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陶渊明《桃花源记》
阳光还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舒服。无论在驾车的路上,还是走在人群中。
在棕榈园、金榕园里的休闲散步,在四角芳草亭内斗智下棋;清晨,登上山体别墅公园,眺望大海,观日出,俯瞰公园般美丽的社区。
生活的意义不就是这样纯粹,这样简单吗?
在忙乱的工作之余,在烦嚣的生活之外,在我们的桃源。
幸福原来是这样简单,在每一个瞬间都能感悟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一片净土,正是如今“桃源居”的美景写照。
悠然地居住
桃源居依山面海、空气清新、景色秀美、自然环境得天独厚。超过50%的绿地面积、隽美精致的园林设计、建筑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处处有风景、时时闻花香。
在近25万平方米的森林体育公园、生态休闲公园、山体别墅公园里,大量的原木玩具、戏水亲水活动、密林叠瀑的探险让人们在运动中感受自然,释放自我本性。
在南北连通的中央庭院,大花园景观长廊尽收眼帘,创意无限的绘画墙,情感交融的集体活动广场,活力无穷的游乐场,花香扑鼻的生态车库和卡通风雨廊,高低错落的谷坡,青草坡绿树如茵,心旷神怡的下沉式广场繁花似锦……
在特色铺装的园路悠悠漫步,在诗词谷等诗意空间怀古思幽,徜徉在专属诗意领地。
在这里,传说中悠然、快乐的生活景象,是每一个桃源居社区居民触手可及的梦想。
都市化的温情
对于那些迷恋桃源梦想的人来说,走进桃源居,就会被那些或舞蹈、或散步、或对弈的悠闲老人们所吸引,也会被那些嬉戏游乐着的孩子们脸上的纯真笑容所感染,这种悠闲和纯真是任何财富都购买不到的。
这是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社区。桃源居每天有活动、三天有“大戏”,每年的文化投入近千万元。社区里的二十多种居民组织,比如义工站、义警队、艺术团、足球队、篮球队、围棋队、羽毛球队、秧歌队、模特队等,使桃源居社区文化风生水起。市民广场、艺术中心等大大小小各处文化活动场所,适合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社区有自己的文化艺术节、体育节、团圆节和文化特刊,使居民不出社区,每天就能享受到多元文化大餐。
这是一个文化气息弥漫的社区。这里,院落间散布着100座寓言成语雕塑,再现着“刻舟求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等故事。利用架空层建设的万米艺术长廊,浓缩了中国5000年悠久文明,于无声处教化着孩子们的心性。这里,有每年一届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每年的正月十五至十七,家家张挂自制灯笼,社区装饰各种彩灯。上千居民举行欢乐社区大巡游活动,几万居民举行猜谜赏灯、游园“庙会”等活动。亲情、友情、邻里情、家园情,在此蔓延,在此聚合。
桃源居的社区文化里,蕴含着道德的情愫,凝结着教育的露珠,滴洒着文化的雨露,流淌着互助温馨的气息,散发着居民自治的芳香。
大和谐社区
桃源居社区是镶嵌在深圳门户的一颗明珠,它的璀璨不仅源于社区文雅绚丽的楼宇,更来自她孕育的深刻的社区文化内涵。
作为整体规划达180万平方米的超大卫星城,走国际化社区发展之路,既是社会的要求,也是项目发展的需要。因此,桃源居社区发展第一步完成社区基础市政与城市大市政的衔接,并同步完成交通大配套;第二步根据社区定位,为业主创造居所的同时享受社区商业、社区教育;第三步,在社区发展中配备相应的社区管理机构。
桃源居利用外资筑起了政府和业主的桥梁,建立了政府的公共服务、企业的市场服务和社区的义工服务体系,搭建了社区文化平台;构筑了社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了社区公民文明素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桃源社区管理体制和公建配套设施的运行机制,创造了桃源社区4级联防的治安管理模式。用文化管理社区,用文明促进感情,建立和谐友爱的新型邻里关系,妇女用推动摇篮的手推动社区的发展,用母爱的心传播社区文明,并朝着国际化人文社区的终极目标,在探索中产生神奇的文化合力效应,促进社区的和谐与发展。
承清华文脉
许多人至今仍为桃源居与清华实验学校的完美联姻而津津乐道。这出开始于2001年初的教育神话令无数深圳孩子早早圆了自己的清华梦,也让桃源居由荒山野岭间的冷清楼盘摇身变作名闻遐迩的高雅学城。
社区的学历教育是社区教育的制高点。桃源社区的学历教育由清华实验学校承担。2002年开发商投资3.5亿元创建了深圳清华实验学校,这是清华大学在全国唯一一所异地基础院校。该学校是一所高起点、高品位的寄宿制学校,设有小学、中学、海外各部,实行国内国际双轨教育,国内教育以向清华大学等知名大学输送人才为己任,国际教育则通过多元化的国际合作,力求培养国际型精英。学校占地2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可容纳近万名学生。
当那些前来桃源居考察社区教育体系的专家们翻开某些历史资料时,他们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桃源居原规定的公建设施总面积仅为5.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一所2.8万平方米的公立学校,而现在桃源居完成的教育设施已是政府部门要求的数倍。仅清华实验学校的建筑面积就高达12.5万平方米,另外还有3所社区幼儿园、社区女子学校、儿童中心、儿童泛会所等多种教育设施,并已形成了由幼儿园到大学预科,由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互相协调补充的完整教育链条。
观点网关于本网站版权事宜的声明:
观点网刊载此文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客观提供更多信息用。凡本网注明“来源:观点网”字样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稿件,版权均属观点网所有,本网站有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或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您速来电020-87326901或来函guandian#126.com(发送邮件时请将“#”改为“@”)与观点网联系。