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曙光供《观点》独家专栏文章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这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更与房地产业这些年的火爆无关。
去年博鳌房地产论坛上,有房地产界人士说,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如此之快,但迄今中国的大城市还没有出现贫民窟,这不能不说是房地业的一个功绩。这话似乎有一定道理。
中国有世界上最庞大的农业人口,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北京、上海等这样的世界级大城市,确实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贫民窟,这在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中是非常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中国人创造了一个“奇迹”。因为即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贫民窟也曾是城市繁荣景象中一道抹不掉的伤疤。
对于贫民窟人们还没有一个很完整科学的定义,一般来说是指大量人口居住在没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建筑简陋,没有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人口高度密集,卫生条件极差,贫困人口占大多数,安全环境不好,就业率很低,教育水平低,而犯罪率高的城市社区。
而贫民窟的产生原因也不尽相同,世界上约的80%的贫民窟是是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城,而没有更好的发展机会,无法在城市里得到合适的住房而造成的。
如巴西近几十年经济发展迅速,农村人口大批向城市迁移,2000年城市化率已达81.2%,由农业国转变为现代工业化国家,2000年人均GDP为3587美元,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但也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贫民窟。这里的居民大部分人处于贫困线以下,居住、出行、卫生、教育条件极差,很多儿童无法受到正规教育,多数贫民窟为黑社会所控制,成为城市犯罪的窝点。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近30年的大规模城市化进程确实还没有出现这个意义上的“贫民窟”。虽然有的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有一些苗头,但与真正意义的上“贫民窟”还是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我们真的解决了这个城市化进程中各国都无法回避的难题了吗?难道我们真是在创造一个奇迹吗?当然不是!尽管中国的大城市中还没有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贫民窟,但我们从另一方面付出了代价。
一是相当一部分社会家庭的不完整。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和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中国大量离开土地的农民不能将整个家庭迁移到城市,形成了人户分离的畸形家庭,父子不团聚,夫妻不团聚,有些外出打工农民家庭几年甚至十几无法过正常的家庭生活,现在一些家庭纠纷案件多发与此有重大关系。家庭不稳定社会就不稳定,这种代价不会是轻松的。
二是留守儿童与留守老人问题。据统计,中国农村目前有2000多万留守儿童,而与之相对应的也至少有2000万至3000万或者更多老人留在农村。特别是留守儿童成长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我们总结“文革”十年的教训,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毁了一代人”。这一代没有受过完整教育的人,其素质问题现在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国际形象的问题,那么下一代呢?2000多万留守儿童,加上随父母进城,但却无法融入正常城市生活的打工子弟,他们长大后会成为一什么样的人,这实在是一个无法预料,无法回答的问题,更不是一个可以用数字衡量的经济问题。
三是为推进社会进步付出的代价。如现在国家正在推行的新农村运动,很难想象,在没有青壮年的地方如何建设新农村?一些地区农村经济凋敝,主要是青壮年人口流失造成的。
还有社会为此付出的其它成本。如每年的春运,2亿人城乡之间的大迁移,花费上千亿元的旅途开销,只不过是为找“家”的感觉。再有如农村家庭离婚率的提高,虽然还没有权威统计,但有多项研究认为,在一些农村地区,离婚率有急剧升高的趋势,直逼城市离婚率,而且离婚案件与农民外出打工有正相关性。如此等等。
城市化进程中出现贫民窟当然不是件好事,但为了防止出现贫民窟,我们为此付出代价及可能产生的后果我们也要充分重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这并不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更与房地产业这些年的火爆无关,这是中国计划经济年代遗留下来体制造成的二元经济结症。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否只能在贫民窟与城乡分裂中做出抉择?这肯定不是中国房地产界所能回答的问题。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