵典雅、建筑构件的雕刻细缕之精美绝伦,则任何一个建筑群落也难与号称“百工之乡”的卢宅相比。
古宅深意
古宅的主要风格是明清民居风格。据《雅溪卢氏家乘》记载,卢氏源自河北涿州(古称范阳),原是齐太公姜尚(即姜子牙)的后裔。据传,卢员甫于南宋初年由河北迁往浙江,并在东阳建宅。明朝景泰到万历年间,卢氏后人此后又扩建了卢宅,方使其初具今日之雏形。历时近千年,卢宅大部分仍保存完好,足可见当时建屋者功夫之一斑。
卢宅的主人诗礼传家,建筑规制处处以士大夫府邸为典范卢氏家族尊师重教,诗礼传家,登科及第者绵延而不绝。涉足仕途者众,跻身学林者多,它的规制就不同于普通的江南民居,属山东曲阜孔府一类的士大夫府邸。
走过卢宅老街,路南一个五开间三进深的砖雕磨砖大照壁就是卢宅主体最外侧的入口。因为照壁把门街与房屋主体完全隔开,所以它又被称作外照壁。照壁内卵石铺地,青石须弥座,8个石雕望柱,石栏杆内有两根留作节日悬挂灯笼之用的高高的木杆。照壁上镌刻着“双狮滚绣球”、“鲤鱼跳龙门”、“文房四宝”等造型,这是为卢氏家族世世代代的秀才举子们祈福,均有祥瑞之意。从照壁向北是两座明清时盛行的四柱三间的石牌坊,上书“大夫第”。“大夫第”门楼以北的照壁与前面的外照壁围合,寓意“藏风纳气”(就是说保证卢家的文风和官气),以便仕途能永远春风得意。
过了“大夫第”的石牌坊,转上一条卵石铺地的甬道,才看到了卢宅真正的大门——“捷报门”。此门建于明景泰年间,门上原明代所书“捷报”匾额已毁,现为今人所书。“捷报”匾上用小字记载了卢氏家族从明朝到清朝光绪年间共中8名进士、2名解元、29名举人的历史。过了捷报门举目回望,门框恰好框住了南面的一座远山,山形酷似一个直立的笔架,因此得名笔架山。而卢宅的东西两侧又各有一条雅溪——这一切就好像是特意为卢氏子孙安排的“面山环水”的独特风水,保佑着他们世代出仕。
令人赞叹的木雕工艺
最值得赞叹的还是卢宅的雕刻工艺,无论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雀替、牛腿或隔扇,还是家具的设计和制造工艺中,都体现了中国木雕之乡的浓郁特色。在一片片不起眼的隔扇、裙板和绦环板上,《八仙过海》、《百寿图》、《水浒》等多种透雕浮雕,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鸟鱼虫,无不雕工精细。难度更大的是牛腿上的多层雕刻,只见那人物神态自然,花鸟活泼动人,祥兽栩栩如生,留神看去,恍若神品
东阳木雕最早起源于唐贞观元年(627年)的立体圆雕木俑,只可惜已失传。现存实物最早的是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的一尊善才童子佛像和一尊残头佛像。据说,清代中期仅浙江东阳和嵊县就有四百多名木雕艺人去北京紫禁城从事雕刻,可见东阳木雕的闻名。
卢宅不仅是各种雕刻艺术品难得的珍藏库,而且还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明代以前,冶金技术有限,雕刻作品的形象多严谨生动,线条粗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发展,刀具就达三百多种,而且开始分凿翁型和钻条型。钻条型工具最大的有5厘米宽,而最小的小针凿只有发丝般粗细。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文物古迹在劫难逃,特别是一些保护级别不够、散落在民间的文化遗产,破坏殆尽,以至于如今游览古迹,常常不得不面对那些“破四旧”中被砍了头、铲了脸、缺胳膊少腿的文物。但卢宅是幸运的,特别是数以万计的各种木雕,几乎是毫发无损。卢宅不仅见证了东阳木雕的兴衰与变迁,而且成为各种雕刻艺术品的珍藏库。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