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咸平在2005年10月1日的一次演讲中为我们描述了2002年- 2004年外汇流入的情况。其中说道2002年中国外汇是负流入,而到2003年则是净流入,扣除贸易盈余和顺差还有369亿美元。2004年,这一数字上涨到了1400亿。
今年以来,一个普遍的说法是随着股市走强,中国房地产行业开始越来越向金融回归。然而,另一层忧虑则是,金融业与房地产业开始越来越深入捆绑的时候,其可能成为炒家们更为便利的炒作工具,外资开始越来越深入到中国房地产行业,其中包括直接炒作物业抑或是参股房地产企业或是项目。在中央宏观调控下,国内房地产企业融资渠道开始从单一的银行借贷开始向更多的融资渠道转移,其中上市,项目融资以及与国外资本合资可能是大多数开发商选择。然而可以想象的是,这些融资方式同样为外资参与中国房地产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平台。
诚然,我们并不认为郎咸平的观点一定正确,但是一个重要的信息恰恰是房地产宏观调控始于2003年,而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亦始于2003年,伴随着流动性过剩的加剧,宏观调控的力度越来越大,同样,房地产热则越来越升温。我们并不希望做出的判断是资金开始在不同的投资渠道寻找增值的方向,房地产则首当其冲。事实上并非外资在选择房地产,国内资本同样越来越深入的涌向房地产,因炒房而被关注的温州民间资本居然高达2800亿,这种集中性的资金流向定然是十分可怕的,2005年的上海楼市就像过山车一样领略了温州资本的厉害。2006年末到2007年新一轮股市的牛市当中,金融及房地产行业被看作是引领新一轮牛市的中坚力量,资金用另一种方式渗入到房地产行业当中。
就在2006年,摩根士丹利等财团已经开始在套现,大摩先后卖出合生创展等房地产股票套现。
资本市场的泡沫风险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说其灾难性绝不仅仅是金融风险,国内房地产企业及那些买房的老百姓显然是房地产风险中最为深入的群体。事实上与那些叫屈的老百姓一样,房地产企业并不一定是新一轮房地产浪潮中的受益者,在复杂的资本环境中,他们同样可能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曾有开发商不无深恶痛绝的对《观点》杂志说,其最为痛恨的就是外行人开始越来越多的涌入房地产行业。
言外之意是新的资金的涌入无疑在堆砌着资金泡沫,从而威胁着原本正常生存的开发商们,也许在大多数人眼里他们是受益者,但他们开始面对的可能是可持续生存与泡沫风险带来的双重压力。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